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略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刘凤池
刘凤池字微伯,男,汉族,188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兰西县姚启屯(现红光乡)。
少年时,刘凤池随父母迁住杜家窝堡, 9岁时开始读私塾。青年时,考进了河北保定武备
学堂。由于肯于习武,曾参加过全国在南京武术馆举行的拳术比赛,并夺得第一名。
刘凤池毕业后,回到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现在齐齐哈尔市)执教。他不但课讲得精明透彻,
而且还有很强的民族正义感。他发现所在学校校长营私舞弊,不抓教学,就直言当众抨击,很
快赢得了众多师生的赞誉和支持,并推举他为校长。一上任。他就一面致力于发展文化教育,
兴办实业;一面用笔墨鞭挞邪恶。一次,当时的黑龙江省第一师师长兼军务帮办许兰洲邀请刘
凤池给他的部下 1 000多士兵发表演讲,刘凤池从中华文明古国讲到大清腐败而招致外国入侵;
从辛亥革命,护国战争讲到内战不休,兵丁伤亡,黎民百姓饥寒遍野,讲得士兵声泪俱下。从
此刘凤池的“铁嘴子、刀笔邪绅”的绰号便不胫而走,传遍东北。
1921年 3月,刘凤池被选为黑龙江省第三届议会议员。1924年又被选为第四届议员,并被
选举为副议长。
1926年,身为议会副议长又精通诉讼的刘凤池,因告省督军兼省长职务的吴俊升 (外号吴
大舌头) 借给亲属办婚事之机大飞喜帖、广收厚礼一事,招来了横祸。10月,刘凤池被迫退出
政界,去了天津租界的张园。
1929年初,刘凤池回兰西老家为母送葬。这年夏天,因发生中东路事件,梁中甲、韩光弟
两个旅覆灭。全省百姓哗然,无不愤慨。1929年末,刘凤池被全省各界群众团体推举为代表去
奉天(今沈阳)请愿。行前曾报告了接替吴俊升为督军的万福麟。万当时未加阻止。刘凤池在向
张学良请愿时说:“要想固边就得征兵,东北军不能遣散,否则,要是日报本再打进来就不好
收拾了……”张学良觉得在理,当即答应刘凤池回去可拉起30万人队伍。
刘凤池怀着救国救民的火热之心,赶回省城并告万福麟。谁知,这一报国夙愿竞成了刘凤
池走向生命极限的导火索。那天晚上,刘凤池从万福麟那里退出刚刚来到齐齐哈尔南郊“北京
饭店”就餐,便被早有预谋的万福麟所派的十余名警察逮捕,送到警务处关押起来。20余天后,
未经审讯.亦无判决书,即执行枪决,卒年43岁。
王彦龄
王彦龄 男,汉族,民国初年生于黑龙江省兰西县田井化屯。少年时随父母迁往附近的祝
家屯居住(现奋斗乡境内)。
1940年夏历三月二十三日,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十二支队一部路经兰西祝家屯去三肇
(肇东、肇州、肇源)执行任务。当时,兰西境内日伪势力十分猖獗。“自卫团”、“棒子队”、
“讨伐队”到处堵截抗联战士,队伍每前进一步,都有被敌人发现的可能。为了使队伍摆脱敌
人,减少损失,王彦龄决定去给带路当向导。他知道,如果鬼子、汉奸知道自己为抗联带路,
就有被杀头的危险。然而,王彦龄怀着对敌人的仇恨和对抗联的热爱,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他
带领队伍千方百计绕过敌人集结的地方。沿着蜿蜒小路,一直把队伍送到肇东长山屯附近才回
来。
果然,日伪特务很快就得到了王彦龄为抗联带路的消息,他一到家就落入了敌人的魔爪。
敌人以“反满抗日”、“私通抗日游击队”的罪名,将他关押到哈尔滨监狱。在毒刑拷打之下,
王彦龄不久就牺牲了。
乔树藩
乔树藩原名乔德本, 曾化名乔英华、王才,男,汉族, 1912年出生于兰西县乔家烧锅屯
(今康荣乡境内)。1918年开始读私塾,1928年考入哈尔滨市特别区第一中学高中预科。
乔树藩在求学期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事端侵略我东北之际,亲眼目睹祖国的大好河
山任人宰割,骨肉同胞任人欺凌。激起了他的民族义愤之情。当他四处寻求解救民族危亡之路
时,学校的共产党组织给他指明了方向,使他逐步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民族团
结才能挽救中国的命运。从那时起,乔树藩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跟着共产党走,立誓报国。
