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重要活动

第三节 重要活动


 
  

  东北抗日战争时期

  组织城镇抗日活动 桦川中学于1926年(民国15年)建于佳木斯镇。1930年(民国19年)秋,
共产党员唐瑶圃来校任教,直接向师生们传播革命思想。1931年(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
中学的革命师生在教员唐瑶圃、张耕野等带领下,走出校门,举行游行示威和街头演出,揭露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1932年(伪满大同元年) 5月,日
军占领佳木斯后,桦川中学校舍变成了侵略军的兵营。面对侵略者的暴行,中学的部分师生毅
然走出佳木斯,先后到李杜、天星、牛广珍、宋竹梅等武装队伍,积极宣传号召抗日救亡,要
求投笔从戎。但因这些队伍组织涣散,缺乏抗日诚意,他们只好返回佳木斯,成立桦川中学党
组织和镇区党组织,秘密开展抗日活动。

  佳木斯地下党组织积极发展党员,扩大组织,动员市民捐款捐物,从人力、物资上支援抗
联。1936~1938年(伪满康德3年至5年)间,为抗联三、六军运送防寒鞋、帽、被服等数百件和
油印机、纸张、电料器材及医药等多种必需物资;为抗联提供敌伪各种情报数百份,使抗联有
力、准确地打击了敌人;向抗联输送了共产党员杨德金、自云龙、夏云峰(夏云波)、张为凡、
李桂芳、张俊林、自长岭、张金生、孙海荣、马克正、陈芳钧、赵连义、郑志民(冷云)、张耕
野、姜士元(陈雷)和党的发展对象吉乃臣等人员,加强了抗联的骨干力量;教育争取了梧桐河
金矿矿警起义,扩大了抗联队伍;掩护党的干部和医疗伤病员数百名。

  组织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活动 1936年(伪满康德 3年)11月,中共桦川县委成立后,主要
是深入农村,组织抗日救国会,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当时县委不能公开活动,党的各项工
作都是通过抗日救国会组织去进行。

  主要工作是:

  1、从物资上支援抗联。为打破敌人对抗联的经济封锁, 县委重点组织群众从被服、粮食、
武器弹药等物资上支援抗联。粮食是群众自愿筹集的,被服除救国会中的妇女自做外,还需到
城里购买。为躲避敌人便衣特务的监督,到城里买东西要用一些巧妙的办法,如火龙沟抗日救
国会会长张锡君,到佳木斯给抗联买胶鞋时,装成乞丐,身背钱搭子,手拎打狗棍。他每次到
商店买一两双胶鞋,然后送到佳木斯西门外亲戚老倪家,三四天能买40多双,然后带回去转送
给抗联部队。张锡君给抗联六军送粮食的办法也很巧妙。他和别人赶两爬犁谷草,谷草里放上
小米、白面,名义上是给日伪军送谷草,路上没人阻拦,顺列地将粮食交给抗联。抗日救国会
支援抗联武器弹药的来源,一是群众武装缴获日伪警察署的武器,一是群众捐赠钢铁,送到抗
联兵工厂制造武器。1936年末,桦川县大堆峰抗日救图会,一次支援抗联七星砬子兵工厂铅700
斤,棉花、火药13桶计260斤,还有其它一些物资。

  2、从人员上支援抗联。为解决抗联人力不足的困难, 县委从两方面组织兵源。一是动员
地方上的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号召广大群众,主动送自己的亲人上战场打日本侵略者。二
是将地方上有实战经验的青年抗日先锋队和游击连送到抗联部队,扩大抗联的主力。据统计,
1936至1938年间,桦川县有1 000多名青壮年走上抗日前线,有500多名地方武装战士荣升到抗
联队伍中去。

