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第一节 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
桦川设治前,区域两属,铃铛麦河以东属临江州永平社,约12 355人;以西属依兰府永凝
社,约 20 289人。从1909年建治到1945年解放,36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纯增加不过3
万人,年增长率不到1%。以1922年(民国11年)为例,年平均人口数为83 536人,出生 2 508人,
死亡2 046人,自然增长402人,自然增长率为5.5‰。
1945年解放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就业、居住、教
育、医疗等条件得到了改善,出现了一个人口发展的飞跃时期,特别是1953至
1974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高水平,从1975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加强,人
口自然增长率逐渐由高水平降为低水平。1949至1985年的36年间,桦川人口自然增长率大致情
况是:
1949~1952年为中水平,自然增长率在10~20‰之间。
1953~1974年为高水平,自然增长率在20~30‰之间。
1975~1979年为中水平,自然增长率在10~20‰之间。
1980~1985年为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在5~10‰之间。
机械增长
桦川建县初期,属新荒初辟,关内人口大量流入,为人口机械增长期。从清宣统元年至民
国20年的23年间,每年纯流入人口不少于七八千人,有时多至万人。大部分来自冀、鲁,少部
分来自辽宁、吉林南部。
沦陷时期,桦川处于人口机械减少期。日军占领桦川后,关内人口不再移入,已移入人口
纷纷返籍,不少本地人被迫在外地流浪,人口日趋减少。但是,由于日本开拓民的移入,关内
人民被大量抓入东北做苦工,加之日伪当局的虚假统计,当时日伪统计资料中桦川人口数有增
无减。
解放初期,社会安定,生活改善,除国家有计划迁入外,自动流入者很少。1960年开始的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山东、安徽、辽宁等省农民流入者较多,最多时占全县人口的20%。
从1966到1985年的19年间,纯流入人口为15 261人,年均流入898人,机械增长率为0.5‰。
各时期情况是:
1966~1970年为减少期,机械减少率在 0.2~21‰之间。此期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有
些人口自动返籍或被“造反派”遣送回籍。
1971~1978年为增长期,机械增长率在 5~23‰之间。此期人口增加原因除关内人口自动
流入外,北京、上海、哈尔滨、佳木斯等地的知识青年来本县插队落户者颇多。
1979~1985年为减少期,机械减少率在 -10~-0.4‰之间。原因是知识青年返籍,农业生
产责任制落实后,不少农民返回原籍承包。
人口总数
桦川设治初年,政府屡催查报人口,由于界属不清,调查实难准确。后期,县属区划已定,
调查已经不难,但因无科学方法,缺乏笃事之人,只靠各区上报,多属估计数字,与实际相差
太远,为便于参考,实录如下:
清末与民国时期桦川人口基本情况统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1932年5月,日军侵占桦川。从1932至1945年的
沦陷时期,桦川人口变动颇大。查当时有关人口资料,照录如下:
沦陷时期桦川人口基本情况统计
1946至1955年,人口增长速度仍然不快,但比解放前大有增加。由于1946年 6月桦川南部
划出两个区,因此人口统计数字照前减少。
1946至1955年桦川人口基本情况统计
1956至1963年,桦南县并入桦川县,桦川县人口数字较解放初期增加过半。
合县时期桦川人口基本情况统计
1964年,恢复桦南县,原桦南县行政区域从桦川县分出,桦川县仍为合县前行政区域,人
口统计数比合县时期减少过半。
分县以后桦川人口基本情况统计
人口分布与密度
人口分布 桦川人口分布,解放前后变化很大。民国时期,全县地广人稀,人口主要分布
于松花江沿岸和境内诸河流域,最南部山区,渺无人烟。沦陷时期,日本开拓民大量进入南部
山区,桦川南部人口大量增加。新中国成立以后,山区土地多被开发,人口南移,南北人口分
布相差无几。
人口密度 民国时期,以民国13年为例,全县人口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为11人,最大密度
为每平方公里1 288人(佳木斯镇),最小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人(归仁区)。1985年,全县人口
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2人,最大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05人(悦来镇),最小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46.4人(梨丰乡)。
1924年(民国13年)桦川县人口分布与密度表
1985年人口分布与密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