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学质量与人才输送
第四节 教学质量与人才输送
兰西县自兴办学校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特别是建国后的30多年中,教学
质量逐年上升。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兰西境内有私塾39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对塾师的要求十分严
格。录用塾师时,首先取文理通顺者入师范讲习所,然后根据成绩列出优、中、劣等,最后经
考核择优录取为塾师。
伪康德 2年(1935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大肆推行奴化教育。束缚了教师教学和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这一年全县儿童入学率为20%,及格率为50%。
建国后,废除了封建奴化教育制度,实行了“教育向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新型正规
化教育,使全县的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
1958年对教师的思想改造采取了“批权威、拔白旗”等错误作法,严重地挫伤了教师的积
极性,因此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又走了下坡路。
1962年根据国家办学、公社办学和企事业办学并举及“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
方针。适当调整了学校网点,整顿了中、小学教师队伍,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65年
全县小学升学率为80%,中学升学率为20%,高中升学率(大学)为14%,小学生及格率为90%,中
学生及格率为80%。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打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搞“开
门办学”,批“师道尊严”,使教育成了“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致使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作出了撤销“文化大革命”中中央作出的《全国教育
工作会议纪要》的决定,批判了否定教育战线17年(1949—1966年)的伟大成绩的“两个估计”,
解除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强加在广大教育工作者身上的精神枷锁,使全县的教育事业出现了
生机。1978年前,小学五年级的毕业率一直徘徊在75%—80%之间,1978年上升到85.4%,到1985
年上升到89%。1977—1985年,初中升高中的人数每年都稳定在 1 200—1 500人之间,平均升
学率为23%;同时还为上级学校输送中专生(含中师)1 319名,每年平均输送 147人。自恢复高
考制度以来。兰西县共为上级学校输送本科大学生和专科大学生 784人,平均每年80多人,年
平均升学率为22.2%。1985年比1977年提高了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