在学校里,乔树藩积极参加学校中的进步活动,勇于宣传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很快,
他便成了学生中很有影响的人物,并被推举为学生会主席。
1930年初,乔树藩转入哈尔滨市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但他从事革命的活动并没有停止。这
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根据党组织的需要,被派往苏联学习。
1931年8月,乔树藩学成回国后,继续在哈尔滨市工业大学从事革命活动。“九·一八”
事变后,他以组织者身份率领学校师生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反满抗日活动,引起了日伪当局的注
意。在这危险的时刻,党组织秘密地将乔树藩派到了抗日斗争的第一线——穆棱游击区工作。
1933年 8月,乔树藩来到穆棱县下城子,以教员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积极
组织当地人民与日军斗争。 9月,乔树藩任中共穆棱中心县委书记。10月,乔树藩奉命到苏联
执行特殊任务。
1934年3月,乔树藩从苏联返回穆棱。4月,中共吉东局遭到敌人严重破坏,在这白色恐怖
笼罩之下,他接受满洲省委的指示,与赵志刚、钟子云组成了中共吉东局临时委员会,乔树藩
任组织部长。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他们在穆棱九站铁道西侧路边摆了一处菜摊子,以卖菜为掩
护开展党的工作。 6月,由于警察支部中一名共青团员的叛变,中共吉东局负责人赵志刚和吉
东局小金等同志被捕。迫使当时任吉东局委员的乔树藩不得不离开穆棱,回到了兰西县城西的
乔家屯隐蔽。不久,日特傅占一、战东瀛告密,7月30 日,警察特务将他家包围,乔树藩及其
父乔玉琪不幸被捕,被押送到哈尔滨特别警备大队监狱。乔树藩同志的妹妹乔树英去哈尔滨探
监时,他对妹妹说:“你要照顾好妈妈,我的生命不会太久了,你要相信革命最终一定会胜利,
日本鬼子终将会被打垮的。牺牲我一个不要紧,你要向那正大光明路走,继续战斗”。
1941年10月,乔树藩被押送到哈尔滨宪兵队总监狱。在敌人的监狱里和法庭上,任凭敌人
百般威胁利诱,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慨。
1941年11月24日,乔树藩被敌人押赴刑场,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等口号而英勇就义,时年29岁。
冯广有
冯广有字万一,外号“冯大脚丫子”,清光绪年间,出生于兰西县东三棵树屯的一个恶霸
地主家庭(今兰河乡青山村)。
冯广有生来好吃懒做,性格暴烈。15岁时便出入赌场。民国初期,20余岁的冯广有便参加
了地主组织的武装大排兵,后又参加了地方武装。曾先后任过保长、统带、营长、团长、旅长、
军剿匪总司令等职,并被汪精卫晋升为中将。
冯广有在任大排兵保长期间,积极为地主效力,在他组织指挥下,几年光景,数百条人命
就葬送在他的枪口和屠刀下,由此,冯广有改名为冯万一,以示万人之中他属第一。
冯万一在任游击马巡队统带时,更是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当地群众流传着:“不怕天旱
水涝,就怕游击马巡来到”;“打粳米,骂白面,不打不骂小米饭,打老太婆吃鸡蛋”。真司
谓冯万一的人性泯灭,坏事做绝。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贯坚持反动立场的冯万一又当起了汉奸。为了效忠日寇,
他四处纠集匪徒,招兵买马,拉起队伍,当上了伪第四军管区的团长。不久因屠杀中国抗日人
民“有功”,被提升为旅长,并晋级少将军衔。
东北沦陷时期,冯万一因与其顶头上司的亲信赌博,发生口角,便被顶头上司中将李××
打了几个耳光。冯万一一气之下闯进关内,投靠了大汉奸汪精卫。穷途末路的汪精卫拾土如金,
当即给冯万一晋级中将,并委任为军剿匪总司令,驻防天津市。从此不顾民族大义的冯万一,
更是变本加厉,血腥屠杀我抗日军民。
血债要用血来还。1942年,恶霸、汉奸冯万一,终于被我抗日特工人员刺死于天津。
谢春廷
