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教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兰西开始兴办初、高两等学堂。是年五月,在城内南街路东创
立了兰西两等小学堂,设4个班,招收学生107人,有教师7人。宣统元年(1909年)7月,在县城
西街北端创建了兰西高等学堂(内附初等工业小学),设8个班,招收学生160名,有教师14名。
县知事查贵廉曾作《创修高等小学堂记》。以记其事。至宣统元年秋,兰西境内共有官立学堂
和民立学堂58处。在学制上采用“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小开设修身、读经、
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清末讲西学的人用它做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总称)
和体操等课程;高小除开设上述课程外,另加图画课。教材均由国家大学堂编书处审定编制。
附:清末小学情况表
清末小学情况表
附表16—3
民国3年(1914年),兰西全境划分4个乡,共有小学16所,教师32人,学生424 人。到民国
5年(1916年)全县有县立小学校26处。教师44人,在校学生1 024人,儿童入学率为8.3%。民国
13年(1924年)12月 7日,奉省令更改校名,“高等小学校”改为“高级小学校”,“国民学校”
改为“初级小学校”。民国17年(1928年),县内有男子高级小学校4处,女子高级小学校2处,
初级小学校23处,在校学生1 109人。此间,初小修业年限为4年,课程设置有修身、国文、算
术、图画、音乐、珠算、体育、手工等。高小学制为2年,增设历史、地理课。
附:民国5年各乡小学统计表
民国5年各乡小学统计表
附表16—4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政局混乱,全县城乡学校相继关闭。伪康德2年(1935年),
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其殖民统治,实施了法西斯奴化教育。各校普遍设立日语课和军训课,由日
伪军官作教官,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执行日本军队的训练条例。伪康德 4年(1937年)以后,
日本侵略者实行所谓“新学制”,即把小学设为“四、二制”,前四年为“国民学校”,后二
年为“国民优级学校”。使用伪满政府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教材。课程设置有:日语、满语、历
史、地理、算术、音乐、图画、手工等,并先后在小学设置了“国民道德课”和劳动课。伪康
德5年(1938年)12月,全县划分为4个教育区,每区设置中心校 1所,当时全县有74所学校,有
教师169名,在校学生7 056名。伪康德9年(1942年),全县有国民优级学校6处,有国民学校 8
处,有教师236名,儿童入学率为25.6%。
附:伪康德5年(1958年)兰西县4个教育区公立初等学校情况表
伪康德5年(1958年)兰西县4个教育区公立初等学校情况表
附表16—5
1945年光复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小学教育。到1948年底。全县小学校增加到 150所,
其中:公办18所,民办132所,共有学生10 235名,教职工220名。此间兰西镇崇德小学改名为
第一完全小学校,进德小学改名为第二小学校,尚礼学校改名为第三小学校,居仁学校改名为
第四小学校。课程设置有算术、国语、历史、地理、政治常识、音乐、体育、图画等。使用东
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的统编教材。
建国后,兰西县认真贯彻了“群众办学、民办公助”的办学方针,经过三年的恢复和改造,
使小学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52年末,全县共有小学校 209个,在校学生26 134人,教职
工 548人。1962年建立了兰西县第五小学,13个农村公社均成立了中心校。具体“抓、管”农
村小学教育。至1965年全县有小学校626个,教职工1 754人,有学生51 653名,儿童入学率高
达95%。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小学停课闹革命。学校秩序混乱,学生不愿上课,教师不愿
教课。处于无政府状态。1967年开始复课闹革命,教学内容以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为主,
少量上点文化课,没有系统标准的教材。1968年全县332所小学中的326所下放到生产大队管理,
城内 6所小学全部交给工厂办学,并派贫中下农和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建立了以
工人和贫下中农为主体的有师生参加的领导班子,对学校进行全面管理。采取“开门办学”,
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小学课堂搬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提倡小将上讲台,打破师道
尊严。这个时期教学秩序比较混乱。特别是树立了张铁生交白卷的黑典型之后,教学质量严重
下降。到1968年底全县教职员工和学生数量同1965年相比,分别减少319名和11 000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各项工作的拨乱反正,小学教育也得到了正本清源。特别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注意纠正了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体
育的倾向,加强了学校的政治工作,使儿童入学率有了显著地提高,小学教育工作步入了健康
发展的轨道。
1980年后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从1981年起小学升初中由地区统一命题,采取择优录取
办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小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81年建立了兰西县第六小学。1984
年建立了兰西县第七小学。到1985年末统计,全县有小学186所,在校生69 294人,教职工3 449
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7%,巩固率达99.2%,普及率达98.5%,毕业率达78%,基本普及了小
学教育。此间学制仍沿续五年一贯制,课程设置主要有语文、算术、品德、体育、美术、音乐、
自然常识、地理、历史等。
附:兰西县小学校发展变化一览表和兰西县第五小学简介
兰西县小学校发展变化一览表
附表16—6 (1949—1985)
兰西县第五小学简介
兰西县第五小学校是黑龙江省重点小学校。位于兰西镇内十字街北路东。该校建于1962年
8月 15日,原名兰西县实验小学。1967年改为红卫兵小学。1975年改为兰西县第五小学。建校
时为六年制小学,全校设21个教学班,1—3年,每学年4个班。4—6年,每学年3个班,学生总
数1 260人,教职工 63人。1978年,该校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小学,并调整了教师。增添了教
学仪器设备,黑龙江省教育厅每年都直拨一部分图书和教具,县教育局每年都增拨部分经费。
1985年,该校设21个教学班,有专任教师47名,其中:中师、高中毕业的24人;中师、高
中肄业及初中毕业的21人;初师、初中肄业及以下的2人。合格教师38人(包括过教材关9人),
占专任教师的80.8%。当年招收学生259名,毕业378名,毕业率为100%。学校占地面积 22 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 564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 715平方米,学校设有图书室,藏书 1万
册。
为改善办学条件,给学生提供劳动条件,学校还办起了冰棍厂,年收入9 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