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池街道
第一章 县城建设
第一节 城池街道
兰西县于民国11年(1922年)开始修筑县城城墙,同时设有四门,横额是:东门“迎旭”、
南门“来熏”、西门“启化”、北门“拱辰”,在南门右侧镶方石一块,上刻“众志成城”。
在修筑城墙的同时,开辟了十字街,南北大街长4.7华里。东西大街长 3.3华里,宽均为6
米,当时大街都是土路。建国后,几经修筑,但逢雨季仍是泥泞难行。群众嘲讽说这路是“晴
天洋(扬)灰路,雨天水泥路”。1978年。十字街主干路面铺上了油渣。在改建路面的同时,原
大街也随之延长和加宽。即:东西大街又延长 530米,加宽到30米,南北大街拓宽到40米。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镇内工商业日益繁荣,一些农民开始进城经商做买
卖,县城内居住人口相对增加,新建房屋不断增多。东西大街又延长了4公里(东接河口、西跨
哈黑公路),南北大街也延长了2公里。围绕旧城址还重修了环城路(土路),并把东西二道街的
土路改铺了油渣路面。1981—1982年县委、县政府组织机关干部、工人、学生和城建专业队伍
对兰西镇内各条道路进行整修,并在所有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1985年县委、县政府组成修路
通道指挥部,动员城镇各单位分工包干,通开镇内巷道,同时在镇内主干道两边用红砖、水泥
修筑了路边沟。临街房门前铺了水泥板,从而道沟通畅,路面平整,绿树成荫,环境美观。到
1985年末,城镇主干道 2条,次干道23条,主次干道总长33.95公里,已铺完柏油路面共22.69
公里,占总路长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