谢春廷外号“谢大虎”, 男,汉族,清光绪年间,出生于兰西县谢家岗屯的大地主家庭
(今红光乡红光村)。
民国初期,谢春廷便参加了当地的游击马巡队,曾先后任过游击马巡队连长、统带、保长、
警察大队长、警察署长、保安大队长。
谢春廷在任职期间,嗜杀成性,血债累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兰西后,他
为了效忠日寇,积极卖力,激起了当地自发组成的红枪会和大刀会的民族义愤。此时任保长的
谢春廷为虎作伥。竞带领大排兵 300余人于一个冬季的清晨,偷袭群众称之为“刀枪不入”的
红枪会和大刀会驻营地,当场打死、打伤“两会”会员50余人,谢大虎从此而得名。
当时伪政权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竟怂恿谢大虎杀人可以不走“文书”。从此,谢大虎更
加肆虐,杀人如杀鸡。一次,两个伪国兵从呼兰逃出兵营,路经兰西想回老家青冈县。为了避
开谢大虎的魔爪,便在长岗地带(今长岗乡所辖地)脱下国兵服装与当地群众换旧服。此举很快
传到了谢大虎的耳朵。谢当即派人骑马将两个国兵追回亲手击毙。还有一次,大德泉屯 (今红
光乡所辖地) 有个叫边玉的,此人好交好为,被当地人称为“活人”。别有用心者告密给谢大
虎说:“边玉私官两厢都交,有通匪嫌疑”。于是谢大虎便对边玉动了杀机,亲自带人去边玉
家试问。边玉拒理力争,杀人眼红的谢大虎哪能容忍这般抵抗,当即令手下人将边玉五花大绑,
嗑上“嚼子”,拉到院里,就地枪决。民国 20年(1931年),绥化苏士祥率领1 000多人的抗日
队伍,准备过呼兰河去三肇地区抗日。
不幸渡河未遂被大汉奸谢大虎的部队打散。更令人发指的是,在伪大同年间,三千六百垧
屯(现胜利乡所辖地)有一姓王的地主家被数十名“胡子”强占后,消息传到了几十里以外的谢
大虎那儿却走了样,说王某养“胡子”。残忍成性的谢大虎很快带兵包围了王家大院,一面高
喊“你能养,我就能打”,一面令其手下开枪。其中有一个不满15岁的男孩跪地向他求饶,他
边说我不毙你,边举枪向小男孩头部开枪。霎那之间。11条人命倒在了谢大虎等一伙人的枪口
下。这还不算,他们还割掉人头,装进大箩筐里,用七台大马车拉回兰西县城。车行前,谢大
虎派人回县城向商务会报捷。商务会为了庆祝谢大虎的“胜利”,组织数百名会员从四门迎接。
谢大虎从北门进城后,旨意手下将11个人头分挂在四个城门门柱上,他便与伪政府和商务会人
员大赴宴会。
仅谢大虎任保长的10年间,就亲手打死近百余人,他手下打死的无辜更是不计其数。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人民自治军接管兰西时,任保安大队长的谢春廷
仍然坚持顽固立场,继续与人民为敌,在11月7—9日的枪战中,保安队被自治军打得丢盔卸甲,
狼狈逃窜。谢大虎在逃到绥化永安后,见穷途末路,才缴械投降。
1946年减租减息开始后,谢春廷风闻土改就要开始,灾难即将降临,便携小妾逃到了哈尔
滨江沿张家小白楼隐匿,改名赵春廷。
血债累累,罪恶难逃。1947年初,兰西县公安局将其捕获,押回兰西后。于 3月间将其处
死。
徐景祥
徐景祥外号“徐大麻子”,清光绪年间,出生于兰西县大房身屯(现榆林镇林森村)。是本
县有名的大地主、大恶霸、大官僚。东北沦陷时期,曾任过二区区长。
民国初期,靠剥削起家的徐景祥,其父丧生,从那时起,徐景祥便成了徐家的当家人。
徐景祥家大业大,有一套四合大院。房屋几十间,有地1 050垧,分布11个屯,有马车8台,
马数十匹。专门给徐家扛活的就有50多人。为了震慑百姓,他家还专门养了40余条狼狗。
徐景祥继承父业后,其剥削压迫人民的手段更加险恶。他靠钱多、势大收买上层,被伪政
府提升为二区区长。
徐景祥一上任,便凭借手中权力,大耍官僚,坑害百姓。他在亲手给百姓放布、豆油和火
柴等所谓“配给品”过程中,大肆克扣,当地群众苦不堪言,无处申辩。其家族徐景茂对徐景
祥这一卑劣做法十分不满。这下子可激怒了六亲不认的徐景祥,他一面策划指使为其看青的狗
腿子高云青割掉青苗。栽赃陷害徐景茂;一面事先派联络员徐景森到榆林警察署去送礼、奏本。
徐景茂遭到诬陷后,上诉警察署,但早被金钱所收买的伪警察非但不予公断,反而对徐景茂张
口即骂,举手就打。徐景茂在精神和肉体受到严重摧残后,被遣送到鹤岗煤矿当劳工。徐景祥
觉得还不够劲,就继续制造谎言,施展他那杀人不见血的手段,他在给徐景茂的信中说:“你
家失了天火,你母亲、老婆、孩子急火死去……”徐景茂信以为真,精神失常后死在了煤矿。
