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区交通
第二节 城区交通
交通道路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悦来镇开始划分街道,镇内道路随之而成。主要交通道路以大十
字街为中心,东西长2.5里,南北长2.5里。其它巷道随着街道的扩建而形成。建县之前,悦来
镇由北门向东北修筑一条 2.5里的土路,通到松花江沿。1917年,悦来镇北门斜向西北修筑一
条通向江沿的大道,长2.1里,将悦江村纳入镇内。
镇内大十字街两条主道,解放前为砂石路,两侧挖有水沟,沟上有盖板,只起存水作用,
不起排水作用。由于掺筑不善,道路高低不平,早天灰尘大,雨天多泥泞,交通不便,各巷道
雨天更泥泞难行。
解放初期,镇政府组织群众拉沙铺路,大十字街东西主要街道交通好转。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镇内道路经4次修筑,基本达到交通通畅。
1962年哈同公路桦川段修建时,镇内南北大街主道铺上了砂石,为第一次修建。
1968年南北大街主道铺成了渣油路,是为第二次修建。
1978年东西大街主道铺成了渣油路,是为第三次修建。
1982年进行了第四次修建,这次修建的主要是巷道,包括取直、挖沟和一铺砂石路面。这
是一次全镇机关、企事业职工和居民的统一行动。县委决定:排除一切干扰,修整13条主要街
道,路面保证宽度,两侧障碍物一律拆除,镇内各单位分担拉砂石铺路面的任务,悦来镇政府
负责土方工程。由于领导干部带头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行动,工作进行的较为顺利。有的砖
瓦下屋差一二十厘米,也都扒墙往里挪。当年修整了11条街道。多年来有雨一街泥的状况有所
改变,许多街道不能通行汽车的困难有所克服。1982年后,每年都对一部分巷道进行修建,使
镇内巷道交通基本好转。
现镇内主要交通干道6条,主要交通巷道20条,基本做到晴、雨天人、车可行。
交通工具
解放前,镇内交通工具主要是三轮车和小型马车。新中国成立后镇内交通工具主要是汽车、
马车、自行车、摩托车和手推车。
镇区面积小,人口少,不需公共汽车,镇内所行汽车多为各市、县和各农场的过路汽车。
为减少镇内主要道路的通行车辆,近年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在镇周围修筑了环城路,专供过路
车辆通行。此工程基本竣工,已开始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