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节庆
第七节 节庆
一、传统节日
(一)春 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又称“年”,
过春节亦叫过年。
本县是多民族的县,各族人民过年习俗上各有风趣。汉族人一入腊月,各家开始杀猪宰羊,
蒸年糕,包豆包,张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守岁,放鞭炮,吃饺子,迎财神,家家户户,高高
兴兴地欢渡春节。从初一直到初五,亲朋故友互相拜年,祝贺新年。蒙古族在大年初一骑上骏
马到亲戚家作客,共进“全年宴”,欢宴时人人都要唱祝福歌,跳锅庄舞,互相欢乐、拜年祝
贺吉祥如意。
回族人民除跳各种舞蹈外,一连几天互送油香(油炸食物)等礼物,互相祝贺新年如意。
(二)元宵节
旧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晚上叫元宵节,意指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也叫元夜,又称花灯节。家家户户吃元宵,观灯过元宵节。满族人过元宵节,喜欢用冰制成各
种冰灯,玲珑透明。本县每逢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各村和社会团体组织耍龙灯,跑旱
船,扭秧歌;夜间灯火辉煌,鞭炮声声,各种花炮,穿插升空,热闹非凡。
(三)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日正时过惊蛰前后,天气转暖。一些农户家里早起从灶前撤小灰至井沿。谓
之龙道。祈祝降雨保丰收,并祝愿永远长流之意,此日禁忌针线(意味着做针线活扎龙头),供
奉猪头,此俗解放后逐渐消除,但吃猪头肉之习尚存。
(四)清明节
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一般在农历三月之间(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有折柳、插柳、栽柳
的习俗。自古以来,就有清明节上坟烧纸的传统习惯,以表示对先人的怀念。解放后,各机关、
团体、学校则为革命烈士扫墓,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激励人民奋发向上。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人们于清晨到野外踏青采艾,并在门窗房檐上插艾
蒿,悬挂纸葫芦,小孩身上挂香袋,拴五道线等鲜艳物以此避邪去秽,驱虫除害。民间在这一
天普遍吃粽子、凉糕、鸡蛋、饺子等。
(六)仲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时至秋高气爽,五谷成熟,丰收在望。人们欢聚一
起,晚上在院中摆设供桌,陈设月饼、瓜果,谓之供月。全家边吃边赏月景,预祝丰收。
(七)腊 八
农历腊月初八是冬季开始酷寒的象征。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民间长期以来,在
这天用黏米煮粥吃,叫腊八粥,或做腊八饭。
(八)小 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称为“小年”。解放前,此日家家户户都以糖祭灶,打发灶王爷上天,乞
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意。
二、新中国纪念日
三月八日 国际妇女节
五月一日 国际劳动节
五月四日 中国青年节
五月十二日 国际护士节
六月一日 国际儿童节
七月一日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八月一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九月三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九月十日 中国教师节
十月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