第四节 专业教育 一、农业大学
1958年,桦南县创办一所农业大学。办学宗旨是:培养又红又专的中等以上的农业技术方
面的专业人才。设四个系,每系招收40人,共招收 180人。农业大学附设一个中等专业学校,
设3科:即农业技术、畜牧、农业会计,每科招收40人,计120人,总计为 300人。学生来源除
曙光农场保送60人,招收合江地区各县60名,其余都由本县招生。招生对象是农村社员、知识
分子、机关企业职工干部,教职员I21人,1959年9月调整时期停办。
二、技工学校
为了适应四化建设需要,培养千百万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掌握现代技术的熟练工人,
1980年根据国家劳动总局关于有条件的县办一所技工学校的精神,于同年 7月31日创办了县技
工学校。校址在化肥厂,学制为 2年,招收高中毕业生,设有两个专业班,一个水暖班,一个
初护班,每年招收学生80人。当时有专职教师15人,兼职教师4 名,全校25名教职员工。1981
年至198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县、地先进单位。
1982月10月,学校校址由化肥厂迁到第三中学南侧,县里筹集10万元资金创建新校舍。
1984年学校进行专业调整,由原来2个专业班调整为一个初级护士专业班。
1985年由招高中生改为招初中生,学制改为三年。现有教学班 5个,其中两个二年级初护
班,两个一年级的初护班,一个为广播电视局培养的技术工人的电线培训班,学制两年。学校
共有在校生216人,从建校到现在四届毕业生共320人,学生分配在全省 6个地区,29个市、县。
现有教职员工29人,专职教师15人。
课程设置共有17科。文化课:语文、政治、物理、数学、化学。专业基础课:解剖、拉丁、
药理、微生物及寄生虫、病理、生理。
专业课有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儿科护理、妇科护理、传染病及护理。
该校校园面积为17 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2 068平方米,校内有容纳200人吃饭的食
堂, 250人居住的宿舍。有阅览室、化验室、仪器室各一处。校园内有甬路、花坛、树木成林,
这所学校在佳木斯地区居于首位,办的很有成绩。
三、农业技术高中学校
农业技术高中前身是农职高中,是1979年10月创办的,开始附属于桦南县第四中学代管,
当时办两个财会试验班。1980年 8月正式建校,校址仍在四中。于1981年建立党支部。根据中
等教育机构改革精神,1983年4月从农村招收2个农学专业班,正式独立建校,改名为桦南县农
业技术高中。
1979年到1984年 5月末先后招收财会、地毯、土木建筑、裁缝、艺工、养鸡、幼师、美术、
无线电、农学等10种专业。文化课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电学、地理、历史、体育、
音乐等科。使用高中教材,除农学3年制外,其他学制均为5年。
农学专业课开设植物、博物、生理、气象、作物、栽培等。毕业生99名,分配62名,占毕
业生总数的62.4%。
1984年教师数为40名(党员 7名),兼职教师15名,专职教师25名。学校设农学、畜牧两个
专业班,210名学生,学制二年。校内有专业(兼生物)、物理三个实验室,试验田5亩,一个温
室,兽医所1处,畜禽养殖场1所,面积为120平方米,养猪21头,有价值为 30 000元的教学仪
器和电教设备,自制了30余件动物、生物和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标本。
1985年增加2个班,共计 6个教学班,学生317名,教职员工49名。这所学校办的很好,在
黑龙江省也是典型学校。
四、职业高中
1984年9月由桦南县农职高中分开,重建桦南县职业高中,校址迁在桦南镇胜利街路南(原
教育局基建办公室),校舍面积为380平方米,有8个教学班,其中财会班 2个,建材班2个,司
机班1个,电气班1个,美术班1个,幼师班1个。学生 354人,教职员工24人,同年成立党支部,
为了加强学校领导,学制除财会班2年外,其他各班一律3年毕业。现因教室不足,借用朝鲜中
学2个教室授课,现存实行二部制。
五、农业机械学校
为了更好地培养农村骨干力量,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尽快地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农业机
