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一、干部、职工业余教育

  1949年8月,兰西县成立了机关于部业余文化学校。当时有初小班、高小班、初中班各1个。
共120人,有4名来自中学的兼职教师。参加学习的人员主要是县委、县政府机关干部。学习时
间为每周星期三和星期六下午。这所业余学校较为正规,在办学中建立了考核和结业制度。1950
年,根据省政府关于在4—5年内扫除职工文盲的指示精神,兰西县城乡相继建立了职工夜校 1
所和市民业余初等学校 5所。1952年,兰西县成立职工扫盲委员会,负责全县的扫盲工作。同
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班级由3个增加到 5个,入学人数由120
人增加到350人,并配备了6名专职教师。1953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文化工作》的
指示精神,鉴于兰西县干部队伍中多数文化水平低,不适应工作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决
定把不足初中文化程度的干部、职工组织起来参加文化理论学习,以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和业
务能力,入学人数增加到532人,班级增加到9个。是年。这项事业由城市发展到农村。1957年,
城乡业余文化学校增加到4处,入学人数达1 397人。1958年,干部、职工文化校、党校、教师
进修校和县委办的政治学校统一合并为“兰西县职工红专学校”。 1959年, 红专学校解散。
1966—1971年。职工干部教育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1971年虽然名义上恢复了职工干部教
育,实际上并未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职工干部教育落到了实处。成人教育为全县的工作重点之一。1981—1983年,商业局、
粮食局、县供销社、农业局、建委、农电局、工业局、二轻局、物资局等单位相继办起了职工
业余文化学校。到 1983年底。镇内职工文化学校发展到12所,共办双补班81个,有3 700名职
工参加了学习,占双补对象的80%。经过系统学习,有906名职工取得了初中毕业文凭,有1 326
名通过了技术考核。

  1985年,兰西县进一步贯彻了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保留了 7
个师资强、条件优的职校。这一年共办初中文化补习班193个,短期技术脱产班60 个,长期业
余班25个,参加学习的人数达1 620人,入学率为28%。经考试有 1 583人合格,占参加学习总
人数的97.7%。

  二、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兰西工作站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兰西工作站建于1979年。该校的任务是:培养地方技术人才和干部,
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属于直接办学单位。1980年设 1个机械班(招3名学生),2年制单科结
业。1982年设中文班(招42人)、理科班(招9人),学制3年,毕业均属于大专;1982年设党政干
部管理班(招35人),2年制专科。1984年设有 2个党政干部专业管理班(脱产班招49人,半脱产
班招28人),2年制专科;1个英语专修班(招87人), 3年制专科。1985年设2个党政干部管理班
(招76人)。 2年制专科。学员毕业后,基本回原单位工作。1985年该站有专任教师10人,均属
于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讲师1人。

  三、农民教育

  1949年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1949年冬学工作的指示》精神,全县普遍开展了冬学活动。
主要以识字扫盲为主。1950年统计全县有冬学 702处,有24 605名农民参加学习。1951年县政
府提出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全县建立民校1所,冬学 110处,入学人数3 462人,民师由有一
定文化水平的基层干部、农村知识青年和小学教员兼任。1952年有农民业余冬学 410处,参加
学习达10 230人,占应参加学习人数的 46%。1953年利用冬闲开展了以业余学习为主的扫盲活
动,每天学习2—3个小时,后来采取整日制或半日制。1958年兰西县成立了扫盲委员会,下设
工农教育办公室,各公社也先后成立了扫盲工作委员会,农民教育得到了进一步重视。这一年
全县参加学习的青壮年人数达34 150 人,占应参加学习人数的51%,其中扫盲班22 000人,高
小班12 000人。初中班150人。1960年青壮年非文盲达到90%。1961—1962年由于国民经济暂时
困难,业余教育处于低潮。1963年国民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农民业余教育工作也得到了恢复。
这一年全县有58个村复课,办起了219所学校,入学人数达4 783人,青壮年入学率达到 95%。
1965年各公社业余民校配备了校长 1人,专门抓农民教育。1966年后,农民教育停止。民校被
以学习小靳庄、样板戏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校所取代。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县农
民教育稳步发展。1977—1979年,每年都组织了 70%以上的生产队举办农民夜校,每期都有几
万人参加学习。除学习文化,还学习农业技术和政治。1979年10月各乡成立了工农教育委员会,
部分公社、大队成立了“五七”民校。1980年 80%的公社、大队办起了初中班、农机班、卫生
班、财会班,初步形成了县、公社、大队三级民校网,为农民教育的广泛开展打下了基础。1983
年举办文化技术学习班380个,其中扫盲班67个,计 615人;初等文化班54个,计1 424人。但
由于部分农民忙于责任田,没能正规学习,因此有时上课也是流于形式。1985年村办学面达94%,
这一年又举办初等文化学习班398个,参加学习的人数为3 357人;扫盲班 850个,参加学习的
人数为8 700人;技术班238个,参加学习的人数为20 65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