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学教育 中学发展概况
1926年(民国15年) 7月,县教育局长张宝树,为便利县内高小毕业生升学起见,提请建立
初级中学。县知事唐纯礼甚表支持。公推县前教育局长高隆栋负责募集开办经费。全县形成捐
款办学的热潮,争以多捐为荣,是为桦川全民性自发捐款办学之创举。于当年 9月校舍建成,
10月 10日正式开学授课。由高隆栋任校长。招学生一班,计43名。1927年(民国16年)8月增招
第二班学生36名。1928年(民国17年)续招第三班新生35名。因校舍及教师均不敷用,除请延聘
教师外,又申请扩建校舍,于该校后院空地新建草房 5间,以作学生食堂及宿舍。经省教育厅
批准从历年教育经费节余项下动支拨款 2 000元。为增长学生知识及便于教学、实验,由补助
留学生费用节余项下拨款2 000元,购置图书、标本、实验仪器等。至1937年(伪满康德4年)佳
木斯市制后,县初级中学随之划出。
1943年(伪满康德10年)在桦川县悦来镇建立“三江省桦川县国民高等学校”。招生范围为
桦川县及富锦县西部两三个区以及北部汤原、绥滨、南部勃利等县的学生。该校以农科为主,
畜牧科为副,学制为 4年。第一学期招收一个班,1944年招收两个班,1945年招收两个班,共
5个班,学生200多人,教职员工20余人。学校由日本人控制,校长为日本人田口,教务主任为
日本人太田,军训教官由日本退役军官担任。这几个日本人凶狠。残暴,动辄打骂学生,民愤
很大,经常遭到学生们的反抗。
1945年8月解放后,该校改为桦川县两级中学。1947年学生全部毕业,大部分毕业生参加
了土改工作队和当小学教员,学校暂时停办。
解放后,桦川县政府所在地设在佳木斯市内,不单独设立中学。为解决乡下小学生升中学
的困难,1950年在悦来、太平、大来3个区分设3个初中班。由于师资不足和设备不全,1951年
将大来初中班合并到悦来、太平两个班, 1952年又将太平初中班合并到悦来初中班。1953年8
月,在悦来初中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悦来中学,由县教育科领导。分初一两个班,初二两个班,
教职工15人,学生 160人。担负东部各区初中生就读任务,西部初中生则到佳木斯市内中学就
读。
1956年县人委迁到湖南营镇后,悦来中学划归集贤县,桦川在县城设第一中学 (为完全中
学),在孟家岗和土龙山两区分设第二、第三两个中学。 1957年悦来中学从集贤县划回,全县
为4所中学,担负21个乡镇的1 500多名中学生的就读任务。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民大办
教育,各公社都成立农业中学,做到初中不出社、高中到县城。但由于过多的“勤工俭学”冲
击了文化知识的学习,学校虽多,教学质量却有所下降。1962年调整时,大多数中学下马,保
留的一些中学则进行巩固和加强。
1964年 8月县治迁回悦来镇后,将县一中、二中、三中划归桦南县,桦川县内只剩悦来中
学和7所公社办中学。为加强和提高中学教育,1965年1月将悦来中学改为县立第一中学,将长
发中学改为县立第二中学,将星火朝鲜族中学改为县立星火中学,其它中学则根据办学条件,
有的巩固提高,有的停办。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中学都“停课”闹“革命”,教育受到破坏。1968年,桦川一
中、桦川二中和星火中学下放为社办中学。桦川一中改称悦来中学,桦川二中改为长发中学。
不再担负全县的招生任务。从1969年开始,各公社都自己兴办中学,解决初、高中就读问题。
1971年,县城中、小学生日益增多,悦来中学已难满足需要,决定恢复桦川一中,另成立悦来
中学,同时在县城成立桦川二中,都是完全中学。此时,各公社都有 1所完全中学,有些大队
的完全小学也建立了戴帽初中,中学越来越多。1977年,为兴办中学最多年份,全县高中24所、
初中85所(包括戴帽初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整了中学的布局,压缩、合并了一些中学。各公社最多保留一
所完全中学和基础较好的初级中学,并将桦川一中定为重点中学。1979年,悦来中学改为县办
第三中学,江川农场增加一所完全中学,长发中学改为第四中学,星火中学改为星火朝鲜族中
学,创业中学改为第五中学,新城中学改为第六中学。此时,撤销了戴帽中学,巩固乡镇中学。
1981年撤销了各乡镇中学的高中部分,各乡镇中学只承担初中就读任务,高中则到县城一、二
中就读。至1985年统计,全县有高级中学一所,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40所。在校高中生1 236
人,在校初中生11 524人,总计12 760人;教职工1 012人,其中高中专职教师 83人,初中专
职教师799人。初中普及率为86.5%,比1956年提高70%,比1976年提高50%。
1985年全县中学基本情况表
续前 1985年全县中学基本情况表
学制与课程
民国时期桦川县初级中学学制为3年。
沦陷时期伪三江省立桦川县国民高等学校学制为4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桦川各中学学制为“三·三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1969年以后中
学学制改为“二、二制”,即初中2年,高中2年。1979年实行小、中学教育10年制,初、高中
为“三、二分段制”,即初中3年,高中2年。1980年星火朝鲜族中学首先实行中学“三、三制”,
1981年全县均改为初、高中各为3年制。
民国时期桦川县初级中学初成立时,设有三民主义课 (亦称党义), 后根据教育部颁布之
《中学规程》改为公民课。初中1年级数学课全授算术,初中2年级数学课分授代数、几何。初
中8年级数学课分授代数、几何、三角。虽规定有物理谋和化学课,因无师资,未能开课。
沦陷时期日伪当局为加速奴化教育,将日语课时与汉语课时列为相等。
解放初期,县民教科废止原有伪国民高等学校的课程,重新设置课程,并增设英文、公民
等课。1947年即按东北行政委员会的规定和编纂的教材授课,除保留原来课程外,增加了政治
课。
1951年按全国统一教材授课。
1958年将劳动正式列入教学计划,每周均为2节。“文化大革命”后逐步撤掉。
民国时期桦川县初级中学课程设置表
1930年(民国19年)
伪三江省立桦川县国民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表
1944年(伪满康德11年)
解放初期中学课程设置表
194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学课程设置表
