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育方针
第四节 教育方针
一、民国时期教育方针
民国元年(1912年),规定初等小学“以启其人生应有知识,立其明伦爱国家之根基,并调
护儿童身体年龄共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多为成效”。
辛亥革命后,民国十八年(1929)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第11次会议通过确定中华
民国教育方针,在 4月26日,中华民国政府公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规定:“中
华民国其教育应以三民主义充实人民生活,扶持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
宗旨。根据这个教育宗旨提出其实施方针是:“民族主义的教育”,是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
民体魄,以求民族独立;“民权主义的教育”,是训练国民团结协作的精神,人民运用权利的
能力,遵守法律之习惯,导入民权之正规;“民生主义的教育”,要提高人民生产技术与科学
知识,养成人民审美习惯,求得民生主义的实现。
在此之后,民国时期教育方针又有所变更,因东北已沦为日占区,不复执行。
二、伪满时期教育方针
伪满洲国大同元年第一次 《满洲国年报》所载,3月满洲国务院令第二号公布“我国以王
道建国,其教育方针即卒于此。嗣后各学校课程暂用四书、孝经讲授,以崇礼教,凡有关党义
教科书等一律废止”,旨在“排除向来之三民主义教育,而注重王道主义源泉之孔,此即我国
教育方针之一大原则也。”
伪大同元年(1932年) 3月25日,伪三江省制定三江省教育方针:①换三民主义、国民党义
为王道主义,阐明根据王道主义建国理想,努力培养国家观念;②以人格陶冶为基本,振作勤
劳自助精神,明确道德主义教育;③施即于环境,适应生活之教授训练,期彻底产业教育;④
授国民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计促进健全身体发育。学制:小学四二制,即初小4年、优级2
年;中学三三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后改为4年,即国民高等学校。中等教育减少2年。这
一教育方针的实质,充满着日满融和精神。用所谓王道主义,建立“王道乐土”等鬼话,愚弄
中国青少年,使之永远做他们的驯服工具。
1932年 7月29日经教育厅长会议,确定满洲国教育方针为重仁爱,讲礼让,发扬王道精神。
同时,对人民之生活方面,谋其独立安定。交谊方面,尊重自重、节义。而对于世界民族,以
亲仁善邻,共存共荣,以达于大同为宗旨。若更举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方针,则在初等教
育,以孝悌、敬老、怜贫。在中等教育,以俭勤、信、恕。高等教育,以智、仁、勇三者为宗
旨。
康德四年(1937年) 7月,文教部公布《学校教育方针》:“教育基本方针是实用科学为主,
培养热爱劳动,使其成为富有实践经验的国民中的骨干分子”。具体要求是:①改革偏重智之
弊病,培养其爱好劳动的精神;②改革过去抽象形式主义教育,加强带有民族的地方性教育;
③废除自由主义教育,树立为公牺牲的观念;④改革欧美式的女子教育的弊病,给予妇女道德
涵养及妇女实务的教育。这个教育方针的实质,是使青少年一代,不要向智育、科学方面发展,
要养成劳动习惯,树立牺牲精神,要时时准备为日本帝国主义效劳卖命。
同年,伪民生部发布《新学制》,要求各类学校的学生,都必须虔心诚意地崇拜日本天皇
和伪满皇帝,都必须赞颂“日满亲善”、“民族协和”、“王道乐土”,都必须拥护“大东亚
圣战”,为战争效力等。学校每天都要上朝会,全校师生站好队伍后,先以九十度鞠躬礼,向
东京遥拜,向新京遥拜。接着做建国体操,最后集体背诵伪满皇帝颁发的《国民训》,违者遭
到毒打。在此基础上,教育方针又有所变更与充实,逐渐趋向奴化教育,特别规定侧重日语的
学习。
伪满洲国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是殖民主义教育和愚民政策。为了向中国人民以日本语代
替中国语言,灌输日本文化,叫喊日满一德一心,实质上要使中国人民变成愚昧无知的劳动者,
永远做他们的驯服工具,充当亡国奴。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长期霸占中国的狼子野心。
东北解放以后,彻底废除奴化教育,实行“大众的、民族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教
育培养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思想,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和强健的体格”。
三、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
解放初期1946年9月24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关于改造学校与开展冬学运动” 的指示,
指出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应是“进一步肃清敌伪奴化教育和蒋介石封建法西斯主义教育的遗毒和
影响,建立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使教育服务于新民主主义的政
治斗争,服务于东北人民的和平民主建设事业”。
教育任务是;一方面使教育与战争结合起来,为解放战争服务,为部队输送干部;一方面
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为生产建设服务,培养建设人才。同时,仍然坚持抗日时期的教
育方针“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干部教育第一,群众教育第二”、“把教育工作重心放
在争取和培养大批革命知识分子两个方面,在干部教育中,把在职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在群
众教育中,把成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小学教育放在第二位”。
本县贯彻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向工农子弟开门,办联合中学,使“教育为一般平民所
共有”,对知识分子进行了思想改造工作,整顿了教师队伍,使教育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为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革命干部,发展地方生产,巩固根据地,解放全东北,做出了贡献。
1957年毛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党中央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
方针,这就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了一个更明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向。全县广大教师围绕
着“全面发展”,“红与专”等问题,展开大讨论,纠正了前几年出现过平均发展和“通才”
教育思想,初步解决了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脱离实际和忽视政治倾向。接着开展蓬蓬勃勃的教
育革命,进一步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教育性质和面貌。
1959年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1966年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强调学生“以学
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此之后,毛
主席还曾发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
续下去了”的号召。三中全会后,教育基本按1957年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