他又在给徐景茂妻子的口信中说:
“徐景茂早已死了!”思念成病的妻子哪能受得了这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没过几天也急
火死去。
凭欺压做威,靠剥削做福的徐景祥欺骗农民说:“谁若是给我家扛活,可不摊劳工”。但
扛活的干不满一年,不但白干,而且还要扣工。在这种强权下,他对扛活的加大劳动强度,农
忙时每天至少要干16小时的活。由于徐景祥视劳苦大众不如牛马,逼得一些农民只好虎口逃生,
离家出走。
1947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徐景祥仍继续与人民为敌,于 1946年初逃往长春,企
图长期隐匿,俟机东山再起。1951年被我公安机关抓获,于1952年春,被兰西县人民政府处决。
杨辅震
杨辅震 字旭东,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其父是老中医,善治妇、
儿疾病。他受父母影响,爱上了中医这一行。从民国14年(1925年)开始,他白天帮助父亲抓药、
制药,晚间便刻苦背读古典医书。25岁时开始看病处方,常替父亲往诊。民国20年(1931年),
杨辅震从望奎迁来兰西县开设了“同源长”诊所(现皮革厂对过)。伪康德 2年(1935年)他与同
行合资开办了“融和春”药店,并坐堂行医。由于他医道比较高明,伪康德11年(1944年)被选
为伪滨江省汉医会兰西医学研究会会长,同时,被伪滨江省《汉医月刊》聘请为特约员。
建国后,杨辅震出任兰西县城内中西医联合诊所中医医生。1954年,全县联合诊所合并成
立中医院,杨辅震继续当医生。
杨辅震从医40余载,对祖国医学有较好继承。对《医宗金鉴》中的理法方药运用灵活,并
熟读《内经》、《伤寒》,尤对《濒湖脉学》有较深造诣,临床中凭脉辨证,处方用药比较准
确,深受医界同道赞赏。他曾于1945年在伪滨江省《汉医月刊》上发表过《使用古方、不拘泥
古方》哲理性很强的论文。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给他颁发了行医证。1953年。国家卫生部也向
他颁发了中医师证书。
杨辅震在从医工作中,对发展兰西县的中医事业起了重要作用。他曾积极组织老中医带徒
弟,培养了一批中医后备力量,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黄国昌就是他亲手带出的高徒。
杨辅震比较善治湿温病(指肠伤寒)。临床中,他方剂加减变通灵活,疗效甚佳,救活了不
少生命垂危的患者,深受群众信赖,就连肇东、青冈等一些市县的患者也慕名前来就医。
杨辅震待病人如亲人,患者远道而来无处留宿,即在自家开设家庭病房;患者无钱买药。
他就自己掏钱买药,这种高尚的医德、医风至今还在群众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968年,杨辅震因患支气管哮喘病而病逝,终年65岁。
于 斌
于斌字野声,190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兰西县。
于斌少时随父母迁居海伦县海北镇,10岁入小学,13岁在本镇天主堂领洗信天主教;后由
教会资助上学,于1916年在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18年入吉林省天主教小修道院任
助教,兼习拉丁文。他曾积极参与“五四”运动。为全省学生代表。1921年于上海复旦大学法
科毕业,翌年回东北。入吉林省天主教大修道院攻读神学二年,留校一年。1924年赴梵蒂冈鸟
尔朋大学(罗马传信大学)留学。攻读哲学三年,获得哲学博士学衔。1928年升任神父,转攻神
学,次年获神学博士衔,任罗马传信大学教授,并于雅苞莉学院兼研究教律,其间广为结交政
教名流,当时国民党的要员孙科、孔祥熙、于右任等均与于斌过往密切。1929年意大利武装侵
占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后,任罗马教廷赴阿比西尼亚特使团随员。获阿比西尼亚国王赏
授五星勋章。1931年中国“九·一八”事变发生,他联络意大利朝野要人组织中意友善会,被
该会举为副院长。不久,他著文评赞褐衫党领袖墨索里尼,获得意大利国立政治大学颁授的政
治学博士衔。1933年10月10日,在国民党政府驻意大利使馆领受墨索里尼颁授的勋章和爵士头