械化打下良好基础,本县于1959年10月创办了一所农业机械学校,校长由县委副书记单洁民兼
任,主管教学的农业机械局懂技术干部担任。招收拖拉机驾驶员200名,设5个教学班,配备专
职教员7名,学期6个月,社来社去,校址设在桦南镇(街里)招待所路南(原县社办公室),于此
同时有的公社也相应的办了短期训练班,培养助手和农机手,时间一至两个月,如新兴公社
(现民主乡)、土龙山镇、阎家镇、孟家岗镇等五个较大的公社办了农机训练班。县农业机械学
校自1959年至1963年共办了五期训练班,培训了农业机械人才632人,1967年停办。1975年5月
又恢复了农机校,教职员工12人,校址迁到农机总站(二层楼),面积为1 100平方米。
农机校办校经历了两个阶段,15年中先后培训和复训农机各类专业人员计 5 157人次,其
中驾驶员4 095人次(包括1976年专门为农村培训女青年拖拉机手一期76人),农具手275人次,
农机队长380人次,核算员191人次,技术员45人次,修理工35人次,插秧机手25人次,联合收
割机手60人次,此外于1984年还协助县与计委、县标准计量局训练农村节柴灶、工矿企业计量
员和新国标班各一期,共120人。
农机校逐年培训农机人员表
六、财经学院
财经学院是1958年8月创办的,招收学生110人,分两个班,一个商业班,一个粮食班,教
师4名,兼职教师2名。1959年9月份毕业,学期一年。
重点培养财贸、粮食、商业等专业人材,学习内容有财务、会计、商业、粮食管理知识,
学习三个月文化基础知识,数学、理化、语文、政治等。结业后分配到县内供销、粮食、银行
等系统,第一期毕业后就停办了。
七、医学院
1958年7月成立桦南县医学院。最初校址设在桦南镇办公室,招收101名学员,分药剂士、
中医士两个班。1959年秋合江地区医士学校招收这批学员, 70%学员去地区医士学校学习,保
留的学员,有学中医士的,有学药剂的。
1960年,又招收一个护士班,共计60人。学习期间为 6个月,毕业后全部分配本县各个公
社卫生院,1960年,医学院停办。
八、林业学校
1958年7月创办桦南县林业学校,校址设在桦南县孟家岗林场。开办两个班,招收学生120
人,专职教师7名,兼职教师1名。学习时间定为 2年,毕业后分配到桦南、佳木斯郊区林业部
门,1959年末桦南县林业学校停办。
九、师范学校
桦南县师范学校是于1959年8月创办的。校址设在车站飞机场指挥台,开办7个班,其中中
师2个班,初师2个班,简师 3个班,教职员工24名,校内成立党支部。招收对象面向整个合江
地区,招收新生 625人,学生毕业后由地区统一分配。1960年,学校由车站迁到老街里县委办
公楼,学校办了3后年停办。
学校经费和设备都比较充足,师资力量也较强,学生质量很高,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成为教
育战线上的骨干,对发展合江地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十、农业中学
1.金沙农业中学
1965年 5月成立桦南县金沙农业中学。招收161名学生,分3个班,有畜牧兽医班、农学班、
林学班。校长王敬庄(副县长兼),配备副校长3人,教导主任1人,专门抓学校领导工作,教师
9名,兼职教师2名,1966年10月停办。将 5个班分配到各地分散办,林业班分配到孟家岗林场,
农业班分到良种农场,畜牧班分配到各公社畜牧站。1967年毕业,统一分配了工作。
2.明义公社农业中学
明义公社农业中学是于1979年创办的,这所学校是桦南新型的学校。该校校舍 600平方米,
砖瓦结构的崭新的平房,有农业实验田150多亩,胶轮机动车1台,招收55名学生,分农机、畜
牧两个班,学制 2年。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并根据需要农机班增设物理课,兽医班增设化
学课,做到专业课与化学、物理课相结合,使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学到文化知识。
该校招生采取定岗招生,根据大队需要,合理分配招生指标,择优录取,被录取后和大队
签订合同,公社备案,监督执行合同制。合同内容,学校保证学生毕业,达到规定标准,达不
到,大队可以不录用。
岗位签订合同招收办法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有利于坚持村中办学方向,解决了招生困难和
毕业生去向问题;二有利于有计划地、分批地为农村培养技术人材;三有利于调动学校和生产