  3、配合统一行动,破坏敌人的交通设施。19364(伪满康德3年)9月,北满临时省委指示哈
尔滨以北各县,统一行动,破坏敌人的交通线。中共桦川县委动员了100多名青壮年,分成5个
小分队,用锹、镐、柴草、火油,在同一时间,将桦川县西部火龙沟附近敌人从佳木斯通往依
兰县的公路上的几座木桥烧毁,使敌人交通受阻。1936年底,按照北满临时省委的部署,桦川
县委组织行动小分队,在同一时间,将佳木斯通往依兰县道旁的电线杆锯断,电线砍断,使敌
人电信网路中断数日。

  4、开展武装斗争,袭击日伪警察署。 中共桦川县委在抗日救国会中组织各种武装组织,
以便随时打击小股敌人和保卫党的领导机关安全。主要武装队伍有游击连和抗日青年队,由各
区委直接指挥。最大的武装行动是袭击桦川县大来岗伪警察署。中共桦区区委宣传干事陈二丫
叛变后,跟随王锡坤警察马队到处追捕党的工作人员。为了消除祸根,中共桦川县委决定于1937
年(伪满康德4年)2月10日夜间(除夕之夜)攻打大来岗伪警察署王锡坤警察马队。县委书记尹洪
元定于2月9日在大来岗万家油坊召开秘密会议,进行部署。中共桦区区委书记王尊相和宣传委
员老纪在去参加会议途经山音支部书记董老疙瘩家休息时,被王锡坤马队杀害。由于桦区区委
领导人不幸遇难,第一次攻打大来岗警察署的计划没有实现。

  第二次袭击大来岗警察署是在2月 25日(农历正月十五元霄节)夜晚。先由大来岗小学教员、
共产党员宋绍景将警察署和王锡坤马队的情况调查好了,并联络几名内线。各抗日救国会参加
100多人,下江特委也派一些队伍参加。 元霄节子夜后,趁伪警们熟睡之机,摸进伪警察署大
院,俘虏了40多名伪警和署内枪支。之后到后街去袭击王锡坤马队,由于敌人有准备,没有成
功。这次袭击警察署的胜利震慑了敌人,伪警们再也不敢单独几个人到处横行了。

  在下江特委直接领导下开展抗日斗争 1936年(伪满康德3年)9月18日,中共汤原中心县委
改组为中共下江特委。当年冬,下江特委从汤原县的南江通移到桦川县境内的达木库。1936年
11月桦川县委成立后,始终和下江特委机关在一起活动。为便于工作,县委在达木库成立了抗
日救国会。下特机关经常在当地堡垒户阎会财家里住。阎会财一家对保卫下江特委机关出过很
大力量。阎会财的两个哥哥都参加了党组织,是抗日斗争中的骨干。阎会财在儿童团,给下特
站岗放哨。他母亲经常给下特工作人员缝衣做饭,调剂生活。下特驻地达木库,距佳木斯45公
里,屯内树木参天,周围有草甸子,是个敌人不常去的偏辟地方。下特机关在这里举办各县领
导骨干训练班和领导所属各县的抗日斗争都较方便。中共桦川县委把保卫下江特委机关的安全
当做一项重要任务。县委组织的游击连活动在距佳木斯三四十里的地方,转移敌人的视线。1937
年(伪满康德4年)8月之后,下特的两任组织部长,先后兼任桦川县委书记。下江特委机关在达
木库活动两年多时间,始终很安全,一直到1938年“3·15”事件后,才被迫转移。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接收改造旧政权 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桦川县由伪官吏拼凑一个临时县政府,县长由原伪
桦川县长谢俊山担任。苏联红军进入佳木斯后,将谢俊山驱走,由国民党人士郭际清担任县长。
1945年12月下旬,合江省政府派人接收了桦川县临时县政府,由地方士绅张伯然任县长、中共
党员丁长青任副县长、中共党员顾烽任公安局长、中共党员郝力宁任政务秘书。当时县政府有
800多人, 人浮于事,成份复杂。国民党特务刺杀佳木斯市副市长孙西林后,县政府警惕起来。
解散了警卫队,重新组织县保安大队。经过仔细审查、清理,县政府留用了 300人。对留用人
员加强思想改造,每天晚上组织学习1小时,提高觉悟,使之逐步适应革命的新形势。

