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镇 一、榆林镇
榆林镇位于县城南15公里处,东邻呼兰河,与兰河乡隔河相望,西与肇东县接壤,南与呼
兰县交界,北与康荣乡毗邻。镇政府设在林生村,距哈尔滨52公里,总面积为 209.3平方公里。
1985年全镇辖有13个行政村,50个自然屯。有6734户,35 277口人。总人口包括满、朝鲜、
回、蒙、壮、汉6个民族,少数民族719人。
交通邮寄十分方便,给经济发展带来优势。哈兰公路纵贯南北、南通哈尔滨、呼兰,北通
青冈、望奎等市县,乡土路村屯相通,四通八达。
榆林镇原名小榆树,清乾隆二年(1737年),奉天旗人来此地垦荒,发现镇东北0.5 公里处
有榆树一棵,故得名小榆树。兰西设治时,小榆树就已初具规模,街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0.5
公里,沿街西侧有工商业者52家,居民 500余户,有官立小学一所,是南乡巡警驻地。清光绪
三十二年(1906年)始,小榆树人口逐渐增加。建县前小榆树属呼兰城正红旗,建县初属南乡一
区,民国时属三保, 东北沦陷时属榆林村。解放后 (1946年),榆林村和朋来村合并成榆林区
(第二区),1956年改为榆林镇,将原区的东部划为城山乡,西部划为大房身乡,1958年将城山
和大房身乡合并在一起,改称榆林公社,1966年改称太阳升公社,1983年公社改为镇,大队改
为村。
在榆林镇东南 9华里处有马鞍山一座,拉哈岗沿呼兰河西岸由北向南穿过。镇内地形中高
西低,西部属川岗缓地,东部为坡沟地,地形起伏不平。土质大部分属黑土,西部有少量酸盐
黑钙土,适于种植各种农作物,如高粱、谷子、玉米和小麦等。经济作物为亚麻、烤烟、甜菜、
向日葵等。1985年统计全镇有总耕地面积180 323亩,播种面积149 928亩,粮食总产 844万斤。
交售商品粮67.2万斤,人均收入达277.30元;有林地面积 5 821亩,育苗基地14处,每年育苗
300余万株,价值10万元。
解放以后,政府加强畜牧业管理,使牲畜、家禽有很大发展。1985年统计:马存栏 2 218
匹,牛存栏958头,羊存栏1 807只,生猪存栏4350头。副业方面,镇、村、屯三级都办有小酒
厂、粉坊、油坊、豆腐坊、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理工厂、饭店、食杂店、养鱼池、养蜂厂等
180余处。年总收入101.6万元。
1960年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中耕、整地、压地、播种、脱粒、排水、灌溉、
磨米、榨油、锄草、粉碎等均用机械。1985年统计:有大中型拖拉机31台,胶轮拖拉机 130台,
手扶拖拉机16台,汽车20台,机引犁 221个,播种机36台,收割机80台,柴油机40台,粉碎机
84台,脱粒机62台,锄草机 97台,碾米机113台,磨面机43台,田问作业基本实现半机械化,
非田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
镇办工业也有很大发展。近年来办起了亚麻厂、砖厂、刺绣厂,生产形势一年好于一年。
附:几个年份镇办工业产值盈余统计表
几个年份镇办工业产值盈余统计表
附表1—3 单位:元
全镇文教卫生事业形成网络。到1985年统计: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13所,教师341人,在
校学生7 063名,有文化站和电影院各 1处,电影放映队13个,卫生院和兽医院各1处,村卫生
所12处。
榆林历史以来就是小集镇,街内商号、摊床、小贩到处可见。解放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商品、农副产品交易频繁,市场贸易活跃。1985年,国营、集体、个体经营商
品销售总额达400万元,利润50万元,比1981年增加10倍。
二、临江镇
临江镇位于兰西县城东北部,东部与绥化市接壤,南与长岗乡衔接,西与北安乡隔河相望,
北邻望奎、青冈县。镇政府设在大刘崇窝堡屯,距县城41公里,总面积 200.7平方公里。临江
镇地势东南略高。西北偏低,中间洼,海拔在125—140米之间,呼兰河从东北入境,流经全镇
20多公里。
1985年统计:全镇6 376户,总人口34 665人,非农业人口915人,总人口包括满、蒙、朝
鲜、汉4个民族,少数民族141人。
镇内交通十分方便,绥兰公路在镇中通过,镇、村、屯有沙石路相通,形成交通网络。
临江镇是兰西第三个较大的集镇。建县前属呼兰城镶白旗,建县初属东乡二区,民国时属
六保,东北沦陷时属临江村。解放后,1946年建立区政府,称临江区(第八区),1956年把临江
区划分为转心湖和临江两个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临江区改为东风人民公社, 1960年1月
