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重要建筑
第四节 重要建筑
新中国成立前镇内建筑
县公署房 位于县城桦川一中处,1912年(民国元年)修建。有瓦正房3所、15间,瓦厢房6
所、18间,共占街基4万平方米。1918年(民国7年)修土围墙600米,筑炮台4座。民国17年呈报
省公署批准大修,在自治息金下开销,共用工料费吉钱 412 435吊。沦陷初期伪县公署迁走,
此房由悦来警察署占用。1943年(伪满康德10年),旧房拆除,新建青砖瓦平房一栋,做“桦川
县国民高等学校”校舍。1952年改做为悦来中学校舍。1965年为桦川一中校舍。1985年旧校舍
拆除,重新修筑2节楼房做校舍。
魏荣楼 1935年(伪满康德2年)由大地主魏荣所建。高2层,面积 400平方米。开始做住宅,
后租给伪“配给所”。解放初期为东北贸易公司悦来粮栈,新中国成立初期做悦来镇卫生院。
1964年后为桦川旅社。
三泰火磨 1928年(民国 17年)建,原为三泰火磨, 新中国成立后为悦来镇政府所在地,
1964年后扒倒重建为县人民武装部办公楼。
文庙 1928年(民国17年)县公署拆了旧戏院修建文庙,位于悦来镇东南角。结构为青砖庙
式高房,主要用于祭孔,新中国成立后拆除。
牌楼 1928年(民国17年)建,在悦来大街南段路中。木制,长10米,高 6米,雕有精彩图
案,上书“佳气春来”4个黄色大字。1964年拆除。
碑 1928年(民国17年)桦川县商众为当时县长唐纯礼建颂德碑,位于旧北门外。碑身青砖
结构,高2.5米,三棱型,每面宽一米。碑座块石筑成,高0.5米,碑顶高 0.5米,筑瓦。碑三
面刻有“政通人和”、“棠沛流甘”、“惠及商民”等碑文。1966年“文化大革命”扫“四旧”
时被红卫兵砸毁。
公园 1928年(民国17年)建,位于文庙院内,占地两垧。有花坛、花窖,由花匠专门管理。
园内有体育场,设有秋千、篮球、网球等器具。一时成为镇内居民游憩的良好去处。日本侵略
者进入悦来镇后,文庙荒废,公园所有设备也星散无存。
城墙 1918年(民国7年)4月开工修建。墙高9尺,宽7.5尺;壕宽8尺,深7尺;城周长6 930
米。城门、炮台各5。1928年(民国 17年)重建城门,一律砖石结构,5座城门分别以仁运(东门)、
义正(西门)、礼化(东南门)、智育(南门)、信彰(北门)定名。1945年12月王福匪队用 5座炮台
对抗苏联红军,苏军入城后将 5座城门和炮台炸毁。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房屋的
修建,四周城墙逐渐平复。
新中国成立后镇内建筑
楼房 1964年县城设在悦来镇后,开始建筑楼房。据1985年调查,全县共有楼房41座。楼
层一般2至8层,最高的广播电视楼为7层。
庭院 自1981年开展文明单位活动以来,许多单位都加强了庭院建设,较突出的有县委、
县政府、宾馆、机关幼儿园、粮食局、养路段、造漆总厂、第三中学等大院。其特点是:大部
分庭院是水泥路,有花池、雕塑、亭榭、树木、草坪等,显得整洁、美观。
烈士陵园 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建“革命烈士陵园”。地点在县城悦来镇西门外下坎处,
总面积 2万平方米。1984至1985两年,周围建起铁栅,修成了烈士纪念碑,种植了树木、花草,
开凿了人工湖。现正修建。
江堤 悦来镇江堤于1969年修建。原有码头,无江堤。经江水冲涮,江堤迅速南移。为此,
县政府请示上级批准,由国家投资74万元,修筑江堤。工程设计全长 2公里,用方石砌筑,水
泥砌缝,并沉石江底,以固基础。堤身高出地面2米,宽10米,全部工程历3年完成。
码头 1964年前,悦来虽有码头,然设施简陋,无论江水深浅,装卸都离不了跳板搭的木
桥。1964年后开始重修码头,共建成航运、煤、粮、木、油 5大码头。航运码头有二层楼票房
一座,内有候船室,码头建有台阶,旅客上下方便。煤、粮、木、油装卸码头都已实行机械化。
码头、厂房、仓库配套,总面积达330万平方米。
排水工程 1981年,县政府动员县直机关职工,按城建局设计,对镇内各街道挖了排水沟,
总长27.7公里,并在各道口铺上水泥涵管。1982年对西大泡子到江沿处排水沟进行扩宽、疏浚
工程,在粮库门前到油米厂院里一段埋设了直径一米的输水管道,悦来镇西半部排水问题基本
解决。1986年悦来大街修筑输水管道,直通北江沿,基本解决了悦来镇主要街道的排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