  组织武装剿匪 日本侵略者投降后,桦川境内有三四千土匪,破坏力很大。1946年初中共
桦川县工委成立后,马上由公安局长顾烽组织县保安大队,开展剿匪斗争。县保安大队分两个
中队,共160多名战士,由顾烽任大队长,县工委书记孙双连兼任政委。经过9个多月的剿匪斗
争,把在桦川境内活动的田九江、杨荒子、李文治、刁占一等匪队先后消灭,使人民的生命和
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1946年 9月,顾烽领导的县保安大队升为主力部队,开往前线,桦川又
建立起新的县大队、区中队和村民兵基干队,继续追剿县内的零星残匪。1947年 5月,悦来区
中队在悦来镇东北松花江江心岛上消灭了姜大巴掌匪队,显示了地方武装的威力。从此,桦川
境内的土匪基本肃清。

  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为建立巩固的根据地,1946年初,合江省民运工作委员会向桦川县直
接派驻 3个民运工作团,组织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工作团进点后,首先是排除阻力,发动
群众。桦川县副县长丁长青带工作团接管悦来镇后,抓住了土匪头子战一、海宽,土匪全部投
降。土匪抢掠百姓的 200多匹马全部归还原主。同时发动群众斗争枪毙了民愤极大的伪满参议
员小老头(绰号),使悦来镇的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张铁军带工作团进驻大来岗后,被收编的
曲八队伍于2月6日叛变,张铁军和工作团被迫退出大来岗。王炳坤带领工作团和被收编的警卫
排到太平镇发动群众,准备斗争一个姓孙的地主。还没等工作团动手,孙已买通了警卫排长李
文治。王炳坤察觉后决定撤回佳木斯。4月5日,途经洪家围子时,李文治叛变,把工作团人员
全部捆绑扣留。省工委接到消息后,把李文治在佳木斯的老婆孩子抓起来做为人质,工作团人
员才幸免于难。在减租减息运动中,一般只是减少地主对佃户的地租,不动地主的土地和财产。
但在当时形势下,地主阶级也是极力反抗,斗争非常激烈。

  开展反奸清算斗争 为彻底斗争地主阶级,建立巩固的根据地,1946年 6月,中共合江省
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亦称《五四指示》)精神,以桦川县为试
点,开展反奸清算斗争。省委直接向桦川县派驻 4个工作团,彭梦庾团进驻长发区,韩天石团
进驻太平区,孙双连团进驻悦来区,蔡藜团进驻大来岗区。反奸清算的对象是恶霸地主、汉奸、
特务、警察、土匪、反动会道门头子等。在政治上把他们斗倒,罪大恶极的镇压;在经济上没
收其土地,退还农民的土地和青苗。工作团普遍采用访贫问苦、扎根串连、阶级诉苦等方法,
发动群众,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向封建地主势力展开全面进攻。1946年11月,省委对桦川
县工委进行了整顿和加强,桦川县反奸清算斗争由县工委直接领导。经过 9个多月的工作,地
主阶级的威风基本打掉,农民初步分到了胜利果实,为进一步平分土地打下了基础。