把东升公社并入东风公社,1964年东升公社又划出,1981年改为临江公社,全社有13个大队,
110个小队,1985年改称临江镇,辖14个行政村,把113个小队改为63个屯。
全镇大部分属黑土地。而且黑土层厚,有机质含量较高,适于种大田作物:高粱、玉米、
谷子、豆类以及烤烟和亚麻等。1981年播种面积113 679亩,粮食总产量4 791万斤,平均亩产
421斤,人均收入176元。1985年因遭水灾,总产下降到2 640.4万斤,亩产182斤,人均收入降
到154.6元。
1985年全镇有耕地面积177 711亩,机耕地占60%,全镇有大、中型拖拉机67台,小型拖拉
机117台,汽车10台,大、小农具 240台(件);有机电井42眼,旱灌达1 000亩,水田2000亩,
井灌1 500亩;有林地面积2 000亩,森林覆盖率5.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临江镇畜牧
业、工业和文教卫生均有较大发展,到1985年有大牲畜 3 723头,生猪存栏8 777头,羊1 721
只,禽81 000只,还有4个养鱼场,年产鱼10吨;有镇办工业7个,有工人287人,工资总额15.7
万元,有资金70.1万元,年产值61万元,利税1.5万元。
镇有中学1所,小学9所,小学下伸点25所,幼儿园30个;有文化站、电影院、卫生院各 1
处,村级卫生所13个;有商店、药店各 1处,镇供销社下设10个分社;镇内有银行、税务所、
公安派出所等单位。
三、平山镇
平山镇位于县城西北,东邻北安乡,南接红星乡、胜利乡,西靠移新乡,北与远大乡毗连。
镇驻地太平村,距县城20公里。
全镇所辖11个村,38个自然屯,4 629户,24 788口人,有汉、蒙、满3个民族,其中少数
民族252口人。全镇总面积为144.3平方公里。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19公里。
平山镇在建县前属呼兰城镶蓝旗,建县初属兰西县北乡一区。民国时属五保,东北沦陷时
属太平村。解放后,1946年建立区政府,为太平区(第四区),1956年改为太平乡,1958年改为
团结公社,1981年改名平山公社,1985年改为平山镇。
镇内交通方便,兰安(兰西一安达)公路横贯东西。村、屯土路相通,已形成网络。
1985年全镇有耕地面积142 898亩,其中播种面积116 299亩。地势较平坦,略呈漫川漫岗
形,黑土层较厚,土质肥沃,适宜种植各种温带作物。大丰收的 1978年粮食总产3 462.8万斤,
亩产307斤,上交国家征购粮 1 301.3万斤。1985年,受水涝灾害影响,粮食总产2 195.3万斤,
亩产188.8斤。上交国家80.3万斤,人均收入165.6元。
镇设农机管理站,各村共有大中型拖拉机26台,小型拖拉机78台,大型配套农具98台,中
型配套农具15台,有农产品加工机械 128台,收割机30台;有马2001匹,有牛 963头,猪存栏
5 596头,羊存栏2 692只,家禽53 766只。
镇办工业有亚麻厂、农机修配厂、制砖厂、米面加工厂,1985年工业总产值92万元。
镇内有中学 1所,小学21所,有文化站、广播站、卫生院各1处,电影放映队1个,有11个
村级卫生所,有供销社1处,供销部10个。镇所在地设有银行、邮电、公安派出所等机构。
四、红光乡
红光乡地处兰西县城北部,东与长岗乡隔呼兰河相望,南接兰郊乡,北靠北安乡,西与红
星乡相邻。乡政府所在地邱家店屯,距县城9公里。1985年全乡辖10个村。48个自然屯,4 925
户,27 593口人。总人口中,有回、满、朝鲜族34户,153口人。
红光乡在建县前属呼兰城镶红旗,建县初属北乡二区。民国时属五保,东北沦陷时属义丰
村。解放后,1946年建立区人民政府,属安义区,1956年改为义丰乡,1958年成立红光人民公
社,1983年改为红光乡。
全乡公路交通方便,哈尔滨通往青冈、明水、望奎的客车由此通过,乡内有通往村屯公路
达11条,全长90公里。
小兴安岭余脉拉哈岗由北向南,在乡东部穿过。拉哈岗地段高低不平,岗东部为15—30度
的坡地,在林泉村由于岗地的控山水不断涌出,形成自然泉眼,长年流淌不竭。
呼兰河从乡东部入境,由北向南流去。乡内大小沟、泡、渠百余条,流入呼兰河,造成坡
地水土流失。
全乡土地总面积为149.6平方公里,南北长 12.5公里,东西宽11.2公里。1985年有耕地面
积130 975亩,东部沿河地带占总耕地面积的25%,腐植土层后,通气透水性好,但水土流失严
重;中部地势平坦,多黑钙土;西部盐碱地占 45%。全乡土地适于种小麦、谷子、高粱、玉米、
亚麻、大豆和烤烟等作物。1981年农业大丰收,粮食总产高达3 792万斤,平均亩产418斤,上
交国家1484.9万斤,人均收入164元。1985年因涝灾减产,总产量为2 688.4万斤,平均亩产238
斤,上交国家50.1万斤,人均收入126.3元。
1985年全乡有大牲畜2 805头,生猪存栏5 523头。羊存栏1 432只,禽28 635只。
