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
第四章 县城乡镇
第一节 县城
兰西县城兰西镇位于县境中部,呼兰河西岸,地势平坦,傍山沿河,水陆交通便利,人口
集中,是中国共产党兰西县委员会、兰西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兰西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
通的中心。坐标东经126°16′,北纬46°15′。镇内海拔高度在 122—201米之间,南距省城
哈尔滨70公里,东距绥化地区行署85公里,全镇总面积近9平方公里。
兰西镇原名双庙子,系因清同治六年(1867年)南街路西修一楹关岳庙,以后又附修一楹娘
娘庙而得名。1905年兰西县于双庙子设治。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兰西镇为兰西街,隶属呼
兰府管辖。民国11年(1922年)兰西县曾在县城四周筑造土城墙,周长8000 米,高为2.1米,厚
度为 1米,在城东西南北各设一城门,东门横额上刻有“旭日”,西门横额上刻有“启化”,
南门横额上刻有“来熏”,北门横额上刻有“拱辰”,并在南门左侧镶方石一块,上刻“众志
成城”四个字。因位于呼兰河西岸,故称兰西镇。
民国18年(1929年)兰西县为二等独立县,有6个区,兰西镇为第一区。
伪康德3年(1936年)12月兰西镇为第一区公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建立了兰西县城区人民政府,下设8个街。1950 年并成
为 4个街。1956年始称兰西镇。1958年曾称红星公社,后改为兰西镇人民公社。1967年改为兰
西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恢复兰西镇人民政府名称。1985年兰西镇设 4个街道办事处,31个居
民委,有3个派出所,129个居民组,全镇拥有15 232户。共有57120 人。
解放前,兰西镇人口稀少,经济比较落后,工厂企业很少,而且发展缓慢。1921年全镇只
有12户木匠铺、铁匠铺和其它手工业作坊。商业门类较少,只有几家杂货铺、饭店、大车店。
伪康德5年(1938年)只有一家康生医院和几家私人药店。伪康德6年(1939年)镇内只有东西、南
北两条街,沙石铺面,巷道是土路。
解放以后,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城镇建设、文化、卫生、
教育、工商业等各项事业均有很大发展,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5年镇内街道
由原来的1.7公里延长到4公里,路面由原来 3米加宽到20米,同时建筑了环城公路,镇内有大
小街道 124条,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工业迅速发展,现有国营工厂26家,手工业工厂40家,
职工7 037名,年产值3 848万元。镇内有国营商业50家,集体商业、饮食服务业40家,职工达
2 217名,年销售额约314.6万元。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现有高中4所,农业中等专业学校1所,
技术工人学校1所。小学7所。镇内有卫生医疗单位11个,设病床720张,医疗技术人员600余人,
承担全县人民的医疗保健任务。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到1985年已建成了县委、一中、工业二科、影剧院、第一
百货商店、服务楼、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建委、水产公司、税务局、乡企局、烟
草公司、黑兰亚纺等20幢办公楼房。镇内文化体育设施6处。兰西镇是交通枢纽,哈黑(兰西段)、
绥兰、安兰、兰肇等主要公路均由镇内通过,各乡镇公路与县镇相通,呼兰河水运直达哈尔滨
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镇内集市贸易繁荣,各行各业呈现一片兴旺发达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