衔。后来美国、加拿大等一些大学还授予他名誉社会学博士、名誉法学博士、名誉文学博士,
总共获有7个博士名衔。1933年被罗马教皇庇护十一世委任为中华全国公教进行会总监督。同
年11月 5日由梵蒂冈乘轮渡返华,12月抵北平(现北京)就职,并兼任教廷驻华代表公署秘书,
中华公教教育联合会会员、北平辅仁大学董事兼任理学教授。1934年任中华全国公教学校视察
专员(主任)。1936年7月罗马教廷委任他为南京教区代牧,9月祝圣为主教。1947年升为南京教
区总主教(当时全国总主教共20多名,于斌为其中3名中国籍主教之一)。
于斌不仅是我国获得博士学衔最多的一名,在外文方面,他精通拉丁、英、法、意、德、
西班牙等语。他善于演说,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座上客,成为当时国民党当局台前幕
后的活跃人物。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沦陷,他逃亡国外。在美国纽约创办了英文《中国月刊》,在华顿
开办美京“中国文化学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斌从梵蒂冈带回罗马教皇赠蒋介石的亲笔签名照片,表示扶蒋建国。
他曾在蒋介石资助下,在南京、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和西安六大城市创办《盖世报》,以
宗教面目为国民党政府服务。还他还成立了“宗教徒联谊会”、“光启学会”、“相伯编译馆”
等。地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并为“主席团”成员之一,时称为“国大皇帝国”。1944年 3月
29日国民党政府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按美国当局旨意支持李宗仁竞选为副总统。竞选期间,在
各派力量角杀格斗激烈情况下,由于斌主持,李宗仁以 1 438票当选为副总统,于斌当场亲自
将当选证书交给李宗仁。
解放战争时期,他奔赴东北、华北、华南等地进行政治旅游,并以“东北民众代表”名义
请求蒋介石政府收复东北各地,同时在幕后指挥东北的特务活动,企图组织“天主教反共十字
军”。
1947年 7月,他陪同美国总统遣华特使魏德迈乘飞机到处视察战势。1947—1948年他多次
去美国为蒋介石谋求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1959年任台湾辅
仁大学校长、台北总教区主教。1969年被立为台湾第二任红衣主教。1978年在选举新任教皇时,
猝死于梵蒂冈,享年77岁。
刘德纯男,汉族,伪康德 2年(1935年)出生于兰西县奋斗乡前途村双榆树屯一个比较贫苦
家庭。他自幼发愤读书,1950年12月考入齐齐哈尔医士学校,毕业后到长岗区卫生所当医生。
由于他渴求知识强烈,治学态度严谨,1954年在全县众多考生中唯有他考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
学制 5年。1959年毕业后回兰西,任县人民医院内科医生。1961年被提升为内科主任。1978年
提升为副院长,并当选为县人民代表。1980年 6月24日,在去红牌公社(现兰河乡)往诊中,于
刘地方屯附近遭车祸,卒死45岁。
刘德纯行医20余年来,一直从事门诊和病房临床医疗工作,每天诊治患者多达几十名,从
未发生过任何医疗事故;他对病人如同亲眷,百诊不烦,精心治疗,救活了很多生命垂危的病
人;他经常外出往诊,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常常是披星戴月,往来于大街小巷,奔
忙于村道之间。1961年,他第一次为一结核性腹膜炎并子宫外孕患者做出正确诊断,使该患者
得到了及时治疗。
刘德纯不仅注重临床,更注重理论研究。生前他不止一次去哈医大一院、二院进修神经、
心血管等专业,而且自学医学理论常到深夜。由于他学而不厌,持之以恒,学会了俄文,自修
了日文、英文。在他的书柜里留有上百字的临床笔记。在60年代,他于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黄
国昌配合,大胆地将中西医结合起来,用于临床实践,在防治肝炎病上有所发明创造,在全区
乃至全医学界享有一定威望,他两合著的防治肝炎论文在省卫生系统召开的经验交流会上宣读