全乡有排水工程1处,有小型水库、蓄水池12座,有电机井50眼,农用排灌机械5台,灌溉
面积34 500亩;全乡有大型拖拉机53台,小型拖拉机 107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97台(件),农
产品加工动力机械40台,630马力;有林地面积8 000亩,森林覆盖率 14%,是全县造林先进单
位。
1985年乡办工业有亚麻厂、砖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理厂,有资金 40万元,产值116
万元,利税0.6万元。
乡有初级中学 1所,在校生1 525人;小学10所,在校生4 171人。有文化站、广播站、卫
生院、电影放映队10个,村卫生所10处。
乡有供销社1处,有分销社10处。
乡所在地还驻有公安派出所、银行、邮电等单位。
五、奋斗乡
奋斗乡位于县城西,东邻红星乡,南连康荣乡,西接肇东县,北靠胜利乡。乡政府所在地
大王家窝堡,距县城15公里。全乡地势较平坦,有三条碱沟略低。总面积为106.6 平方公里,
南北宽10.2公里,东西长11.7公里。
1985年奋斗乡下辖9个行政村,41个自然屯,有3 386户,16 712口人,其中少数民族有满
族、回族共23人。
交通主要以安兰公路为主线,乡土路村、屯相通。
奋斗乡建县前属于呼兰城镶红旗,建县初属西乡二区,民国时属三保,东北沦陷时属康荣
村。解放后,1946年成立区政府,属康荣区(第三区),1949年划为十一区(泰康区),1956年改
为泰康乡,1958年改为奋斗公社,1983年改为奋斗乡。
全乡农林水畜机、工商业全面发展。总耕地面积117 672亩,其中黑土地占25.2%,盐碱地
占57%,破皮黄占17.2%。1981年总播种面积85 660亩,总产量3 194.1万斤,平均亩产372斤,
上交国家粮食 1 565.2万斤。1983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后,农民收入和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1985年全县在遭洪水灾害情况下,全乡粮食总产仍达到1 979.5万斤,平均亩产217斤,人均收
入达199.6元。
机械化程度从 1981年以后大幅度提高。1985年全乡有大中型拖拉机42台,小型拖拉机129
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97台,农用排灌机械173台,农产品加工机械198台,田间作业达到机械
化,非田间作业基本达到机械化;全乡有造林面积3 736亩,森林覆盖率为 7.9%;牲畜中:马
1 346匹,牛324头,生猪3 366头,羊2 189只。1958—1985年全乡先后办起工业联合工厂、制
药厂、亚麻厂、红砖厂。1985年末,全乡有职工218名,有资金55万元,产值62万元,利税0.4
万元;乡内有供销社1处,有供销分社9个;乡有文化站、广播站各1处,有9个电影放映队;有
初级中学1所,小学9所,在校生3 519人,有教职工195人;乡有卫生院,村村建立了卫生所;
乡所在地设有公安派出所、银行、工商税务管理所、邮电局支局等单位。
六、长江乡
长江乡位于兰西县城东部,东邻绥化市,南以泥河中线与呼兰县交界,西连兰河乡,北靠
长岗乡,南北最长16.5公里,东西最宽15公里,总面积 161.6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长江堡,
距县城21公里。
1985年乡政府辖有 11个行政村,43个自然屯,有4 585户,35 369口人,其中有满族24人,
蒙古族3人。
公路有兰西通往长江乡的客运班车,各村、屯都有沙土路相通。
长江乡建县前属呼兰城镶白旗,建县初属东乡一区,民国时属二保,东北沦陷时属长吉村。
解放初期由靖远区东北部份和长岗区东南部份组成,1956年建立长江乡,1958年改为东方红公
社,1960年合并到红旗公社,1964年和红旗公社分开,恢复东方红公社,1981年改为长江公社,
1983年改为长江乡。
全乡地势平坦,东部略高于西部,全乡有总耕地面积1 19 569亩,土质肥沃,适宜种植各
种农作物。1970年开始种水稻,1981年开始试种烤烟。粮食产量最高年份是1981年,粮食总产
3 837.9万斤,平均亩产 480斤,上交国家1 481.4万斤;产量最低年份是1985年。因洪涝造成
粮食减产,总产降为1 813.6万斤,平均亩产216斤,人均收入98.30元。
全乡1985年有大、中型拖拉机40台,小型拖拉机92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 139台,农产
品加工机械200台。牲畜中:马1 505匹,牛842头,猪7 908,羊1 909只,家禽33 580只。
全乡1985年造林面积18 464亩,森林覆盖率7.6%。
1985年有乡办工厂4个,工人311人,有资金77.3万元,产值为30万元,利税2 万元。
