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

  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地甲病、粗脖根。中医称瘿病。此病是由于地方的土壤、水、食物
中的碘含量不足,满足不了人体的需要所致。

  人患此病后,初期无自觉病状,随着甲状腺逐渐增大,病人可觉呼吸、吞咽困难,浮肿头
晕等。夫妻双方均患有地甲病者,其后代一般患地方性克汀病。1979年全县有地甲病患者17 114
人。1980年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购进25 000人份含碘糖片,对 2 478名患者进行治疗,加之全
县食盐普遍加碘,在治疗和预防地甲病上取得了显著疗效。是年,县卫生防疫站在榆林镇林荣
村(原太阳升公社林荣大队)用消瘿注射液治疗地甲病,对47 名病人的疗效观察,治愈率为49%,
好转率为43%。1984年对临江、兰河、红光等7个乡镇中、小学 3 733名学生进行定期地甲病监
测。从1979—1985年共治愈地甲病患者15 955人,治愈率为93.23%,中、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
由1983年的12.9%下降到10.06%。为了预防克汀病,对育龄妇女和孕妇进行了 18 000人份的碘
油注射和投服碘油胶襄,使此病得到了控制。

  二、地方性氟中毒防治

  地方性氟中毒,是长期饮用含氟量较高的水引起的一种慢性地方性疾病。此病严重侵害人
骨骼,轻者为牙齿变黄缺损,重者则骨骼变形,乃至瘫痪。群众中流传的“三肇兰西(西部)和
安达,一口大黄牙”。就是此病的真实写照。县内西部地区土地是碱性土壤,含氟量高。1979
年全县普查发现,氟中毒人口分布在11个公社,130个大队,505个生产队,病区总人口为260 530
人,患病人数为93 057人,其中氟班牙为91 745人,氟骨症为 1 312人。属于高氟区的有幸福、
远大、燎原、胜利、奋斗、红星、太阳升 7个公社。1980年,为进一步查清病区水质含氟量和
群众发病情况,对幸福等13个公社、109 个大队、458个生产队的1 143件水样进行监测,查出
每升水含3.1克的重氟区164处,每升水含3克以下的中氟区780处,并对幸福等 8个公社、65个
大队、263个生产队的131 076名群众进行了普查。查出氟中毒病人52 253人。患病率为39.86%,
其中氟班牙51 651人,氟骨症602人。分别占患病总数的98.85%和1.15%。

  三、克山病防治

  伪康德 3年(1936年)伪政府派专家调查研究,确定滨江省克山病主要分布在安达、青冈、
兰西、绥棱等县。由此可见,克山病早在解放前县境内即有发生。急性克山病发病急骤,主要
表现心脏中度显著扩大,典型症状为心难受,上腹部堵塞感,心前区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
畏寒、抽搐、发茶、四肢厥冷等症状。

  1953年,县成立防治克山病指挥部。由县卫生科组织防治克山病医疗队,深入六区四马架
村(现为移新乡双太村),抢救急性克山病人和宣传防病知识,开展了“三专” (专人、专马、
专爬犁)、“四固定”(固定专人、专马、专车、专责)、“五防”(防鼠、防煤介感染、防食物
中毒、防缺乏营养、污染水源和防一氧化碳中毒)、“四控”(控制寒冷刺激、控制暴饮暴食、
控制精神刺激和控制过度疲劳)、“三早”(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把好“三关”(头场雪、
“三九”天、过小年) 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克山病的发生。1956—1985年没有新
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