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耕作制度
第二节 耕作制度
本县自清朝末年开发至七十年代,耕作制的改良分为3个阶段:
一、扣耲交替耕作制
1953年互助合作时期以前,一直沿袭老的传统耕作制。垅宽2.4尺或2.2尺,硬茬扣种,软
茬耲种,实行谷子——玉米——小麦或玉米——谷子、高粱,大豆——小麦的扣耲交替耕作。
一般为一扣两耲,3年一茬底肥。此耕作制,耕层浅,犁底层硬,水肥失调。
1954年至1969年,合作化到人民公社时期,新式农具和机引农具开始应用,采取垅、平并
举,翻耙、扣耲结合的输作方式。实行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或玉米——小麦,
大豆——高粱、谷子等3年或 4年轮作,3年或隔年平翻一次。平翻、耙茬地块,耲种滤口肥,
埯种把粪、底肥、口肥、追肥相结合。
1970年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耕作制发生了变化。耕层由13公分增加到20公分。
实行了垅翻深松、原垅深松、垅沟深松、平翻深松等制度。活化了土壤,提高了土壤温度,促
进土壤养分的分解和转化,起到脱盐、脱碱改土作用,利于作物根系发育,抗旱抗涝,减少病
虫害。
二、垅作与垅上播
1973年始,大田作物多采用平播后起垅耕作方法。1979年,全县玉米、高粱、谷子、大豆
108个地块中,垅上播有77块。到秋这77块地中,玉米增产 32.7%,高梁增产17.1%,谷子增产
18%,大豆增产8.7%。谷子垅上双条播增产24.3%。
三、间作与穿带
1970年以来,本地开始采用大田作物间种和横穿带的种植方法。间种作物主要有米豆、米
谷、米菜、米高粱、米糜、米麦、豆麦、高粱、谷等。以玉米为主体采取6:2、4:2、6:4、
6:6、6:12、6:18、12:6、12:12、12:18等比例间种。 1973年,县、社两级农业技术推
广站,搞了米麦和豆麦6:6间种试验。秋后,中间两垅平均产量100%,玉米两个边垅平均增产
23.4%,小麦边垅平均增产26.5%。豆麦6:6间作,大豆中间两垅平均产量为100%,两个边垅平
均增产47%。横穿带试验,秋后,大豆横穿玉米,带间距离 5米、7米,10米不等,因效果不佳
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