大队双方面的积极性。
十一、文艺学校
桦南县文艺学校是于1958年秋创建的,由桦南县工会领导负责,其经费来源由工会每月拨
给 500元。课程设置有音乐、声乐、器乐和舞蹈。其任务给文工团培养青年演员。由各学校抽
出部分爱好者和擅长的学生,也有哈市下放知识青年,共招收40人,有 2名专职教师,兼职教
师有文化馆馆员担任。在校实习中,向群众演出数次,春节期间举办秧歌会,文艺活动是比较
活跃的。到1979年秋,因经费不足停办了,部分学生分配到县文工团当演员,其余部分由合江
地区电业局招去,全部安排了工作。
十二、进修卫生学校
卫生学校是于1984年7月成立的。配备校长1名,专职教师3名,兼职教师21名,招收2个班,
检验班、妇幼班,学生 110人,由原合江地区卫生局统一招生,对象是各医疗卫生单位初级卫
生技术人员,学制定为3年。毕业生三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基基,面向原单位)。学费800元
(定为 3年),由单位负担或自负。课程设置讲用教育部规定中等专业卫生技术学校教材。毕业
后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承认学历,按照中等专业学历。
十三、半工半读
半工半读中学是1961年11月25日成立的,共招收 3个班,每班40人。学生来源:从全省招
生45人,从桦南镇农中、车站农中抽一部分,从社会招生86人,共计 160人,教职员工11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学校停办了,学生都分配到各个工厂去。
十四、耕读中学
桦南县耕读中学是1966年建立起来的,共计招生8个班,有学生410人,教师18人。该校最
初校址在桦南县运输公司东南侧(现曙光水泥厂子弟校校址)。耕读中学于1968年5月7日合并为
“五七中学”以后,改为桦南县第二中学。
十五、教师进修学校
进修学校校址位于桦南镇保卫街北段西,始建于1952年。当时校名是进修学院。区设辅导
站,学院每月到各区面授一次。1960年改名为进修学校。从1963年~1964年两年培训两期中师
函授补习班,毕业生90人。文革期间停办,1972年恢复。创立了三级辅导,办了一年制的教师
短训班,主要为农村中学培养数、理、化和语文教师。同年冬地区教育局认为这一做法较好,
在本县召开现场会,推广桦南经验。1974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一年,主要培养小学教
师。1975年开始招收二年制工农兵学员,结业后主要任初中的数、理、化教师。1976年师范和
进修学校分设,进修校址迁移,这一年只办了教师短训班。1978年办了一年制脱产训练班。
1978年至1981年办高师函授班,语文、政治、数学三科,共招收200人,毕业近100人。这
期毕业生现在多数成为中学教师骨干,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做了中学的领导。1980年招收了四年
制的中师函授生近1 000名,后经整顿,尚有400人左右。
1983年 9月进修学校和师范合并为一个学校,统称为教师进修学校,担负全县小学教师和
全县教育行政干部的培养工作,进修学校升格为副局级单位。为了加强进修学校建设,县拨款
25 000元建设一幢1 100平方米的办公楼,校舍共计为3 000平方米,5个教室,有250平方米的
食堂和宿舍,占地面积为11 000平方米。
1984年末被评为省的一类学校,升格为局级单位。编制为104人,设有6部2室1处,即师范
部、进修部、干训部、中教部、小学部、电教部,办公室、图书室,总务处。
学校现有摄影机1台,录像机2台,24英吋彩色电监视器2台,三开电影机3台,还有一套照
像设备。藏书上万册,各种杂志、刊物350余种。
共培养中师函授学员532名;培训高师专修科100人(其中中文47人,数学41人,政治12人);
短期脱产一年班3期共毕业150人(数学、物理、语文);短期半年英语班毕业的 180人;短期班
(10~15天)共办10期,学员达500人。
1983年以来,中小学教师过关要进行考试的。小学教师参加考试人数为 1 632人,达到80
分以上的1 150人;初中教师参加考试的520名,达到80分以上的 120人;高中教师考试78人,
达到80分的仅10人。
现在这所学校已成为全县教研中心,教育理论的中心,教学实验中心,图书资料中心和电
化教育中心。进修学校也是教育局领导全县进修、教研、干训、电教工作的参谋部。
1985年配备了专职党支部书记1名,副校长3名。这所进修学校办的很有起色,居于全省第