1985年全乡有1个供销社,10个供销分社,并建立了文化站、广播站和乡电影放映队,11
个村建起电影放映队。
全乡有中学1所,在校生1 289人;有小学11所,在校生3 748人。
1958年成立卫生院、兽医院。到1985年全乡11个村,都有了医疗诊所和兽医所。 乡所
在地驻有银行、邮电、电业所、公安派出所等单位。
七、胜利乡
胜利乡位于兰西县城西北,东邻红星乡,西连肇东县,南靠奋斗乡,北与移新乡为邻,南
北长14.5公里,东西宽7.5公里,总面积为107.5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大兴屯,距县城25公里。
1985年全乡有11个行政村,35个自然屯,有3 631户,19 125口人,其中少数民族1人,日
本加入中国籍1人。
胜利乡建县前属呼兰城镶蓝旗,建县初属西乡二区,民国时属五保,东北沦陷时一部分属
西甸村,一部分属大昌村。解放后,1946年北部归太平区,南部归康荣区,1975年成立胜利公
社,1983年改为胜利乡。
全乡南部地势平坦,中兴、西甸两村地势较低,北部的北兴和北岗村地势略高于南部,地
势为两岗三洼。三洼地属碱甸子,地势高的部分则是黑土层薄、破皮黄,土质瘠薄。总耕地面
积为107 869亩,大面积种植玉米、高粱、大豆、谷子、亚麻等作物。
1985年粮食总产2 100.4万斤,上交国家60.2万斤,平均亩产250斤。人均收入279元。
1981年全乡有胶车18台,大型拖拉机16台,农机具102台。
1984年全乡有大型拖拉机46台,有小型拖拉机81台,有大中型配套农具72台,农产品加工
机械163台;有马1 661匹,有牛961头,生猪存栏3 766头,羊3 320只;全乡有水库2座。水浇
地面积为50 000亩;有机电井 125眼,配套58眼,能解决部分土地浇水问题。1985年实有林地
面积19 778亩,覆盖率 11.9%。乡办工厂有亚麻厂、砖厂和农具修配厂,有资金20.4万元,产
值53.6万元。
全乡到1985年设有邮电局1处,水电站1处,供销总社1处,各村分供销社10个。
全乡到1985年有中学1所,883名学生,小学10所,在校生2 667名,有教职工119 人。
全乡有卫生院 1处,有村级卫生所10个,负责全乡人民疾病防治任务。西甸、大兴两村水
质差,过去地方病严重,这里人有很多患氟中毒病,轻者牙根黄,重者引起佝偻病。1977年以
来各级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发病区打深水井i改良群众用水,地方病初步得到控制。
八、康荣乡
康荣乡位于县城西南,东邻兰郊乡,南接榆林镇,西连肇东县,北靠奋斗乡,东西最长17.1
公里,南北最宽10.7公里。总面积143.2平方公里。乡政府所在地乔家烧锅屯,距县城6公里。
1985年全乡辖有14个行政村,56个自然屯,总人口24 629人,其中蒙、满、朝鲜族3人。
交通十分方便,兰肇公路(兰西到肇东)从境内穿过,哈黑公路纵贯南北,乡内土路村屯相
通。
康荣乡建县前属呼兰城镶红旗,建县初属南乡一区,民国时属三保,东北沦陷时属大沟村。
解放后,1946年成立区政府,属康荣区(三区),1956年分别划为康荣乡和大沟乡,1958年成立
和平公社,1966年改称红卫公社,1981年改为康荣公社,1983年改为康荣乡。
全乡总耕地面积 161 240亩,主要是黑土和碱土,适于种谷子、小麦、高粱、玉米、亚麻、
烤烟等农作物。1981年农业大丰收,粮食总产最高达3 600.3万斤,亩产299斤,上交国家1 397.8
万斤。1985年因受涝灾和风灾。总产和单产下降幅度较大,总产量2 308.7万斤,亩产191斤,
上交国家51.5万斤,人均收入为195元。
全乡1985年有大中型拖拉机39台,小型拖拉机121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114台,农业机械
总动力为5 843马力,有电动机、柴油机10台,农产品加工机械105台。
全乡有马1 992匹,有牛984头,猪3 897头,羊2 832只,家禽35 306只。
1985年统计有造林面积25 451亩。覆盖率11.6%。全乡从1981年以来共修水库4座,打井36
眼,可灌溉农田10 000亩。
1985年有乡办工厂6个,有工人241人,有资金59.2万元。年产值95万元,利税5万余元。
1985年全乡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1 274人,有教师60人,小学14所,在校生3 721 人,教
职工191人。有兽医院、卫生院各1处,村卫生所13个,有文化站、广播站各1处。
乡有供销总社,有13个分销社,有银行、邮电、公安派出所等单位。
九、远大乡
远大乡位于县城西北部,东邻青冈县,南连平山镇,西北与移新乡相连。乡政府所在地赵
湖岗,距县城34公里。总面积为150.4平方公里,南北最宽12.7公里,东西最长14.5公里。
