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群众文艺
第二节 群众文艺
兰西建县初期,群众文艺活动非常少,主要是以唱二人转为主,偶尔有说评书、大鼓、唱
莲花落的江湖艺人来兰西,在城镇和乡村流动演出。到东北沦陷时,全县有艺人48名,仍是四
处流浪,朝不保夕。二人转多数是唱一些粗俗不堪的段子,评书则是些“侠客”、“剑客”等
惊险离奇的故事。但此时的民间艺术有了一些发展,如重大节日有由城镇商民和各乡农民自愿
组成的大秧歌、 踩高跷、踩寸子、摆旱船等活动,还有一些为资本家、 商号和旧官吏们庆祝
“开业大吉”或办“庙会”、遇旱求雨等而举办的一些“野台子戏”等。
兰西解放后,群众文艺活动十分活跃,为庆祝翻身解放和歌颂当时形势。政府组织成立了
群众性业余剧团,演出了《兄妹开荒》等许多好剧目。1946年,兰西中学成立了有40人组成的
业余剧团,演出了歌剧《白毛女》、话剧《水落石出》等。因当时解放不久,正值土地改革,
群众观看后,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1948年,县供销联合社、商业、工业、粮食等系统都组
织了大型业余剧团,演出了话剧、歌舞、评剧、二人转等文艺节目,各单位之间互相竞赛演出,
推动了群众文艺的开展。同年,镇内完全小学校也办起了业余剧团,排演出歌剧《于天放》、
《死灰复燃》等。1951年,县文化馆组建业余剧团,自编自演了评剧《痕迹箱》、《张羽煮海》
和一些小型歌舞, 并时常到农村进行义务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1945—1956年,县乡
(区)两级共成立业余剧团10个。
1960年省民间歌舞汇演,兰西演出的《农业八字宪法》获表演一等奖,并被省文化厅录制
成资料片。此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每年春节前后,新式秧歌、踩寸子、踩
高跷、耍龙灯、摆旱船、拉场戏等极为盛行。很多歌颂党的革命歌曲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义勇军进行曲》等广为流行。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被单纯的语录歌、忠字舞、样板戏所代替。
业余剧团的服装、乐器、道具被毁掉。有的演员受批斗,群众业余文艺活动遭到了严重摧残。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群众文艺活动又获得了新生,一些以前被迫离队的文艺工作
者和民间艺人重返文艺队伍。一些被禁演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节目又和广大观众见面了。
为了推动群众性文艺工作的开展,县主管部门除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外,还时常举行不同类
型的文艺汇演、调演和观摩演出。1977年省举办曲艺汇演。兰西演出了二人转《翠云山下》。
演员高航、王英民获表演奖。1982年重新举办每年一次的灯展。1984年,举办首届“兰西之夏”
音乐会,以后每年一次。同年,又陆续成立了书法协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学工作者协会、
美术工作者协会、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摄影工作者协会。1985年,省
举办二人转汇演,兰西演出的《百鸟朝风》、《双喜临门》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所有这
些,都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群众文艺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