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医疗技术

第三节 医疗技术



   
  一、中 医

  桦南地区的中医是随着境内土地大量开拓而出现的,迄今有80余年的历史。民国初期,境
内汉医(中医)寥寥无几,屈指可数。民国十年(1921年)后,方逐渐增多。大集镇有开铺、坐堂、
摆摊的等行医的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村屯的增设,中医中药人员也渐次增多。中医技术分
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等。

  开铺行医的多系家传世医,有一定技术,执医治病,但同时也兼营药店。坐堂看病的多系
药店(铺)主的亲属或好友者。大多数药店(铺)为广招患者,邀请各自最信得过的医生坐堂行医。
当时,桦南境内只有湖南营和土龙山开设中草药铺(店)6家,有坐堂中医5人。开铺行医的 4人
分别在境内丁家崴子、金沙、明义等三地。农村散医31人。湖南营(现桦南镇)最早设药铺行医
为刘玉时,另有“汇原东”“和发宏”、“昌兴”四家药铺。

  太平镇街里共有5家中药铺,中医4人。“同义和”药铺坐堂先生岳敬廷,“和发增”药铺
坐堂先生谷汉章,“天恩堂”药铺坐堂先生曹洪恩,“天增堂”药铺坐堂先生吕某,“德和宏”、
药店设有坐堂先生,这些坐堂医生,一般医术较高,精于伤寒、内科、儿科、妇科。

  农村散医大部分没经师学徒,有的仅靠自悟,也有的懂些药性,或者只掌握几个成方,还
有一部分是从栽花(种牛痘)先生改行的。因此,医疗技术水平很低,对疑难病症认识不透,诊
断不明,不能对症下药,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往往延误病情,造成患者死亡。

   民国20年(1981年)民间中医医生一览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中药事业获得了稳步发展。1950年成立了医务工作者协会,
积极组织中医药人员学习政治、业务和进行经验交流。1954年召开了中西医代表会,学习党的
中医政策,提倡西医学习中医,明确了中医工作任务。1955年,为发展中医事业,吸收了社会
上较有名望的中医进入县卫生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1958年,按照卫生部《关于继承老年中医学术经验的紧急通知》精神,在同年七月份,掀
起老中医药人员献书献方的热潮。城乡许多医院设立了中医科,县城建立了中医院和中医门诊
部,使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在防病治病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县卫生部门除吸收中医
参加临床治疗外,还举办中医中药培训班。1959年成立了卫生学校,开办全日制中医中药学校
一所,招收中等文化程度的城镇学生,学习二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医院和药店工作,为本县中
医事业增添了新生力量,有的经临床实践锻炼,现已成为本县中医骨干力量。

  1958年7月成立桦南县医学院,招收101名学员分药剂士、中医士两个班,同时,县医疗卫
生主管部门,还认真加强了在职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技术和医疗水平,基本
做到不但能诊治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能诊治、抢救疑难病症、危重病、传染性疾病、中毒
休克等病症。

  1980年,中医院开始设立中西医结合病床,由中西医各两名医生负责收治急病患者,同时
收治急、慢性肾病、脑血管等疾病患者。1985年,县中医院有中西医结合病床79张,可以诊治
多种疾病。同时,设有中医按摩和中医外科,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突出、坐骨神经痛、
瘫痪、肩关节周围炎、关节损伤、骨折愈合后遗症等疾病。

  二、西 医

  桦南境内的西医是随着日本开拓团侵入开始出现的。1933年6月,开拓团入殖千振(现桦南
镇)时带有医生,最初只为日本人诊治疾病。 翌年,开设医院,对外医疗,但药费昂贵。1939
年改为千振医院,除院长外,尚有其他医护人员9人。是年,在千振街内开业的还有5名汉、朝
鲜族医师,设立了卫生公会,而其他集镇仍处于缺医少药的状况。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较低,
许多疾病不能诊治。解放前夕,千振只有3家私立医院,每个医院只有1名医生。

  1946年设立桦南县,翌年4月18日,成立了桦南县医务所,有医务人员4人。1950年东北军
区在桦南设立“第二十九医院”,后并入密山县医院。

  1952年正式成立县人民医院,开设了门诊内科、儿科及主要传染病的防治。1958年推广应
用新疗法,首次开展电针疗法,增设了化验室和内科住院病房,除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危重
病、疑难病外,还专门设置病房收治重症肺结核、伤寒病、传染性肝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
性乙型脑炎、麻疹等传染病。

  1959年开展了对克山病的抢救和防治工作。院内增加了X光透视、照像等器材。

  1962年,县医院内科开始对女性输卵管节扎术。是年,院内开始安装心电机,正式开展外
科手术,施行了阑尾切除手术,将医疗技术又向前提高了一步。

  1963,内科开始了脑血管意外、中毒、休克等重症病的抢救工作。

  1964年,县人民医院首次开始胆道切除及部分胃切除等手术。

  1974年,对阑尾割除手术,首次针刺麻醉试验成功,进行了第一例针刺麻醉阑尾切除手术。

  1980年,县人民医院外科改革菜弗氏导尿管、秘尿的膀胱尿道手术及恶、良性肿瘤切除术。

  中腹部手术、颅脑外伤的处理和胆囊、阴式子宫全切剖腹产和卵巢囊肿摘除术、甲状腺切
除、疝气修补等手术,并增设装配超声波诊断肝病。

  建国30多年来,县人民医院基本达到医疗科室和辅助科室齐全,技术力量配套,医疗技术
配套的初具规模的医院,成为本县防病治病的中心。截至1985年,桦南县人民医院的外科能做
阑尾切除术、肝破裂修补术、脾切除术、胰腺切除术(部分)、胆囊切除术、胃癌扩大切除术、
全胃切除术、胃窦部切除术、肺叶和肺段切除术、股骨骨折髓内固定术、开颅探查术、截肢术
等。妇科除能做古典式剖腹产术、子宫外妊手术外,已经发展到能做卵巢瘤摘除术、阴道整型
术等十几种手术。眼科能做下垂矫正术、泪囊摘除术、麦粒肿切开术、囊外摘除术、青光眼球
全拿术、斜视矫正术等。耳鼻喉科能做鼻息肉摘除术、鼻甲切除术、鼻腔异物取出术、扁桃体
摘除术、乳突根治术等。

  检验科开展的项目有:常规、血、尿、便、痰、体液(包括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精液)、
胃液及十二指肠液分析;生化有血浆蛋白电泳;血液病的分析诊断有各种贫血及白血病的诊断;
脱落细胞血检查有:对各种肿瘤诊断及炎症、结核的鉴别;穿刺细胞学检查有:淋巴结穿刺、
体表皮肤肿物的穿刺;细菌血清检查有简单的免疫球蛋定量。

  放射科开展的项目有:各种部位常规透视、常规平片的拍摄、胃部钡透、肺部额面分层照
影、口服胆囊照影等。

  理疗科、针灸科开展项目有:针灸、治疗、电针治疗、音波治疗、超声波治疗、红外线治
疗、心电诊断和超声波诊断等。

  三、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建立后,党号召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以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和继承发扬祖国
医学。本县从50年代开始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宣传组织工作,积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为中西
医结合工作创造了发展与提高的物资条件,使中西医业务技术有了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的技
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70年至1977年,县内共举办了 5期西医学习中医的训练班,培训了
100多名西医,使大部分西医掌握了部分中医治疗方法及中药的应用。截至1985年,本县中西
医合作已能诊治的常见疾病有阑尾炎、肺炎、肝炎、肾炎、高血压、流行性乙型脑炎、半身不
遂、慢性胃炎、经血不调、皮肤病、疮疡、风湿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