1985年全乡所辖9个行政村,39个自然屯,有4 300户,21 418口人,其中满族29 人。
交通有兰西通往移新乡的客运班车,村屯有沙土公路相通。
远大乡建县前属呼兰城镶蓝旗,建县初属西乡一区,民国时属五保。东北沦陷时属东泰村
和安城村。1946年建立区政府,属泰安区(第五区)。1956年划为泰安、平原、新建三个乡,1958
年成立远大公社,1983年改为远大乡。
全乡有东南、西北走向的三条漫岗,使岗中间自然形成碱沟两条,水由东南流向西北,地
势东部偏高。
全乡土质为盐碱地,大部分地区酸碱度达七——八度,西北部地块可达到九度。总耕地面
积为131 558亩,1981年粮食产量最高,总产为3 012.8万斤,亩产336斤,上交国家984.8万斤,
人均收入 149元。1983年受水涝灾害,粮食总产量为1 456.1万斤,亩产164斤,上交国家42.7
万斤,人均收入120元。1985年全乡有大中型拖拉机30台,小型拖拉机 119台,配套农机具113
台,农产品加工机械176台。全乡有马1 897匹,牛1 230 头,猪存栏4 719头,羊2 072只,家
禽31 295只。
乡内有蓄水池9处,电机井20眼,可灌溉土地30余万亩。
全乡有造林面积23 977亩。覆盖率10.6%。有乡办工厂 5个,村办工厂5个,屯办工厂10个,
有工人200名,有资金71万元,产值89.3万元。全乡有供销总社1处,分销社9处。
1985年有初中1所,在校生1 129人,小学9所,在校生3 238人;有广播站、文化站、卫生
院、兽医院各1处;有卫生所、兽医站各9处;有电影放映队 9个;乡内还驻有公安派出所、邮
局、银行等单位。
十、北安乡
北安乡位于县城北部25公里处,东邻呼兰河隔河与临江镇相望。西连远大乡、平山镇,南
接红光乡,北靠青冈县,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 126.9平方公里。乡所在地朱
家围子屯,距县城25公里。
全乡1985年辖有10个行政村,44个自然屯,有3 937户,20 930口人,其中有满族10人。
北安乡建县前属呼兰城正蓝旗,建县初属北乡二区,民国时属五保,伪康德 3年(1941年)
在北安隆盛河、双河屯、 头窝铺三个地方建立了日本人的开拓团, 将附近好地 500余垧划为
“满拓”,开拓团人数达 300余人,76户,东北沦陷时属北安村。1946年属安义区,1956年属
北安乡,1958年与义丰乡合并,成立红光人民公社,1974年又从红光公社分出,成立朝阳公社,
1980年改为北安公社。1983年改为北安乡。
全乡交通比较方便,哈黑公路从乡境中南北穿过,乡内村、屯的公路四通八达。
全乡有林地面积28 290亩,森林覆盖率12.2%。
全乡地势东高西低,中部较平坦,东部有呼兰河。流经全乡8公里。
全乡总耕地面积113 685亩,其中灌溉面积960亩。东部多是黑油沙土,西部有部分碱土,
黑土层厚,土质较肥沃,适宜种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粮食产量最高年份是1981年,粮
食总产2 913.4万斤,平均亩产375斤,交商品粮942.8万斤,人均收入110元。
1985年在受特大水涝灾害的情况下,总产达1 388.9万斤,亩产162斤,上交商品粮25万斤,
人均收入108元。
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畜牧业发展很快,到 1985年有大牲畜2 596头,生猪存栏
4 129头,羊存栏1 882只,家禽34 018只。
1985年全乡有大、中型拖拉机34台,小型拖拉机65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97台,农产品
加工机械245台;有蓄水池1座,可灌溉土地950亩,乡境内有隆盛河大堤长7公里。
1985年全乡有中学1所。在校生957人,小学10所,在校生3 090人;有卫生院1处,卫生所
10处;有村级电影队10个,广播站、兽医院、文化站各1处;乡有供销社 1处,供销分社5个,
代销点3个,年销售额达120万元。乡内还驻有银行、邮电、公安派出所等单位。
十一、星火乡
星火乡位于县城西北部,东临移新乡,西连安达县,南接肇东县,北靠燎原乡。乡政府所
在地腰长发屯,距离县城55公里。总面积为155.7平方公里,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9.5公里,
哈满公路在乡境东部穿过,乡、村、屯土路相通。
1985年全乡辖有 8个行政村,31个自然屯,有3 467户,17 769口人,非农业人口505人。
全乡有蒙古族12人,壮族1人,满族54人。
星火乡建县前属呼兰城镶蓝旗,建县初属西乡一区,民国时属四保,东北沦陷时属新兴村。
解放后建立区政府属六区(新阳区),1956年属新兴乡,1958年属燎原公社,1961年从燎原公社
划出,建立星火公社,1983年改为星火乡。
全乡地势平坦。土质多为黑粘土,盐碱成份较大,适于种植各种农作物,还有大片草原适
