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电影放映

第四节 电影放映



  

  一、电影发行

  兰西县电影放映工作始于1952年,是年黑龙江省电影队派电影小分队来兰西培训电影放映
员。 1953年兰西只有16毫米电影放映机1台,在全县巡回放映160场, 观众1 200 人次,收入
8 000余元。1954年正式成立兰西电影队, 1956年,先后在省电影公司培训10名放映员,并增
加电影放映机3台,共放映电影796场。1958年增加到5 100场。1959年又增加电影放映机1台,
同年又成立4个放映小队,深入农村各公社巡回放映,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1962年成立兰西县电影管理站,负责农村的电影放映工作。1965年在太阳升、东升、东风、
燎原、红光5个公社成立电影队,共有职工27人,隶属县文化科。到 1974年,除城郊、红卫公
社外,其余各公社都有电影放映队。1980年电影管理站改为电影发行公司。下设宣传、发行、
影片管理、计财、修理 5个组。1981年,电影发行公司建成一幢二层办公楼,位于南大街兰西
旅社右侧,占地 250平方米,人员16各。任务是对农村公社电影放映队的管理、指导及影片发
行工作。到1985年末,公司有职工27人,下设办公室、电影组、修理组。

  二、影剧院

  兰西电影院兰西县自1953年以来,电影事业发展较快。1959年建成了兰西电影院 (人民俱
乐部),位于南大街路西,占地1 570平方米,有座席1 120个,配有松花江35mm座机1套,管理
人员16名。1980年因楼房破旧不能再用,临时搬迁到粮食俱乐部。

  兰西影剧院 1981年兰西影剧院落成于十字街东路北,建筑面积1 900平方米,有座席1 206
个,影剧院经济单独核算,自负盈亏。1985年实行经理负责制。但由于电视、录像不断增多,
看电影的人数减少,年收入较差。

  职工俱乐部 1962年县职工俱乐部落成,位于十字街东路南侧,占地 970平方米,归县总
工会所属。有座席703个,内设游艺室、图书室各 1处。1964年购置松花江35mm座机1套。1985
年又增设录像等服务项目。

  三、电影放映队

  1962年农村电影放映队发展到 5个,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 正常的电影放映活动被打乱,在此期间,只上演一些 “样板戏”和新闻简报。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被禁演的一些好片子才重新和广大观众见面,在城乡掀起了电影热。
一些“文化大革命”前的优秀影片,如《屈原》、《林则徐》、《洪湖赤卫队》等重新上演,
使上座率达到70%左右。1980年全县有11个公社成立了电影站。电影放映队增加到104个,有电
影放映员 300名,同年榆林镇修建了电影院。1985年,经过加强管理。严格整顿后,全县有电
影放映队95个,各乡及 53%的村有了放映队。这些放映队实行按场承包,自负盈亏。县电影公
司为它们提供影片及技术指导。

  附:电影事业发展与放映情况表

   电影事业发展与放映情况表

  附表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