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作物结构的变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耕作制度不断发生变革。
旱田耕作制度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1、50年代的传统耕作制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依靠畜力和旧式农具耕作,实行扣耲结
合的固有垄作制,浪费土地。50年代中后期,随着新式农具的推广,平作小麦面积迅速扩大,
轮作形式也多采取小麦~大豆~谷子(谷杂),形成了翻、扣、耲耕作制,并施以少量农家肥。
2、60年代的变革阶段。由于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 除平作机具的数量增多外,还出现了
垄作机具。随着玉米面积的增加,逐步形成了翻扣交替、垄平作结合的耕作制度。主要轮作形
式是小麦~大豆~玉米(谷杂)。开始使用化肥,主要用于小麦种肥和玉米追肥。有机肥则集中
用于耲茬口粪和玉米抓把粪,破坏了固有的底肥轮施制度。
3、70年代的发展阶段。由于长期施肥少,地力减退,进入 70年代,人们开始重视有机肥
和化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化肥用量的增加,除草剂的大面积应用,深松耕法的推广,为改
革耕作制度和确立少耕体系提供了条件,一些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社队开始采用以深松为
主体的松、翻、扣、搅、耙相结合的耕作制度。
在水田耕作制度上,自50年代星火灌区投入使用以来,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耕作栽培
技术不断提高。60年代推广大垄条播和插秧,秋翻春整地,水耙地,加强中耕除草管理,战胜
草荒。70年代大面积采用秋翻春整地,小垄条播和插秧技术,大面积推广早熟高产抗病品种和
旱直播,化学除草,追施化肥等先进技术,产量稳步提高。
土壤耕作制度
50年代初期,随着新式马拉农具的推广,应用双轮单铧犁和双轮双铧犁,实行伏、秋平翻
深耕,对旧式大犁扣种耕法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伏耕:小麦收获后进行土壤翻耕,作用是保
蓄雨水,清除杂草,整平土表。秋耕:秋熟作物收获后进行秋翻地,作用是疏松土壤、保蓄水
分和提高肥力,并能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发生。
60年代发展为应用机引五铧犁平翻为主的平翻耕法,效率高,松土均匀。
70年代耙茬耕法和深松耕法并用,均匀,有深度。
80年代形成了平翻、深松、耙茬和原垄种相结合的四年或三年轮耕制,对土壤休闲和提高
地力有很大作用。
轮作制度
新中国成立前,桦川县地多人少,基本采用撂荒休闲法轮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口的
增多,土地面积相对减少,自然调节地力已不可能,逐步形成了新的轮作制度。主要轮作方式
是四区轮作:玉米~小麦~大豆~经杂;大豆~小麦~玉米~经杂。三区轮作:小麦(谷)~玉
米(杂)~大豆。
1964年后,县内水稻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20%以上。连种3年,稻田土壤肥力减退,一
般采用水改旱或旱改水的方法,恢复地力。此法多数村屯可用,唯星火朝鲜族乡全部水田化,
无早田可轮作,专靠化肥增长地力。
换茬是轮作的一种主要方式。按种植规律,一般应隔两年再种原作物,若调不开茬时,认
种重茬,不种迎茬。大豆、谷子不能重茬、迎茬,玉米可重茬一次,其它作物种正茬,换茬周
期8~5年。近年来人多地少,茬口难调,复种较多,多用化肥调整地力。
1958年后开始间种,分隔株、隔行、隔畦三种方式。一般多用高秆作物与低秆作物混种:
如玉米与谷子、玉米与大豆、玉米与甜菜、高粱与大豆等。间种垄数多为6比6或6比12。
施肥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扭转“北大荒不粪而肥”的说法,逐年增施农家肥和化肥。在积肥方法
上,实行了堆肥和高温造肥。在施肥方法上,实行了伏秋翻前深施和三年轮施一次底肥的施肥
制,改变了上生粪和盖头粪等不科学的施肥方法。6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开始农民不认,怕花
钱。后在生产实践中尝试到化肥的优越性,争先恐后的买化肥用。化肥使用方法有耕前撒施,
耕作后基肥,埯种、移栽或生长期间进行开沟条施、穴施、秧蔸塞施等。
历年农家肥、化肥施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