于畜牧业发展。1981年粮食产量最高,总产达2 097.5万斤,亩产 361斤,上交国家590.8万斤。
1985年全乡有耕地面积93 359亩,播种面积81 000亩,因受水涝灾害。粮食产量下降,总产1 726.2
万斤,亩产21 3斤,上交国家49.1万斤,人均收入166.4 元。
1985年全乡有大牲畜 2 773头(匹),羊存栏2 739只,生猪存栏3 517头,有家禽27 628只;
境内有草原26 400亩,生长羊草、碱草、三棱草;有造林面积21 634亩,覆盖率9.7%。
1985年有大、中型拖拉机41台,有小型拖拉机53台,有大、中型配套农机具78台,有农产
品加工机械171台;全乡有小型水库、畜水池5座,挖排水渠73条,打电机井32眼,兰西县西北
防洪排涝渠纵贯中部长21公里。
1985年乡办工业有砖厂、亚麻厂、农机具修理厂、米面加工厂,有工人 297名,资金62.6
万元,产值65.1万元,利税1.1万元。
中共十一届中三全会后,财贸和文教卫生事业有较大发展,乡有供销社1处。有分销社8个。
1985年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8所,小学下伸点24个;有广播站、文化站各1处,有8个电影放映
队,广播线路48公里,95%以上家庭接通了有线广播喇叭;全乡有卫生院、兽医院各1处,有村
级卫生所8个。乡政府所在地还驻有银行、邮电、公安派出所等单位。
十二、红星乡
红星乡位于县城西北,东邻兰郊、红光乡,南接奋斗乡,西连胜利乡,北靠平山镇。乡政
府所在地大武家窝堡,距县城7公里。
全乡总面积 111.8平方公里,南北最长12.7公里,东西最宽11公里。全乡交通便利。安兰
公路从境内通过,村、屯土路相通。
1985年全乡辖有9个行政村,45个自然屯,有3 631户,19 125口人,其中有满族59人,朝
鲜族4人。
红星乡建县前属呼兰城镶红旗,建县初属北乡一区,民国时属一保,东北沦陷时属大昌村。
解放后,1946年建立区政府时,属太平区(第四区),1956年属东兴乡,1976年划为红星公社,
1983年改为红星乡。
红星乡地势平坦,土地瘠薄。全乡有耕地81 567亩,部分属盐碱地、破皮黄,农作物主要
以小麦、玉米、谷子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亚麻、甜菜、大蒜等。解放后粮食亩产一直在 250
斤左右徘徊。1981年粮食总产2 542.6万斤,亩产突破 300斤,人均收入144.1元。1985年遭受
水涝灾害,粮食总产1 567万斤,亩产192斤。上交国家商品粮49.7万斤。全乡虽然卖出粮食减
少, 但由于经济作物面积增多,农产品的产值增长了, 人均收入不但没有降低,反而上升到
201.1元。
1985年全乡有大型拖拉机23台,小型拖拉机95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73台,农产品加工机
械206台,田间作业达到半机械化,非田间作业基本达到机械化。
1985年全乡实有林地面积16 688亩,森林覆盖率9.9%。
1985年全乡有大牲畜2 312头,其中马存栏1 426匹,牛存栏 886头(奶牛36头)。生猪存栏
4 512头,羊存栏2 718只,家禽40 298只。
1985年乡办工厂4个,即:亚麻厂、砖厂、综合修配厂、米面加工厂。有资金48.9 万元。
年产值72.2万元。
1985年乡内有初中1所,小学9所;有兽医院、医院各1处。卫生所8个;乡内设有文化站、
广播站各1处,有电影放映队9个;有供销社1处,分销部9个。乡所在地还驻有银行、邮电、公
安派出所等单位。
十三、移新乡
移新乡位于县城西北部,东邻远大乡,南接平山镇,西连燎原、星火乡,北靠青冈、安达
两县。乡所在地六号新村,距县城55公里。全乡总面积为 166.7平方公里,南北最长30公里,
东西最宽10.7公里。乡内交通方便,村、屯公路相通,安兰公路从境内通过。
1985年乡辖有7个行政村,27个自然屯,有21 560户,12 742口人,其中有满族26 人,蒙
族1人。
移新乡建县前属呼兰城镶蓝旗,建县初属西乡一区,民国时属四保,东北沦陷时属泰安村。
解放后,1956年由中央统一安排,从山东省的华县、范县、朝城等地移民 1 835口人,绝大多
数是青壮年,成立了新村乡。下设一、二、三、四号 4个居民屯,又把原泰安乡金家窝堡,原
新兴乡的西太平岗划归新村乡,编为五号、六号,统称新村乡。1958年改为幸福人民公社,10
月把原五区的双太大队划归幸福公社,1961年把原六区的八里川、胜利、先锋大队划归幸福公
社,1980年改名移新公社,1983年改为移新乡。
全乡地势平坦。土质含有盐碱成分,可蒸碱熬硝,草原宽阔,适于发展畜牧业。全乡农民
除种植农作物外,还大兴养畜业,在草原中还有野生药材,如龙胆、防风、黄芪、甘草等 100
余种。
1985年有耕地92 533亩,由于水涝,粮食产量下降,粮食总产 882.2万斤,上交国家20.1
万斤,亩产135斤。人均收入99.10元。
