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丧葬
第六节 丧葬
汉族长者病危时,全家子女在床前请训。老人死后,先停在铺板上,谓之小殓,以布( 青
或蓝)遮面。也有抬到棺木里待老人咽气,谓之走马入殓。老人咽气后,丧主 (一般是长子)要
跪到正房西烟筒根下,手拿铁饭勺向西指,如系父亲就大叫三声“爹爹奔往西方大路”。也有
站在棺木前用没有勾的扁担向西指并呼喊着谓之指明路,接着哭叫、着孝,穿长布衫,戴白孝
巾,拿柳木去皮的“哭丧棒”坐卧朝夕不离,烧纸钱。尸前、灵前供“倒头鸡”、“长明灯”
(一般用豆油盛在小饭碗里,用线绳点燃)和其它供品。老人死后,女儿为之烧三斤九两纸钱,
纸灰用纸包上,放入死者怀中。男女口中含口钱(一般系清朝前铜钱),手里拿着鞭子和干饼,
谓之打狗鞭子和喂狗干粮。入殓前,用酒擦洗死者面目,谓之开光。丧主嘴里叨念着“开眼光、
亮堂堂;开耳光,听八方;开口光,食猪羊”等吉祥话。死者殓服有五件、九件不一。棺柩停
于室外,上边搭上席棚,三天到土地庙去烧纸车、纸马、假人和纸袋。死者系女性,要由死者
女儿为之买纸牛烧掉(意为妇女喝脏水)。第七天,全家在纸扎的台子前祭奠,然后烧掉,谓之
烧望乡台,说死者死去七日,看到烧望乡台,方知自己死去。一般人家只是用桔杆扎一小梯子
和纸钱在烟筒根下或灶前烧掉。旧时停丧的有三天、五天、七天不等,富户人家有停两三个月
的。出殡时,由死者长子在棺木前摔碎丧盆(泥盆)、扛纸幡在前引路。棺木用车拉运,送到坟
地,坟墓有用砖砌的,但大多数是用土直接掩埋。葬毕,丧主要用酒宴答谢亲朋好友和悼唁的
客人。下葬后 3天到坟前祭礼,往坟上加土,谓之圆坟。开始全家穿孝服,戴孝帽,以后改穿
青衣。人死后7天、21天、35天都要烧纸上坟。烧五七(人死五周后)时,由死者女儿为其扎5盆
纸花烧掉。百日内男的不剃头,女的不戴首饰。丧事完毕可换穿平时穿的衣服。百天要到坟前
烧纸祭礼。周年再祭,三周年时,杀猪宰羊,广招宾客进行大祭。
满族人不准在西炕、北炕上死人,只有在南炕头上准许死人。因为西炕为贵,北炕为大。
认为这两炕死人是不吉利的。人死后,用白布蒙脸,不准见天日。死者男女均穿长袍,男的戴
帽头、系腰带;女的倒梳髻,系包头。男女口中均含口钱,手攥小饽饽。死者停在铺板上,头
朝里,脚朝外。尸前、灵前供“倒头鸡”、“长明灯”和其它食品。死者家属穿孝,男女均穿
白长衫,男的前后开襟,女的长衫不开襟,用白布包头,带有孝带。入殓前,用酒擦洗死者面
目,谓之开光。要拿出死者嘴里的口钱,从窗户抬出。棺底要垫上灰炭细面,上面摆上制钱七
文,象七星形。院内要立高杆,上挂红布大幡。出殡要选择单日,送葬前一天晚上,要行辞灵
礼,亲友逐个到灵前祭悼,儿子彻夜跪在灵前烧香。出殡时用白布拴住棺材,主丧的 (一般是
儿子 )在前面用肩扛着,亲友抬着送到墓地。有的用砖砌,有的直接用土埋。葬毕,丧主要用
酒宴答谢帮忙的人。三天以后,死者家属要到坟前祭礼、验坟。每逢一七(第一个七天)、三七、
五七、七七,都要到坟前烧纸祭祀。百天后脱孝服,一般要大办,要扎“花库”,用纸扎车、
马、彩门、童男和童女,死者是女的还必须扎纸牛(意思让牛替妇女喝脏水)。亲友也多送“花
库”,然后在坟前烧掉,家属在坟前脱去孝服。最后家属要设宴招待亲朋好友。
朝鲜族的人死后,全身洗净,穿衣缠白布,以棉花塞耳、鼻、口,尸体上面罩以白布,亲
友拿着酒来祭奠。老人死了,有人代唱,代死者诉说舍不得走之情,和为儿孙祝福;晚辈叩头,
摆酒。然后用棺材盛殓随后葬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移风易俗,多推行火化,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