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栽培技术
第三节 栽培技术
建国后,全党大办农业,实行科学种田,使栽培技术不断改进。1970年以来,全面推广了
大田作物垅上播,苗期深中耕,地膜覆盖,玉米与矮高粱间作,谷子垅上双条播,小麦45公分
条播,玉米与高梁催芽种,大豆喷洒亚硫酸氢钠等8项栽培新技术。
大豆 1956年,改革了传统耕作制,开始试验与推广了大豆平播后起垅的新耕作方式。在
此基础上,全面推广了:精细整地,选好肥茬,适时早播,人工间苗,平播后起垅,垅上双条
播,加强管理,合理间作,抗灾防虫的新技术措施。增产效果显著。1949年亩产大豆 147斤。
1956年至1982年26年间,共有11个年份平均亩产超过二百斤以上。最高年份的1981年平均亩产
高达282斤。特别是新华公社五一大队,自1956年以来,大豆年年高产。1965年播种300亩,平
均亩产450斤。1978年播种225亩,亩产430斤。1981年播种135亩,平均亩产 412斤。在1958年
12月荣获国务院奖状。1971年五一大队大豆在广州交易会上展出,受到国外友人的好评。1969
年越南考察团一行12人,1977年至1979年日本两次来16人,1978年美国来 4人,香港来11人,
1979年阿根廷来3人,外省、县兄弟单位也不断来此考察。
谷子 1956年后,推广了谷子 4条播。1965年使用新式耲耙,改4条播为3条播,双条播。
主要措施是:选肥茬、多施肥、细整地、用良种、早间苗、单株管、灭病害,收效显著。1949
年谷子亩产125斤。1956年谷子平均亩产 145斤。自1965年以来,亩产平均稳定在200斤以上,
最高年份的1975年,亩产高达280斤。1974年秦家公社秦家大队一队,谷子采用66公分3条平播,
亩产602斤,民安大队二队种植42亩,亩产712斤,五营公社后五大队四队,采用大垅宽播,亩
产950斤。
小麦 1952年,开始使用马拉农具和机引48行播种机,通过 7.5公分、15公分单条、30公
分双条、45公分4条、60公分 4条播的对比试验后,全县推广了45公分4条播,并采用了:合理
密植,以肥保密,防止倒伏,灭草防虫的增产措施。全县小麦平均亩产由1952年的 135斤,增
加到二百四十斤以上。
玉米 1963年开始使用玉米点种机。1964年开始使用玉米双交种。1960年又采取了混、套
种的方法,提高了产量。1949年亩产 173斤,1974年以来,全县亩产稳定在五百斤左右。最高
年份1978年平均亩产达579斤。
高粱 1971年,全县推广高粱冈杂二号杂交种,亩保苗6,700株到8,000株,亩施五千斤以
上的优质农家肥和20斤硝安,提高了产量。1949年亩产 144斤。1971年以来,全县平均亩产稳
定在200至300斤。最高年份是1975年,平均亩产已达390斤。1982年,张维公社一村大队的第4
生产队,种植 120亩高粱,平均亩产735斤,三河公社新兴大队一队,种植120亩高梁,平均亩
产获820斤。
水稻 1954年,推广水稻大垅栽培、拖拉机水耙地、塑料薄膜育苗 3项新技术1980年“杀
草丹”广泛应用,灌水实行单灌单排,产量大力提高。1982年,兴和公社,种植12,800山水稻,
总产达9,847,000斤,平均亩产762斤,太平川公社北兴大队,1978 年至1982年5年中,示范田
一直保持亩产七百斤以上,试验田亩产稳定在九百斤以上。双河公社双北大队3队,种植270亩
水田,井水灌溉,亩产595斤。
蔬菜 城郊公社共建立了 5个生产蔬菜科研室,27个科研小组,有82名科研人员。先后搞
了“马铃薯茎尖脱毒”、“新品种选良”、“防止茄子黄萎病”和“黄瓜嫁接”等七十余项科
研实验,推广了“地膜覆盖”、“防治萝卜蝇”和“防治大棚黄瓜霜霉病”等新的技术,使蔬
菜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1966年平均亩产3,600斤,1981年平均亩产6,208斤优质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