  平分土地 1947年3月,中共桦川县工委改组为中共桦川县委, 蔡藜任县委书记。此时,
全县行政区划由 6个区划为10个区。根据合江省群众工作会议精神,县委重新组织工作团,分
赴10个区,深入开展砍挖斗争。要求在政治上挖断地主阶级的坏根,在经济上摧毁地主阶级的
基础,把地主阶级的家底子变成农民的家底子,彻底把地主阶级斗倒。各工作团通过解剖地主
的发家史,使农民懂得地主的家底子是剥削农民的血汗,把他们的家产归还给农民是理所当然
的。1947年8月,中共合江省委以桦川二区(会龙区)为 “平运”试点,总结经验,用以指导全
省的土改运动。省委试点区对桦川的土改运动有很大推动。省委书记张闻天亲自到桦川蹲点、
视察,其伟大形象深深刻在桦川人民心中。1947年11月20日,桦川县政府发布《关于彻底平分
土地的布告》,支持广大农民平分土地的革命行动。布告指出:一切地主要立即向贫雇农群众
交出一切土地财产;富农要自动交出多余的土地与财产,然后由贫雇农给同样一份地,自耕自
足;中农要做贫雇农的朋友,积极参加平分土地运动。全县人民以此为动力,开始平分土地。
1948年 3月,平分土地工作基本结束,广大农民翻了身,实现了“土地还家”。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共斗争地主1 191户,没收土地 25万亩,农村每人平均分10亩左右;没收牲畜4 420头(匹),
车1 225辆,房屋6 019间,粮食13 236斤。53 499人分到了果实,占农村人口的80%。

  支前参战 土改运动结束后,县委及时把工作重心转到大生产和支援前线上来。分得土地
的翻身农民,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踊跃支前参战。1947年土改运动时,就出现了参军高潮,
全县人民父送子、妻送郎,争先恐后上前方。1948年春耕时,区与区、村与村、人与人展开了
生产竞赛,写了挑战书,全力以赴大搞农业生产。当年新开荒地2万亩,增产粮食400万斤。据
统计,仅1947、1948两年,全县参军参战5 805人,治疗伤病员 500多人,支前物资有禽类3.2
万只,干菜23万斤,粉条4万斤,肥猪139口,靰鞡草 10万斤,步枪300枝。全县人民为解放战
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抗美援朝 1950年 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派兵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省。
为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配合朝鲜人民军作战。1950年10月至1953
年 7月,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共桦川县委领导全县人民积极投入到这场运
动中去。在后方,积极宣传抗美援朝的意义,组织群众游行示威,声讨美帝国主义,声援朝鲜
人民。对前方,先后输送担架队454人,二线兵团战士1 171人,运输兵58人,朝鲜语翻译28人,
司机与助手17人,运输人员6人,汽车学校学员224人,被服工8人,炊事员136人,大车夫13人,
支援运输大车6台,军用船36只,军衣640套,军大衣390件,军用被940床,手闷子 390付,担
架330付,肥猪222口,干菜10万斤,慰问袋244个,慰劳军款8 869万元,捐献9亿元(皆东北币)。

  镇压反革命 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指示精神,1951年 5月中旬开始,全县掀起群众性的镇压
反革命运动高潮。6月3日,在桦川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县委书记王正林
作了关于镇压反革命的报告,讲了全国的形势,以及“镇反”的必要性、对象和政策界限。县
公安局副局长毛彬宣布逮捕一批反革命分子,其中有蒋匪分子王勇、王尊明,翻把地主李成芳,
贯匪头子辛桂才、于广成等。年末,镇压反革命工作结束,基本消灭了县内的反革命残余势力,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开展“三反”运动 1952年1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县委组织直属机关各部、办、
委、局及企事业单位、水利农场、示范农场、卫生所、税务所等18个单位,开展“反贪污、反
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参加人员 556人,其中:副科级以上干部49人,一般干
部474人,勤杂工 13人。在县委领导下,县成立节约检查委员会,各单位成立节约检查小组。
6月末,运动基本结束。查出有各种经济问题的203人,贪污总额达 7亿多元(东北币),退脏款
1.4亿多元。 根据党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分别对犯错误的人进行了处理,其中
较严重的 4人,交司法部门处理。运动中有斗争扩大化和逼供信的现象,在定案处理时基本得
到纠正。

  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从1953年开始,国家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
并提出了这个计划要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引下完成,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
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共桦川县委组织广大党
员和群众,在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战,按期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县内制定的各项指标,为大规
模的经济建设和以后的各个五年计划奠定了经济基础。