一类学校。
十六、广播电视大学
广播电视大学桦南分校是于1979年建立的,当时由进修学校代管,仅有 1名工作人员,招
收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中文等专修科,都是单科学习。学员共 124名,1979年结业52人,
1980年结业72人,1980年正式建立黑龙江电视大学桦南工作站,隶属教育科代管,设站长 1名,
工作人员5名。招收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单科学习,学生80人。当时工作站仅有1台彩色
电视机。
1982年电大有新的发展,工作人员增加到 9名,招收中文、数学、物理三个单科业余学习
班,学员280人,学制3年。
1983年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电大与教师进修学校合并,隶属进修学校管理,同年招收中文
干部脱产班,学员58人,工业会计业余班,学员35人。
1984年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省电大批准于同年 5月12日为黑龙江电视广播大学桦南分校,
升格为副局级单位。下设行政处、教务处,成立了党支部,选举梁子怡为校长,工作人员配备
15名。同时校址由进修学校迁到第二轻工业处西头(新兴路道北)。招收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
科,脱产学习,学员45人;化学、英语专科业余学习班,学员 200人。电大教学设备现有录像
机1台,彩色电视机3台,收录机5台。
1985年招收业余法律专科学员50人,党政干部管理专业32人,党政干部管理专科全脱产学
员38人。
为了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县政府决定,电大招收了中文师资专业班,全脱产学员120
人、这些学员都是往届高中毕业生,三年学制,中共桦南县委第45次常务委员会决定电大、党
校联合办学,本年 7月10日正式合并,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升格为正局级,办、处为副局级,
同时建立了党委。设 1办2处3室,即办公室、行政处、教务处、文史教研室、理化教研室和马
列主义教研室。工作人员41名,校舍总计为2 500平方米。
十七、五七干校(五七大学)
桦南县五七干校、五七大学是于1968年成立的,地址设在桦南县公心集种畜场。该校是一
套人马,两个牌子,开始训练县直机关副科长以下干部、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共训练 200余
人,学制是半年或三个月结业。1970年又招收师范班、卫生班、农技班、畜牧班、财会班,其
中有部分在职干部,共5个班,计210名学员。学期一年结业,毕业后全县统一分配。主要学习
科目有政治(政策、时事)、有关部门业务知识。五七大学校长由县委副书记颜景春兼任,配备
副校长1名,具体抓学校工作。教职员工共计16 名,1971年停办。
1975年 1月15日又复建五七大学,开始校址在桦南镇街里西门外党校校址。根据上级指示
精神,要求创办五七大学,但不能在城镇办,并又学习了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经验,于是县
委进行采点,选于完达山西麓红炮台大队后边,即柳毛河向阳村,当时买下向阳大队后山两栋
砖瓦结构的平房共计480平方米,教师编制20名,校长由县委书记刘志勤兼任,副校长2名,共
办了9个班,农学班3个,烤烟班1个,兽医班2个,卫生班2个,水利班1个,学员共计 413名。
在东山沟里种了20多垧地,有两套马车,还有55铁牛拖拉机1台。1981年1月搬进了县城。同年
8月经省教育厅、省工农教育办批准为农村建设学校 (全省共办24所农村建设学校),中等专业,
进修学校撤销,改为农建学校。由省拨给电影机一台,20英时黑白电视机一台,其他教学仪器
40~50种。
1976年12月,在本县召开了全省五七大学会议,主要学习本县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办五
七大学的经验,为合江地区重点校。各班学员毕业回去后起到了一定作用。1984年办农民初等
技术学校,隶属县工农教育办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