1985年全乡有大型拖拉机26台,小型拖拉机70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78台,农产品加工机
械199台.畜牧机械43台。
全乡1985年有造林面积12 638亩,覆盖率达5%,有草原12 300亩。有马1 509匹,牛1 700
头,羊4 000只,猪4 020头,家禽18 665只。
从1981年以来县科协在移新乡办科普试点,成立了乡科普协会,下设农学、畜牧、兽医、
林业、养蜂、医药卫生、文教、农机 8个学会组,各协会经常开展活动,主要传播农业生产经
验,试生产蜂王浆和平菇栽培,党参种植获得成功。
1985年全乡办有亚麻厂、铁业、米面加工、制油厂,有资金33.8万元,产值23万元,利税
2万元。
1985年有初中1所,在校生602人,小学7所,在校生2 098人;还有卫生院、兽医院、广播
站、文化站各1处,有7个电影放映队。
有供销社1处。有分销社7个。乡内还驻有公安派出所、邮电、银行等单位。
十四、长岗乡
长岗乡位于兰西县城东北,东邻绥化市,南接长江乡,西邻呼兰河,隔河与兰郊和红光乡
相望,北与临江乡毗邻。东西长17.2公里。南北最宽8.7公里,总面积140平方公里。乡政府所
在地长岗子屯。距离县城24公里。绥兰公路从乡境内通过。各村、屯之间有沙土路相通。
1985年全乡辖有9个村,48个自然屯,有4 606户,25 528口人,少数民族中满族240人,
蒙族16人,朝鲜族11人,日本加入中国籍3人。
长岗乡建县前属呼兰城正蓝旗,建县初属东乡一区,民国时属六保,东北沦陷时属长岗村。
解放后,1946年成立人民政府属长岗区(第九区),1956年改为长岗乡,1958年改为东升人民公
社,1960年与东风人民公社合并,1964年重新划出,1980年改为长岗人民公社,1983年改称长
岗乡。
全乡地势为一岗二洼七分平原,西部是呼兰河,流经乡境15公里。乡内土质较好,黑七地
占80%,河畔地带有河淤土和草甸土,适于种植农作物。
1985年全乡有耕地面积122 000亩,粮食产量最高是 1981年,总产 3 566万斤,上交国家
1 530.5万斤。亩产401斤,人均收入115.4元。1985年因受水灾。粮食产量下降,总产1 697.1
万斤,亩产 188斤,上交国家34.7万斤,人均收入94.8元。全乡有灌溉电机井33眼,大中型拖
拉机49台,小型拖拉机138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128台,农产品加工机械 203台(件)。有造
林面积17 405亩,覆盖率7.9%。
乡境内的呼兰河畔有辽阔草原,分布在长德、长富、长新、长玉 4个村,约占全乡土地面
积的六分之一,水草肥美,适于发展畜牧业。全乡有大牲畜2 347头(匹),生猪存栏7 908头,
羊存栏1 009只,养鱼 10万尾,家禽26 220只。乡办工业有亚麻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理
厂,每年产值131.4万元,利税2万元。
乡所在地有供销总社1处,有完全中学 1所,小学9所;有兽医院、卫生院、文化站、广播
站各1处,有电影放映队9个。乡所在地有邮电、银行、工商所、税务所、水电站、公安派出所
等单位。
十五、兰郊乡
兰郊乡位于县城四周,东至呼兰河,南至康荣乡,西靠红星乡,北接红光乡。南北长12.5
公里,东西宽10.5公里,总面积为107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兰西镇内。
1985年兰郊乡辖有9个行政村,31个自然屯,3 865户,18 030口人,其中回族38人,满族
9人。
兰郊乡建县前属呼兰城镶红旗,民国、 东北沦陷时归属兰西街。 1946年建区时属城区,
1956年建城郊乡,1958年与兰西镇合并,1964年成立城郊人民公社,1981年改为兰郊人民公社,
1983年改称兰郊乡。
兰郊乡地势北略高,拉哈岗沿河贯穿全乡南北,乡境内有东、西二条沟子,东沟子从红光
乡入郊北村,流经宋家沟、县亚麻厂、赵家沟等地注入呼兰河;西沟子从平山镇流经发展村、
包家窝堡,南大桥与东沟子汇合。
兰郊乡1985年有耕地面积 74 662亩,17%属碳酸盐钙土,沿河一部分属草甸土、黑沙土,
适于种高粱、谷子、小麦、玉米、大豆、烤烟、亚麻和各种蔬菜。
1985年粮食总产量1 393.2万斤,亩产287斤,上交国家29.6万斤,人均收入284 元。蔬菜
种植面积春季1 315亩,夏季2 397亩,秋季 4 222亩,全部采取自产自销。有森林面积14 285
亩,覆盖率8.9%。
1985年全乡有大、中型拖拉机42台,小型拖拉机139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120台,农产
品加工机械1 050台。
1985年全乡有大牲畜1 971头(匹)。生猪3 768头,有羊976头,有家禽17 246只。
兰郊乡有40%的农民在县城开小卖店、办加工厂、卖菜和蹲自由市场。
