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第四节 青少年组织



  

  一、青年组织

  1946年,县委组织部内设青年干事。具体负责青年工作。1948年 8月,毛泽东青年团兰西
县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举行大会。1948年初,将毛泽东青年团改名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兰西县
委员会。1957年5月,又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兰西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

  团县委为了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自建团以来,一直把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当做建团工
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有效地推动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到1949年,全县建立团支部33个,团
总支8个,发展团员509人。

  随着团组织的发展,团员队伍的壮大,团员青年的作用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得到了明显发
挥。到1964年,全县团支部已发展到129个,团总支发展到10个,团员发展到5 552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团的工作停止。1972年11月,重新恢复了团的活动,到1985年,全
县有团委54个,团总支236个,团支部1 319个,团员24 675名。

  附:几个年份共青团组织发展情况表

   几个年份共青团组织发展情况表

  附表10—8



  三、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兰西县委前七届代表大会,查无实证,仅在共青团兰西县第八届团员
代表大会的材料中,反映出1958年曾召开了兰西县第七届团员代表大会。

  1961年3月15—19日召开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兰西县第八届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365
人,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听取中共兰西县委指示和前届团县委工作报告,奖励先进集体和积极
分子,交流共青团工作经验,讨论共青团工作计划。王志文当选为团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63年3月16—18日,召开共青团兰西县第九届代表大会,到会代表310人。会议主要内容
是:贯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研究开展“兴无灭资”的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青年在巩
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工作中的积极作用。王志文再次当选为团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

  1965年3月17—21日,召开共青团兰西县第十届代表大会,到会代表330人。会议主要内容
是:总结前届共青团工作,研究并确立了共青团组织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深入开展
“兴无灭资”斗争,最大限度地团结、组织和教育青少年。朝着青年革命化的目标不断前进的
指导方针。王志文当选为团县委书记。

  1972年6月28日至7月3日,召开共青团兰西县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到会代表531人。会议主
要内容是:以毛泽东主席关于青年工作的指示为指针,以批修整风为纲,进行了政治、思想路
线教育,并就必须发挥共青团的突出作用制定了下步工作计划。会议选出常务委员12人,隋福
臣当选为团县委书记。

  1978年4月13—16日,召开共青团兰西县第十二届代表大会。到会代表600人。会议的主要
内容是:落实党的“十大”精神,围绕批林批孔,加强团的建设,保证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
共青团的助手作用展开了讨论,在统一思想的情况下,制定了下步工作意见。会上选出常务委
员10人,姚维国当选为团县委书记。

  1981年3月14—18日,召开共青团兰西县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到会代表425人。会议的主要
内容是:落实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制定了团结起来,在新长征中发挥助手作用的工
作打算。陈祥政当选为团县委书记。

  1985年11月23—24日,召开共青团兰西县第十四届代表大会,到会代表 400名。会议的主
要内容是:围绕拓宽团的领域,加强自身建设,为振兴兰西,培养“四有”新人展开了热烈讨
论,并形成了下步工作意见。吕岱当选为团县委书记。

  附:共青团兰西县委书记、副书记更迭表

   共青团兰西县委书记、副书记更迭表

  附表10—9






  二、主要活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前身)从建立那天起。就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有益于青
年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

  在抗美援朝中,于1950年冬在团省委统一组织下,兰西团县委组织优秀共青团员赴齐齐哈
尔参加炒面活动,支援赴朝志愿军,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团省委表彰奖励。全县先后有801
名团员青年参军。1952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后,农村团员带头参加互助组,有45名团员在
合作化组织中担任社主任、互助组长、记帐员等职务。1953—1960年,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了以
业余学习为主的扫盲活动,冬闲季节每天学习2—3小时,有时也采取整日制或半日制,先后有
34 150名团员青年参加了扫盲班,扫盲率达到 90%。1956年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了植树活动。共
植树10万株。在合作化运动中,向团员青年进行了总路线和社会主义远景教育,有 95%的团员
青年入了社。这一年还号召团员青年大搞玉米人工授粉,每垧地增产15公斤粮。“文化大革命”
期间,团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抓阶级斗争,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上来。在团员
中开展了“兴无灭资”、“忆苦思甜”等活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向团员青年进行了新时期总任务教育,发挥广大团员青
年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1979年在全县团员青年中开展了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有 2.5
万名团员青年组成突击队,义务献工2.28万个,积肥5.23万立方米,还抓了种青年田、造青年
林活动。全县共种青年田550亩,收入2万多元,植树近10万株。

  1980年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出现了许多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的生
动事迹,有 250名团员青年被团县委授予学雷锋积极分子。1981年组织团员青年参加了“五讲
四美”活动,全县有12万青年参加拣粮食、拣废品,为筹建全省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献资金,筹
款近万元。1982年组织团员青年组成学雷锋小组 782个,帮助五保户、军烈属和鳏寡孤独老人
做好事上万件。1983—1984年发动青少年采集树种。支援甘肃省种树,共采集树种近 2 000公
斤。

  1984年,党的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村青年生产的积极性。通过
开展“青年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活动,树立了10名团员青年为劳动致富典型。每当清明节时,
团县委还组织团员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五四”青年节时,组织青年演讲会、赛诗
会、歌咏演唱会、长跑及火炬接力赛等,参加活动上万人。

  1985年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了以共产主义理想、纪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四有”教育活
动,年终召开了“四有”教育总结会,表彰了152名先进个人,25个先进团支部。5个先进团委
(总支)。

  少年组织

  兰西县于1950年建立少先队组织。首先在第一完全小学校进行了试点。1951—1958年,全
县各小学校普遍建立了少年先锋队组织。通过少年先锋队组织向少年儿童进行了爱党、爱集体、
爱人民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少年先锋队组织被“红小兵”组织所取代。1978年,又
重新恢复了少年先锋队组织。到1985年,全县少年先锋队组织已发展到 210个,少先队员发展
到63 214人。

  少年组织建立起来后,围绕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开展“队会”活动的内容多是“永远跟着
毛主席”、“到北京去”、“为祖国而学习”等,并采取漫谈会、故事会、时事报告会、慰劳
军烈属、参观工厂、与英雄模范人物见面等形式,使少先队员受到了形象教育。1982年组织近
万名少年儿童上街宣传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爱国卫生、爱护公共财产和遵守交通秩序活动。
1983年发动少年儿童学习雷锋和张海迪,开展了“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评出先进集体
2个,先进个人 10名。1984年,在“文明礼貌月”活动中。组织少年儿童种草种花、美化校园、
拣废为宝、唱每周一歌和“争当快乐的少先队员”、“创最佳中队”等活动,受到了上级团组
织表彰。1985年号召城镇少年儿童使用文明语言和实行“尊师礼”。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使少
年儿童得到了健康成长。

  附:几个年份少先队组织发展情况比较表

   几个年份少先队组织情况比较表

  附表10—10



  五、儿童组织

  1947年,全县城乡建立起了儿童团组织。由 8—14岁贫雇农儿童组成。校内儿童团课余教
农民识字,送字块当小先生,起早深入各户督促下地,监视懒汉、“二流子”,防止他们偷闲,
睡大觉。村、屯儿童团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监视坏人,帮助军烈属做好事。当
时,儿童团组织对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社会治安,促进和提高群众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土地
改革结束后,儿童团即行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