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婚嫁

第二节 婚嫁




  旧社会的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选择条件需是门当户对。有的还要请算命
先生按男女生辰八字去合婚。订婚时须给女方彩礼,有许多因男方给不起彩礼而被拆散。

  婚礼,一般是相亲、过礼、迎娶三个环节。“相亲”,即男女双方家长互相到对方家认认
亲家门和相看男女双方,互相设宴款待。“过礼”,又分过小礼和过大礼。过小礼即把女方要
的金钱、衣物送去一半,过大礼时,把所剩的这部分彩礼送给女方,并通知结婚日期。有的人
家为了方便,把过小礼与相亲一并进行。

  旧式“迎娶”,有钱人家分“响棚”、“走轿”、“正日子”三天。响棚这天把落忙的请
来,杀猪、备酒、扎花轿、搭喇叭棚,吹鼓手一到就吹奏起来,这就是“响棚”。“走轿”这
天,新郎披红戴花,吹鼓手吹着喇叭随后,在对子马的陪同下,去拜祖坟和本家至亲。这天,
女方把衣物送至婆家,叫送嫁妆。“正日子”这天清晨,新郎骑着马带着轿去女方家,迎娶新
娘,新娘吃罢离娘饭。蒙上蒙头红,由哥哥抱上轿即动身走了。到了男方家,鞭炮齐鸣,锣鼓
喧天,新娘下轿,在天地桌前男女双方双双拜天地,之后新郎、新娘踏铺地红毡走向新房。入
洞房后,还有揭蒙头红、坐福、开脸、梳头、上拜、夫妻同吃“子孙饺子”、“长寿面”等习
俗。婚后三天,新婚夫妇同回女方娘家欢度一日,叫做“回门”。

  东北沦陷时,提倡“文明结婚”,只操办一天,婚礼程序比较简单:新郎、新娘穿上礼服
(租赁的)、 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行鞠躬礼。 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新郎新娘交换饰物
(金戒指、手表之类);男女主婚人、介绍人讲话,来宾致祝词,新郎、新娘致答词等。礼成以
后,以酒席款待。

  建国后。党和政府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宣传男女自由恋爱结婚。婚礼新颖而简便,多在星
期日进行,以烟、糖、茶招待宾客。50—70年代,结婚男女向毛主席像行三鞠躬礼,有关领导
宣读结婚证书并讲话,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最后向全体来宾以礼答谢。整个过程只十几分
钟或几十分钟。70年代始,有的实行了旅行结婚。近十余年举行集体婚礼者较多,婚礼统一举
行,多由单位领导或妇联、工会、共青团主持,形式更加简便而新颖。

  但是,结婚要彩礼、高档商品的、大操大办者日趋增多。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
新的道德风尚必将逐渐取代那些旧习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