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建材工业
第四节 建材工业
兰西县的建材工业始于民国时期,当时有私人开办的砖窑、瓦盆窑,用手扣办法生产青砖、
马蹄瓦、泥盆供建筑和生活需要。解放后,部分私人开办的砖窑、瓦盆窑继续生产,同时也有
部分人合伙集资办砖窑(为合资股份企业)。1956年,县政府将合伙集资的自家窑接收建起兰西
县第一个集体性质的砖厂,是年,由县财政投资,将集体砖厂搬迁,建立国营砖厂。1970年以
后,建材工业在城乡相继兴起,各乡镇相继建起了制砖厂,县建起国营玻璃纤维厂、水泥制品
厂,使全县的建材工业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解放前的手扣砖、瓦、泥盆发展到机制砖、
粘土瓦,同时生产了水泥制品、玻璃纤维制品、麻屑板等13个品种。到1985年末,全县共有建
材工业企业17个,完成产值4 125万元,实现利润291.7万元。
一、砖、瓦
清末和民国时期,兰西县有 3家窑业,即:吴家窑(县城西门外)、尹家窑(现远大乡)、唐
家窑(现康荣乡)。东北沦陷时期,有制砖业4家,制瓦业2家,均处于倒闭状态。
解放后,吴家窑恢复了土陶制品生产(叫瓦盆窑)。1948年,由白连全组织12人集资在河口
屯建起白家窑(属合伙集资股份企业)。1956年,县政府财粮科将此窑接收,在县亚麻厂路北建
起第一个集体性质的砖厂,用笨重的手工操作办法,手扣生产红砖,瓦盆窑也用手扣生产泥盆,
粘土瓦。是年,县财政投资10万元将砖厂搬迁到车家窝堡屯东头拉哈岗上建起一座19门串窑,
为兰西国营砖厂,年生产红砖 300万块,瓦盆窑改为土陶社。1970年,县革命委员会投资将国
营砖厂迁到县城东 4公里处的兰绥公路北(河口屯西侧),建起24门轮窑一座,厂区占地面积为
90 000平方米,购置老国泰制砖机1台。于1971年投产,实现半机械化生产,年产红砖570万块,
年盈利36万元。1973年,县人民政府再次投资56万元,在路南又建起40门轮窑1座,购置350型
制砖机1台,粉碎机1台,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年生产红砖由570万块上升到2 500万块,上
缴利润3万元,上缴税金14万元。1979年以后,除国营砖厂和5个乡镇的砖厂外,相继又办起了
星火乡、平山镇、远大乡、燎原乡、兰西镇、康荣乡、红星乡 7个砖厂。1980年,县人民政府
投资20万元为国营制砖厂购进北京建材机械厂生产的500型制砖机一台,新建了坯棚173栋,干
燥面积10 038平方米。1983年,兰西国营制砖厂生产的红砖在绥化地区10家同行业质量评比中
荣获产品质量第一名。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土陶厂生产的泥盆逐步被轻工产品所取代。1970年转产组
建了集体制瓦厂,主要生产焙烧粘土红瓦和水泥瓦,职工 300人,设制瓦、焙烧两个车间,设
备有搅拌机、压瓦机和一座马蹄窑,年产 38×24×2厘米红瓦20万片,水泥瓦10万片,由于技
术薄弱,产品低劣,加上管理不善,连年亏损。1981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关闭了制瓦厂,转
产为化工厂。
1985年,全县共有砖厂13个,年产红砖7 711万块,有职工1 569人,实现利润10万元。
二、玻璃纤维制品
兰西县玻璃纤维制品厂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建材行业。1968年,在二轻局麻袋厂基础
上建立起地方国营玻璃纤维厂,开始使用自制的木质纺织机生产玻璃纤维布,供哈尔滨加工。
1970年,划归建设科,生产管道包扎布,销售到大庆油田。1985年,省投资 200万元,进行了
扩建,购置了机器设备,组成了拉丝、捻线、织布、成品和机械加工 5个车间,形成了平衡配
套的玻璃纤维产品生产线,由原来的单一玻璃纤维品,发展到多种规格的玻璃纤维钢制品。年
吞中碱玻璃球75吨,年产玻璃纤维纱 500吨,生产的45支中碱玻璃纤维纱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
玻璃纤维布的幅面分为250、300、400、500 和900毫米 5种规格,厚度为0.12毫米。中碱玻璃
纤维布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2 143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60万元。
厂区总面积为7 32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 738平方米,有职工 73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5
人,管理人员28人。
三、麻屑板
兰西县生产麻屑板是从70年代开始的,亚麻加工生产纤维后剩余的麻屑研制成的麻屑板,
是用于棚面、墙面和各种家具等的一种新型建筑材料。1972年,在县亚麻原料厂院内设车间进
行试生产,1973年正式建厂,厂址在呼兰河西岸河口发电厂旧址,占地面积 3 400平方米,建
筑面积2 800平方米。1973—1978年,年平均生产麻屑板4 500立方米。1979年停产整顿。1980
年5月,县人民政府决定扩建该厂,国家投资20万元于1981 年购置了较先进的1250型热压机、
制板主机、 505型铺装机、搅拌机和齐边机,建成了新的一条龙生产线,采取新的生产工艺。
1982年正式投产。年产15 000立方米各种规格的1×2米,厚度规格为5、6、16、20毫米麻屑板
760 000片。有职工19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 1人,管理人员26人。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不变价)1 876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10万元。
四、水泥制品
兰西县水泥制品厂建于1980年,占地总面积10 075平方米,建筑面积 5 525平方米,有职
工64人,其中:管理人员 5人。主要生产钢筋混凝土离心管、涵管、井管、水泥板。产品为宽
100毫米、厚120毫米和宽600毫米、厚180毫米,标号200#、250#两种规格的水泥板;300×300×
50毫米、 42×100×40毫米,500×200×50毫米、700×2000×50毫米,1000×1000×100毫米
5种水泥管;420×1000×40毫米的水井管。各种水泥制品用于建筑、居民打井和农田水利建设。
1985年,生产混凝土空心板276立方米,混凝土管 3 000米,总产值20万元,实现利润1.7万元,
上缴税金1万元。
五、木材加工
兰西县木材加工业,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当时县城内相继出现了木匠铺等木材
加工业,全靠手锯加工操作。
东北沦陷时期,县城和农村集镇有10家木匠铺(手工作坊),主要生产方式是带料加工和定
做一些家具等,有的兼营车铺,有的兼做棺材。1944年,全县有木匠铺14家,木匠266人(不包
括农村零散木匠)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木材加工和制作
业得到迅速发展。1949年以后,县城内和农村集镇的木匠铺相继兴起,农村零散木匠恢复了本
行。1956年,通过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县城镇内建起铁木联合工厂1个、木业社1个,
部分农村集镇也相继建起木业社(组),共有职工 130人,归属县手工业联社。“大跃进”期间,
各人民公社的联合工厂,均有一定的木材加工和家用木器制作能力,并设有单独车间。“文化
大革命”中,木材加工和木器企业生产徘徊不前。1979年以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
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实施后,各乡(镇)村相继办起一
批家具厂、木材加工厂(点),全行业开始有了回升。1985年末统计:全县有木材加工制作企业
13个(包括点),职工 1 569人。主要产品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新兴家具的兴起,由学生桌椅、
办公桌、门窗、小柜到组合柜、全包沙发等。固定资产454万元,实现利税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