过。
刘德纯暂短的一生也经历过坎坷和不平,在哈医大读书期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
大革命”期间,又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并没有影响过他执著追求
医学知识的决心。在担任副院长期间,他不以职位论高低,哪科遇有疑难病症,都主动与该科
医生商量,亲自进行传、帮、带,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交口称赞,正如县里为他召开
的追悼会上一幅醒目的挽联上写的那样:“一代名医传千古,呼兰河畔永留芳。”
李介民
李介民男,汉族,1910年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县西住村一个农民家庭。1937年芦沟桥事变以
后,从事革命活动,曾领导西住村武工队打击日寇。1940年任西住村区委书记。1946年随中央
派出的山东省工作团来东北,任兰西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47年秋以后,曾任北安县委书
记,中共松花江地委副书记,绥化地区副专员,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81年逝世,
卒年71岁。
李介民在兰西工作时间虽然很短,但他给全县人民留下的印象却是难以忘怀的。1946年,
兰西虽然解放了,但政治性的土匪仍很猖獗,人民生活很苦。李介民一上任,便对土改工作队
讲:“当前最要紧的是尽快地彻底解放人民,要搞好土改,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哪怕是牺牲,
也要舍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47年春,西北片土改工作队队长邢宪章遭到土
匪袭击,脱险时脚被冻伤,去哈尔滨治疗。西北片工作成了难点,李介民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毫不犹豫地决定到西北片亲自领导土改工作队,在胡匪扰乱中进行清算斗争和土地改革。李介
民同志集中了西北片的土改工作队,以大太平庄(现远大乡建设村)为中心铺开了包、芦二岗、
华家窝堡、王文屯、袁粉房等 6个点,建立村、屯农民会、民兵组织,发展积极分子,补充新
的革命力量。在发展积极分子工作中,他深入长工家,访贫问苦,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促膝
谈心,经常通宵达旦。在工作中对新发展的积极分子言传身带,教育大家一心为人民,一心为
革命。不久,东北民主自治军六十二团围攻盘踞在西太平庄的匪徒,李介民协同部队指挥全县
土改工作队、区中队队员,臂缠白纱,黑夜在南碱沟挖好地势坑打游击,与追击的主力六十二
团相配合,重创了匪徒,为全歼匪徒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介民善于在工作中发动群众,解除群众的顾虑。在斗争大地主任会文、土豪于景扬、恶
霸杨斗官的反霸清算中,他跟工作队员一起,一户一户地动员,讲述地主恶霸的罪恶,揭露他
们的伪善面目,并通过讲形势指出光明前途,使斗争迅速发展,土改进程很快地从张家店进入
了新阳区境内,直到蒋家店、天兴源、太阳宫、拉拉屯等地建立了政权和民兵组织以后,他才
从长发屯离开了新阳区。
1947年春,他在二区李围子屯组织生产。当时该屯地主已逃走,贫下中农畜力、籽种均感
不足,眼看这大块的肥沃土地有荒芜危险,面对这种情况,李介民同志在李围子屯召开了农民
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变工生产(不属固定形式的生产),使农田得到了及时播种。在此期间,
他同贫下中农一起吃糠咽菜,从来不搞特殊化,对同志爱护备至,但对待有错误思想行为的人,
处理却很严肃。
李介民同志虽然故去了,但他确实是一位好同志,好党员。他的勇敢斗争精神,他的雷厉
风行工作态度,他的艰苦朴素生活作风,他对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永远是我们工作中学习的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