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设施 一、校舍
解放前,兰西县镇内有4所小学、1所国民高等学校。唯有崇德小学(现在的第一小学)是砖
瓦结构的校舍,其余的 4所校舍及农村校舍均为土房。这些校舍大都十分简陋,基本属于危房。
解放后,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小学布点规划,在办学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分期分批地改造
原有危房,有重点地新建和扩建校舍。1956—1966年全县新建教室728个,可容学生 57 824人,
基本保证了全县中、小学的正常教学。但仍无力完全改变“土房多、旧房多、小房多、漏房多、
危房多”的局面。尤其是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各校教室、门窗、桌椅损失严重,使原来
就很破旧的校舍越发破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在抓教育质量的同时,重点抓了校舍建设,提出
了多建砖瓦房,少建简易房,有条件的农村自建、改建砖瓦房的要求。为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
采取了国家拨点,乡镇与企业筹点,学校自己挣点的集资办法。县财政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
下,年年为教育拨发修建校舍专款。修建了兰西县第一中学、第三中学教学楼。截至1985年,
全县城乡砖瓦化校舍占校舍总面积的 90%以上,基本上达到了中央提出的“校校无危房,班班
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的要求。
二、设备
解放前,全县中、小学教学设备十分简陋,基本没有教学仪器,不少农村小学要靠学生自
带课桌凳。
解放后,教学设备逐年更新。公办中学和公社中心小学的实验仪器、直观教具、体育、卫
生用具和图书资料等逐步得到充实。“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教学设备损坏严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兰西县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本着国家拨款、
勤工俭学、自己制作相结合的精神,几经整理、修复、充实、更新,已日趋完善。1982年开始
建设了电化教育馆,在中、小学开展以幻灯为主的电化教育。1985年,全县各级各类中学都有
理化实验室、仪器、药物储藏室,必备的仪器、药品较齐,基本保证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
进行。据同年统计,全县城乡共有实验室32个,面积2 560平方米;仪器室96个,面积3 100平
方米,储存仪器价值达35万元。全县中、小学配有一部分电化教学仪器,如电影放映机 2台,
收录机30台,扩音设备47套,幻灯机5台,复印机2台。
附:一、1985年末全县小学校舍建筑面积情况表
二、1985年末全县普通中学校舍建筑面积情况表
三、1985年末全县农、职业中学校舍建筑面积情况表
1985年末全县小学校建筑面积情况表
附表16—13 单位:平方米、个
1985年末全县普通中学校舍建筑面积情况表
附表16—14 单位:平方米、个
1985年末全县农、职业中学校舍建筑面积情况表
附表16—15 单位:平方米、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