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少数民族教育 一、朝鲜小学教育的发展
伪满时期,本县少数民族在千振街设有一所朝鲜国民优级学校(两级小学),三道岗、丰基、
向阳山、半截河、八虎力等几个村,有一、二个班规模较小的初级校,但这些小学根本学不到
自己民族的文化,完全用日本语所代替,是日本帝国主义奴化人民而办起来的或允许办的。
1945年解放后,朝鲜民族也同样和兄弟民族一道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得到解
放。1946年,中心、西太平、半截河(永昌)、三道沟、丰基、大鲜等村都先后办起了民办小学,
开始教给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了。1948年又有振兴、河北、新兴、光明等村,也建立了小学,
共有12处小学,教师有19名,300多名学生。
1949年在河南村(原柳毛河区)设立了省教育厅管辖的桦南县朝鲜族中心完全小学校,第一
任校长安吉恒。当时初小毕业生都集中到中心完全小学高小学习,以便少数民族教育的普及和
提高。1950年民办小学改为公办,教育经费统归县内拨款,减轻了人民负担。
1950年~1953年全县有12个初、高小学校,学生数增加到 700多人,35名教师,达到了村
屯有学校,98%以上升学率,小学教育基本得到了普及。
1985年各乡(镇)尚有6处朝鲜族小学,梨树乡3处,三合乡1处,大八浪乡1处,阎家镇 1处。
共有36个班, 382名学生,教师54人。课程设置:思想品德、朝语、汉语、数学、自然、地理、
历史、体育、音乐、美工、(五六年级)。
桦南县各区朝鲜校统计表
1985年全县朝鲜小学校情况
全县朝鲜小学逐年情况统计
(1976—1985)
二、朝鲜中学教育的发展
解放前,朝鲜族没有单独成立中学。从1952年7月在朝鲜中心完小附设一个初中补习班(民
办公助),编制2名,有90多名学生,这批学生毕业后,升入勃利县高中32名。这32名学生中,
4名当上了科学院的研究员,8人当上了大学讲师和工程师,有的当了教师和助理工程师。
1953年初中补习班停办。1954年~1959年高小毕业生共有190名,升入勃利一中30名。1957
年批准在梨树公社河南村中心完小附设初中班,招收40名学生。
1959年县内建立朝鲜初级中学 1处,同年学校迁到梨树公社所在地(即现在梨树乡),因无
校舍,占用公社七间房子(草泥结构的),3个班,在校生120人,教师8名。
1965年从梨树公社又搬到永和大队。县拨款盖了 300平方米草泥结构的校舍和学生宿舍,
1967年校舍又增加了200平方米。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基本没上文化课,领导靠边站,被批斗,1968年 5月虽
然成立了革委会,也未正式上课,搞阶级斗争,清理阶级队伍,教师是审查对象。
1968年10月,学习梨树县公社办高中,生产大队办初中经验后,各朝鲜大队小学都办起来
带帽中学。原朝鲜中学教师都分散各个小学去,永昌 1名,丰基1名,河南2名,梨树中学 2名
(汉族中学),红丰1名,死亡2名,调出2名。原朝中只剩3名,与永和大从小学合并。
1972年朝鲜中学改为完全中学,当年招收1个高中班,加原来3个初中班,共计 4个班、学
生140人,教师9名,尚缺 4名。师资不足又新录用高中毕业或小学较优秀的教师,因此中学教
师元气大伤,教学质量显著下降。
1981年省厅和县教育局拨款250 000元,在县城修盖校舍1 760平方米(包括宿舍、食堂800
平方米在内)。1982年 10月30日校舍落成,由永和大队迁移到县城内,校址在桦南镇前进路北
段(县第二中学北侧)。
校舍占用土地面积共有47 000平方米,校内设有综合试验室,标准仪器室、物理仪器室、
生物仪器药品室各1处,职工之家1处,藏图书300余册,教学设备有物理仪器553件,化学仪器
305件,化学生物药品185件,生物仪器68件,生物化学标本14种。课程设置有汉语、日语、朝
鲜语、数学、地理、历史、政治、物理、生物、化学、农业、音乐、体育、美术等科。
该校教职员工中党员11名,教师文化程度大学本科毕业的7名,大专毕业的5名,中师 7名,
高中6名,工人2名,离职进修2名(毕业后大专程度),该校学生全部住宿。
桦南县朝鲜中学逐年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