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济困扶贫
第四节 济困扶贫
时值春耕,移新乡胜利村一队社员吕文武家的大青骒马得急病死了。吕文武无畜力,没种
地。社员吴兴举知道了这件事,心里非常焦急,就用自己家里小四轮拖拉机及时帮他种上了小
麦,耲上了谷子。为了抗春旱、夺全苗,玉米全是坐水种,还趟上了园田,栽上了土豆,各种
作物都种在“腰窝”上。吕家两口子打心眼里高兴,逢人便说:“吴兴举帮了俺们的大忙”。
在胜利乡爱国村,人们一提起老党员赵洪山帮助困难户陈更新的事,没有不佩服的。这个
村的陈更新一家 6口人,只他一个劳动力,是有名的困难户。土地承包后,他家分了15亩地。
春种时,一没马,二没生产工具,三没种子,四缺钱。老党员赵洪山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
从自己的家拿出48元钱为陈更新买了 160斤麦种,送到陈家。大田播种时赵洪山又放下自己的
田,用自己的车马、工具先给陈家种上了地,村里人都竖起大拇指,夸赵洪山是好党员。
在胜利乡,一提起永丰村的支部书记杜永翠,群众都夸她心眼好,心里装着全村人。这个
村,自从落实了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大部分农民都富裕起来了。但是,仍有少数农户很困
难。春天,有5户没畜力的农户,一时种不上地,杜永翠就开着自家的四轮拖拉机,帮助这5户
把地种上。有几家没钱买化肥,他又主动跑到银行给贷了款。二队的五保户张永丰老两口子,
常年多病,他经常去看望。有时还亲自去卫生院给买药,感动得老两口子紧紧拉住她的手说:
“你真是我们的好支书啊”!
临江镇兴河村青年农民马士芳从1977年开始种植烤烟,他认真学科学、用科学,在实践中
摸索,掌握了烤烟生产技术。1984年,他种植的18亩烤烟,总产值达7 500元,优质烟占95%以
上,每斤烟价平均达1.26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烤烟状元户。1985年开始烤烟时,他了解到某些
种烟户烤烟质量上不去,就主动到绥化市红旗乡红旗村和本镇的金河村、伟河村以及本村的一
些烤烟房蹲点指导,义务传授高温变黄,低温定色的新技术,使杜景权、赵成、邹本孝、李润
华等12户烟农的优质烟由原来50%猛增到90%以上。
长江乡双红村的耕地靠近泥河,盐碱低洼,排涝不畅,农业生产连年受灾,群众生活困难。
1985年呼兰河的特大洪水,给该村农民造成了更大的洪涝灾害,农田大面积绝产。在党和政府
号召下,全县机关干部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支援灾区抗灾自救,县工业系统的职工共捐献皮、
棉、羽绒衣、裤304件,单衣、裤1 845件,皮、布鞋 758双,夹、棉帽269顶,秋衣、毛衣170
件,现金1万元,支援这个村渡过了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