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美术书法摄影

第三节 美术书法摄影



  

  一、美术

  解放初期,兰西尚无美术组织,美术作品较少。建国后。从事美术工作的人逐渐增多,陆
续有一些作者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1953年,兰西一中成立了课外美术活动小组,重点在中
学生中培养美术人才。每年搞一次美术作品展览,每次展出的作品都在40件左右,这项活动一
直坚持到1963年,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其中:有的同学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有的考
入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附中; 而绝大部分人才后来成为本县美术方面的中坚力量。 他们经常在
《黑龙江日报》、《黑龙江艺术》等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主要以剪纸艺术作品居多,共有60
余幅。

  1954年,颜宪武同志创作的一幅山水画参加了世界联欢节在我国北京举办的青年美术作品
展览。同年,由本县美术工作者创作的剪纸,参加了黑龙江省美术展览。1958年,颜宪武同志
的一幅国画参加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65年,孙福生搜集整理的《报头图案集》由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出版。同年10月,县成立了中心业余创作组,内设美术创作组,由孙福生、齐欣铭担
任组长,参加创作组的美术工作者达30人,形成了一支美术队伍。他们创作的国画、漫画、剪
纸和宣传画等分别参加了省、县联展或被省级报刊和省举办的商业橱窗设计展览会选用。“文
化大革命”中美术创作活动停止。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县的美术创作出现了新局面。
1976—1985年,县内作者先后创作出版美术作品1 744件,其中:参加全国性美展的作品1件,
选入黑龙江省美术展览的作品44件,在国家及省级报刊上发表的作品 100件。1980—1985年共
举办中、小学美术培训班 7次,每次30人。为此,省政府授予兰西县为少年儿童社会教育先进
单位,并颁发了奖状。1985 年末,全县有业余创作骨干40人,其中黑龙江省美协会员1人。

  二、书法篆刻

  解放后到60年代初,县内书法、篆刻艺术虽有所继承。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自生自长、
徘徊不前的境地,当时较有名气的有颜宪武、吴振声、王哲民、刘南、孙英林等。“文化大革
命”期间,书法、篆刻艺术被诬为“封建糟粕”,发展受到了阻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后。书法篆刻艺术才获得了新生。1984年9月成立了兰西县书法协会,当时有会员70多人。理事
10人。颜宪武、翟文林、石海波、张洪彬、王明志、孙英林、商殿义、王项林、孙友华、刘香
礼、许华、刘江、郝志学等20多人的作品参加了地区以上书展并受到好评。

  1985年,全县书法活动十分活跃。这一年举办了兰西、明水书法对展。兰西参展作品50幅;
黑龙江省举办老干部书法展览。兰西县有 6幅作品参展;绥化、嫩江地区书法对展,兰西参展
作品13幅。同年,还举办了兰西首届书法作品专题展览。展出作品70余幅,参加展览的作品有
真、行、篆、隶、草、甲骨等多种书体,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另外,还举办了中、小学
硬笔书法作品大赛展览,农村乡镇各选10人参赛,城镇学校各选12人参加,共有29个单位、500
余人,录取作品50件。评选出先进单位3个。

  随着书法、篆刻艺术活动的不断开展,书法、篆刻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普遍地受到了
重视,引起了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兴趣,很快地在全县形成了“书法热”。许多干部、工人、
农民、教师、学生自发地学习书法,钻研书法。有的还自费报考书法函授学校。据不完全统计,
到1985年末。全县参加书法学习的约有500多人。在县书法协会会员中,有7人被绥化地区书法
协会吸收为会员。其中有1人被选为理事。还有1人被省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三、摄影

  建国后,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参加摄影活动的人逐渐增多。50—60年代。兰西县的刘恩、
孙振东、吴云令等人就较有名气,他们的摄影作品随着美术作品一起展出。到1984年成立摄影
工作者协会时,兰西县的摄影队伍已发展到50多人,其中有25人参加了摄影协会。理事12人,
李云启等人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约35幅。1985年末,在县内较有名气的还有刘子彦、庞士杰、
张丰、王景旺、杨雨等。他们的作品曾在《黑龙江农村报》、《黑龙江画报》等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