  实现三大改造 县委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领导全县人民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逐步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生产资料公
有制和按劳分配。1949年开始,全县从建国前的临时互助组发展到常年互助组。 1952年试办6
个初级社,入社180户,占总农户的0.73%;1953年发展到 48个社,入社1 233户,占总农户的
4.68%;1954年发展到456个社,入社1 3410户,占总农户的50%;1955年发展到612个社,入社
农户占总农户的95%;1956年底,全县有99%的农户加入初级社和高级社,基本完成农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

  1952年底开始对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全县(合县时期) 210家个体手工
业户,全部组成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生产组。

  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底,全县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县镇建立公私合营商店,农
村私营企业则并入各集镇的供销合作社。

  开展反右斗争 1957年11月11日,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
指示》,中共桦川县委在全县国家机关、文教、卫生等部门,开展反右派斗争。县委成立反右
斗争领导小组,直接抓这次运动。参加运动的干部1 488人,提出各种意见118 337条。最后将
提意见的人定为右派的227名、中左358名、中中607名、中右248名。对 227名右派,分别给予
开除公职、劳动教养、撤销职务、降职降薪、留用察看、监督劳动、依法惩办等处分。实践证
明,反右派斗争中犯了扩大化的错误,定为右派的227名人员全是冤案,在 80年代初期,全部
给予改正。

  掀起“大跃进”高潮 1958年,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指引下,县委带领全县人民掀起了农业生产高潮,成立了人民公社,想尽快实现“共
产主义”。但是,由于思想冒进,指标过高,脱离实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了削弱生
产力、影响人民生活的后果。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 5月,党中央通过广播、报纸发动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初期,按照部署,县
委积极领导群众参加“文化大革命”。但不久出现了红卫兵和群众“造反”组织,夺了县委、
县人委的党、政、财、文一切大权,使全县各级党组织陷于瘫痪状态,停止了活动。 1967年6
月9日,成立了“三结合”的桦川县革命委员会,桦川县县一级行政机构恢复。1968年10月9日,
桦川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核心小组.桦川县县一级党组织机构开始恢复。1972年5月,召开第六次
党员代表大会,县委和各级基层组织正式恢复,与革委会实行一元化领导。但在江青反革命集
团干扰下,党的活动仍不正常,直到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后,通过拨乱反正,
各级党组织活动才趋于正规。在十年动乱期间,桦川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极大损
失,许多创伤亟待恢复。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平反昭雪,落实政策 1976年10月,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革命集团阴谋被粉
碎后,县委按照党中央的部署,领导全县人民积极开展揭批“四人帮”的罪行,并肃清其流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点进行“三案”审查、平反工作,为运动中受批判的 570名国家干
部、492名农村大小队干部和799名社员落实了政策;对错划的 36名右派、23名中(分县后数字)
右全部改正;对389起冤假错案所涉及的395人给予平反昭雪;为 706名改造好的地、富分子摘
了帽子;有7 399人由地、富成份改为社员;为1 425名地、富子女改为社员成份。同时开展了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积极开展四个现代化建设 1979年,中共桦川县委遵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
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领导全县人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 6年来,在物资文明和精
神文明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1983年以来,全县从农村到城镇,从企业到机关,全面开
展了经济体制改革。在农业生产上,全县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调整了
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巩固和完善合同定购制与合作经济制,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工
业生产上,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给企业松“绑”放权的改革规定,全面推行了厂长(经理)负责
制,大搞开发引进,联营联合、联产联销和技术协作,冲出了“闭关锁县”的格局。其它各条
战线也大力进行改革,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据1985年统计,国民收入总值达 9 864万元,
比1980年增长一倍,平均每年增长10%。工农业总产值达14 847万元,比1980年增长42.7%,平
均每年增长7.3%。农民人均收入350元。职工年工资额比1980年增长17.1%。全县人均消费水平
297元,比1980年增长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