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
第五节 农田基本建设
一、土壤改良
本县土壤总的看是肥沃的,但也有的地块低洼、粘朽、冷浆,有轻微盐碱;有的地块水土
流失严重,黑土层薄,肥力低。由于耕作措施不当,造成耕层浅,犁底层厚。肥力逐年减退。
对以上地块,都逐年分别进行了改良。
(一)对低洼、粘朽、冷浆和有轻微盐碱的地块,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挖条田,降低地下
水位和加强田间排水;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上壞容重,增加土
壤通透性能,提高土壤温度,施砂增加土壤含砂比例,提高土壤通透性,种植适宜耐盐碱作物。
(二)对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层薄的“破皮黄”地块,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营造防风林,坡
地挖截流沟,横山打垅,修筑梯田等控制水土流失;实行浅翻深松或坐茬翻的整地方法,防止
打乱耕层、加深耕层;多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二、水土保持
全县有水土流失的土地1,063,000亩。其中水蚀面积 620,700亩,风蚀面积442,300亩,其
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 1,033,300亩,荒山荒地水土流失面积29,700亩。这些地块的黑土层变
得越来越薄,其中有107,000亩已变成黄土岗和“破皮黄”。全县已形成大、中型冲刷沟1,343
条,总沟长达 659,700米,吞蚀良田25,675亩,并切断了大量耕地、道路与村屯,影响着生产
与交通。
1952年制定了治理水土流失方案,搞了试点。1966年全县开始治理,共建过渡梯田 1,420
亩、横坡打垅 124,000亩,营造水土保持林10,250亩,初步治理水土保持面积24,700亩。1979
年全县水上保持工作进入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阶段。县水土保持办公室搞了水土保持区
划,确定北部、东部、墨尔根河右岸漫川漫岗、坡蚀、沟蚀区为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重点,推广
了联合、民吉两个公社综合治理经验。1980年至1982年共造水土保持林49,300亩。营造农护林
带四千八百余公里,构成图格的达 4,526个,全县多数社队已形成田、路、村相接连,网、带、
片相结合的防护体系。到1982年末,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 429,100亩,其中:梯田16,370
亩,横坡打垅327,000亩,修地埂 1.2万亩/21.9万米,治沟1.23万亩/279条,共造水土保持林
61,400亩。对沿河两岸的砂底草甸地块,不宜种植水田的改为旱田,对低洼易涝地块以及砂土
包、丘陵陡坡地块和山头地,改为牧场,退耕还林,大力发展草原、林木,调解生态平衡,对
冲积地块,采取客上改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