1985年
教学与考核
民国时期中学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进行填鸭式教学,只注重分数而忽视能力
的培养,只注重课内而忽视课外教学。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收效甚微。
沦陷时期的教学方法仍沿用旧式教法,无何改进。
解放后除提倡废除体罚外,逐步实行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并且加强备课、上课、批改
作业等环节。在教学改革中,各学校都运用提问法,让学生读读、讲讲、译译、练练。要求做
好课前学习,变学会为会学。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和自学能力。
进入80年代,各学校教学组均成立了教学研究会,力求在教学上进行改革。提倡以教师为
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语文教学法以单元教学为主,并推行了青年教师魏树声
首创的“六步教学法”和上海钱梦龙的“三步四式教学法”。县内语文教师还写出了数十篇有
关语文教学的论文,有的被评为市级语文教学优秀论文。外语教学已举行三届年会,每次年会
皆选载20余篇有关外语教学的论文,每届皆有人获市级外语教学法优秀论文奖。市教育学院召
开的政治教研第二届年会,桦川县出两篇论文,其中一篇获市优秀论文奖。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教学,过去都是传统教法,按课本讲授,实验较少,学生感到
枯燥无味,接受较慢。1980年后县立中学及大部分乡办中学均建立了实验室。县一中、二中、
三中做到边讲边实验,各乡镇中学可以作简单试验。桦川第一中学实验室获全国县级农村中学
试验室先进集体称号。
1978年成立电化教育馆,由教育局直接领导。电教馆总建筑面积为 300平方米,电教室设
有250个座位。配备5名专职工作人员。电教设备逐年增加,至1985年末有电影放映机 1台,摄
象机1台、录象机2台、监视器2台、电子计算机1台,教学录像带15盘、电影片75拷贝、各式录
音机25台、投影器4台。自建立电化教育以来,总投资 20多万元,近年来主要进行电化教育的
研究、宣传、指导及培养师资工作。1983年进行无线电广播讲课,1984年进行电视讲课。主要
目的是对学生的课外学习进行辅导。为了加强电化教育的研究工作,电教馆还在悦来镇内的三
中、第一小学开展电化教育的研究试点,以推动全县电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全县各中、小学以
及各乡镇中心校都开展了电化教育,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培养师资方面,充分发挥录像教学的作用,把国家特级教师现场教学及外地先进教学经
验录制回来,然后给教师播放。做到不出本县就可学到外地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方法。近几年,
电化教育馆走遍了全县各乡镇,放映达 1 200余场次。城镇中、小学以及各乡镇中心校都积极
筹资购买电教器材,开展电化教育。据1985年末统计,全县各中、小学共有各式录音机 109台、
幻灯摄影机130台、电影机3台、电视机12台、专用电化教室9间、各学科幻灯片8 470片、摄影
片1 555片、各类教学录音带919盒。各学校电化教育设备总投资15.4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个时期学生考试非常频繁,考核方法分为:平日抽测计分、单元考试、
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和学年度考试、毕业考试,还有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的初考与统一
招生考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取消了单元考试和月考。期中考试由学校自
己进行,不作统一考试,期末则统一考试。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中学向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 1 500名。1976年前各年输送数无准确
记载,仅1976年以后各年输送数统计如下:
历年大、中专输送统计
主要中学简介
桦川一中 1950年,县政府于悦来镇、太平镇和大来岗 3处设初中班,分别管理。1951年
初和1952年夏,大来岗和太平镇初中班并于悦来镇初中班。1953年 3月,在悦来镇初中班的基
础上成立了悦来中学。1956年 3月行政区划变更时划归集贤县管理,1958年又划回桦川县管理,
1959年划归佳木斯市管理,1964年10月复划归桦川县管理。1965年 1月10日改称桦川县第一中
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称悦来中学,1971年又改称桦川县第一中学,1978年定为县重点
中学。
1953至1958年为初级中学,1959年设高中班为完全中学。1984年秋季撤销初中班为高级中
学。
1985年,学校建筑总面积为6 600多平方米,其中教学楼面积5 300平方米,宿舍面积1 400
平方米。有教职员工85人,其中教学人员69人。18个教学班,其中高一6个班、高二6个班、高
三6个班,学生1 090人。
学校教学设备较全,1981年理化试验室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学实验室先进集体。并设有校办
农场和小型木工厂,学生可参加适当的劳动锻炼。教学质量较高,1978~1985年,向上级学校
输送500多名新生。多次获办学、教学、体育等先进学校、文明单位和优秀集体称号。
桦川二中 位于县城悦来镇西南部。1971年建校,为完全中学。1984年撤销高中班为初级
中学。1985年校舍面积16 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 610平方米。教职员工74人,22个教学班,
学生1 125人。
桦川三中 位于县城悦来镇东北部。1976年初建时称悦来中学,1979年改为县立第三中学,
为初级中学。1985年有教职员工62人,教学班18个,学生1 086人。校舍总面积1 520平方米。
校舍整洁清新,多次获市、县文明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