全乡有供销总社1处,9个分销社,有 9所小学,在校生达2 615名,教职工159名。乡有文
化站、广播站、电影放映队、公安派出所、卫生院、兽医院等单位。
十六、兰河乡
兰河乡位于县城东南部,呼兰河东岸,南接呼兰县,北靠长岗乡,东邻长江乡,西与兰郊
乡隔呼兰河相望。乡政府设在后万富屯,距县城12公里,绥兰公路由乡北部穿过,境内有沙土
主干线公路5条,村、屯之间均有土路相通。
全乡辖有12个村,85个自然屯,5 444户,27 448口人,其中少数民族35人。
兰河乡建县前属呼兰城正蓝旗,建县初属南乡二区,民国时属二保,东北沦陷时属靖远村。
解放后的1946年成立区政府属靖远区(第十区),下辖 6个村,1956年撤销区,分两个乡,北部
为红旗里乡,南部为靖远乡,1958年将两个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春,东方红公
社划归红旗公社,冬季东方红公社又分出,1981年改称兰河公社,1983年改称兰河乡。
兰河乡地势南高北低,东南有一座青山子(土丘)。呼兰河水由北向南流经 6个村,长达20
公里。全乡总面积为193.4平方公里,南北最长21公里,东西最宽14.5公里。
土质属第三纪河淤风化土,黑土层较厚,面积较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30%,黑钙土、草甸
土面积占30%,碳酸盐草甸土、黑钙土面积占30%,盐渍土面积占 10%,适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1985年全乡有耕地面积 133 531亩,当年因遭特大洪涝灾害,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总产
量由1981年的4 335.1万斤跌到1 502万斤,亩产 159斤,上交国家26.6万斤,人均收入49.9元。
解放以来,全乡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大搞防洪排涝工程,兴修水库、水渠、大型水闸、水
利灌溉站,打电机井,已达到沟渠相通,水库、水闸星罗棋布,大大增加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
力。
全乡到1985年有大、中型拖拉机46台,有小型拖拉机115台,全乡有大中型配套农机具121
台,农产品加工机械316台。共有造林面积24 603亩,覆盖率8.5%。
1961年公社成立兽医院。第二年建立了卫生院,各大队设联合诊所,负责人民群众防病治
病工作。
全乡1985年有马1 595匹,牛1 950头,羊702只,猪8 332头,家禽34 513只。
乡办企业不断发展。1985年有亚麻厂、砖厂、农机具修理厂,以及个人开办的油坊、酒房、
豆腐房近30多家。
全乡有供销社1处,村供销部12个;有中学1所,小学12所;有乡村电影放映队12个。境内
有线广播通往家家户户,线路全长81公里。乡内驻有银行、公安派出所、邮电等单位。
十七、燎原乡
燎原乡位于县城西北,东邻远大乡,南接移新乡,西连星火乡,北靠安达市。南北长14.2
公里,东西宽12.7公里,总面积为144.3平方公里。乡所在地太阳宫屯,距县城65公里。
兰安公路(兰西安达)从境中通过,公路上建有兰安大桥一座,村、屯均有土路相通,交通
比较方便。
全乡辖有8个行政村,47个自然屯,3 101户,15 841口人,其中有满族68人,蒙族10人,
非农业人口351人。
燎原乡建县前属呼兰城镶蓝旗,建县初属西乡一区,民国时属四保,东北沦陷时属新阳村。
解放后,1946年建立区政府,属新阳区(六区),1956年改为新阳乡,1958年改为燎原公社,1983
年改为燎原乡。
全乡有耕地面积 115 500亩。土质较差,多为盐碱地。农作物虽然生长,但产量低。产量
最高年份1981年,总产达3 010.3万斤,平均亩产358斤,上交国家征购粮1 230.1 万斤,人均
收入144.9元。1985年受水涝灾害,全乡粮食产量下降三分之一,粮食总产262.9万斤,亩产245
斤,上交国家57.7万斤。
1985年全乡有大、中型拖拉机27台,小型拖拉机105台,大、中型配套农机具125台,农产
品加工机械199台(件),田间作业和非田间作业70%用上机械。
1985年全乡有大牲畜3 606头(匹),羊2 012只,猪3 566头,家禽19 645只。
1985年全乡有造林面积3 953亩,覆盖率达5%。
全乡有工厂2个,工人260名,有资金74.2万元,产值62万元。
1985年有乡供销社 1处,分销社5处,代销点3个;有初中1所,在校生1 130人,教师62人,
小学8所,在校生2 930人,教师154人;乡内有卫生院、兽医院、广播站、文化站各1处,有电
影放映队8个。有村级卫生所8个。
乡所在地驻有公安派出所、银行、邮电局等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