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防汛与抗旱 防 汛
松花江流域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年内和年际间降水量相差悬殊,致使水位变化较
大。据佳木斯水文站28年实测资料分析,最小流量为782秒立米,出现在1979年2月,而最大流
量为 18 300秒立米,出现在1960年8月 27日。其次是1956年和1957年分别是 14 700秒立米和
14 200秒立米。桦川境内松花江段5~20年一遇,洪水位高出沿岸滩地 1~2米左右,洪泛多发
生在7~9月份。松花江堤防工程基本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但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仍有洪
涝发生。
松花江不同频率洪水位在主要排水口水位如下:
松花江洪水位分析成果表
松花江不同洪水位对几条主要河流的不同顶托影响如下:
主要河渠受江水顶托长度表
洪水对坝外地威胁较大。坝外地约 4.5万亩,1951、1956、1960年三次洪泛全部受淹,其
它年份水灾坝外地约受淹2万亩。从1951至1982年的32年间共发生4次较大洪水,平均 8年一次。
从1951年起,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每年洪水期都提前做好防洪抢险的准备,以防特大洪峰
造成危害。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主要抗洪斗争有三次。
第一次是1956年7月,阴雨连绵,上游洪峰下泄,建国、星火、拉拉街8个乡的坝外农田全
部被淹。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抢险指挥部,书记、县长亲自上第一线指挥。动员全县10个
乡125个村屯的社员和部分机关干部、学生达5 000多人,挖土方39.6万立米,装草袋10万条,
抢修松花江防洪堤 6处,长达6 430米,用人工38.4万个,经36天的昼夜抢险,保住农田1万余
公顷、村庄25个,争得了当年的粮食丰收。
第二次是1960年8月,松花江最大流量达18 300立米/秒,高于1956、1957两年的最大流量,
江水高出沿岸滩地1~2米。松花江支流铃铛麦河堤决口,两岸农田和村屯被淹。县委、县人民
政府组织横头、长发、公胜、建国、星火等公社社员紧急抢险,并动员其它公社迅速支援。经
半个月的抗洪斗争,抢修了铃铛麦河堤和大桥,排出了水患,减少了损失。
第三次是1985年 8月,由于连降大雨,江水上涨,部分山区、洼地发生山洪和内涝,新城、
梨丰、悦兴、建国等乡镇更为严重。8月5日,县委召开紧急常委扩大会议和紧急电话会议,落
实了10项紧急防汛措施。8月7日,县委再次召开紧急常委扩大会议,决定抽调18名县团级干部
和150名局级干部到各乡镇分片包干,负责指挥防汛工作。9日,县委书记张文树赶赴新城镇视
察松花江险段,并同当地干部一起研究抢险方案,亲自组织群众堵住二道沟江堤决口。11日,
佳木斯市市长李福顺和市政府秘书长、市水利局长等来桦川县了解汛情,并亲自到新城镇江堤
视察险段。13~16日,县委负责人张文树、马文骏、邱立文等深入沿江各乡镇指挥抢险。16日
晚,县委召开县直机关领导干部会议,部署各单位迅速下乡包队抓防汛。县委、县人大、县人
民政府、县政协和县纪委 5大班子负责人和各部、委、办、局、群团等单位人员亲赴各乡、镇
包点包村,率领群众,昼夜抢险。各乡镇干部和群众时刻不离险段,不顾疲劳、危险。经过一
个月的奋战,先后战胜了三次洪峰、五大险段和两处决口,取得了抗洪斗争的胜利,保住了人
民的生命财产和农业丰收。
抗 旱
旱灾主要是春旱,原因是冬春季降水少,春季风天多,蒸发量大,保不住种子发芽所需水
分。县内旱情较严重的是1966、1975、1978三年。抗旱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打机电井。从1958年开始打机电井灌溉。据1985年统计,全县共有机电井436眼,已配
套324眼,计3 755马力,灌溉面积1 046亩。
机电井统计表
单位:眼
2、建抽水站。1985年,全县有抽水站 10座,主要用于苗期生长的灌溉和解决春旱时人们
用水问题。
3、挖引水沟。为解决苗期生长时的旱情, 农民临时从水源地挖浅沟引水浇灌,用后平复,
属临时性的小工程。
在旱情严重季节,还发动农民和学生等人员提水浇灌,以解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