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种子

第六节 种子



  

  一、种子繁育

  1949年至1952年互助合作时期,一直沿用家家种地,户户留种,自繁自用的传统选留种子
的方法。玉米是火包米,小麦有火麦子、大青芒、苏联大粒,大豆有西北瓦、紫花四号,谷子
有干尖黄、早半月、气死风,高粱有大粒红、双心红等早熟低产种子。1952年至1957年合作化
期间,随着生产的发展,种子由“自繁自用”向“四白一辅” (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
之以国家必要的调剂) 过渡,县建立了示范农场,开始更新品种。玉米有金顶子、牛尾黄、马
牙子、老来瘪、八趟子、白头雨、白盖子;小麦有合作 4号、早半月、麦粒多、红芒、秃不齐、
大青芒、甘肃96、克华、光头;水稻有黑芒、东宁、红芒、白芒、小黄毛、国光、半截芒、粉
芒、粘稻、北海,大豆有荆山璞、满仓金、西北瓦、4 粒黄、平顶子、柳叶尖、白花矮子、金
62号、小金黄、大粒黄、玉顶珠、长叶眉、苏联大叶、60天还家,谷子有干尖黄、刀把齐、大
粒黄、红毛、早半月、万年陈、糟皮、大头粗、水里站、大青苗、压破车、鹌鹑尾、气死风、
老来变、黄沙谷、白沙谷、勾根黄、钱串子;高梁有大蛇眼、歪脖张、八叶、红壳、平顶香、
白大肚、黑壳、双心红、黄罗散、牛心黄等品种。

  1964年,有些大队开始繁殖玉米自交系和高粱三系(不孕系、保持系、恢复系),自成体系。
培育出玉米双交和高梁杂交种。1977年县、社种子站建立了繁殖点,玉米自交系。繁殖集中到
点上培育。1978年,由“四自一辅”向“四化一供” (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
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逐步实现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过渡,全县5大作物30个试验
点供试品种 227个,高梁试品种26个,大豆试品种45个,谷子试品种50个,小麦试品种39个。
投产的新品种有:小麦12个、玉米13个、高粱14个、大豆15个、谷子15个、水稻12个、糜子10
个。从这些品种中又确定了当家品种:小麦,以“克金”为主,水肥条件好的可搭配“克丰 1
号”,平岗地可搭配“克早6、7号”,早熟品种可搭配“兵麦1号”。

  玉米,以“黑玉71”为主,呼兰河南地块可搭配新老“黑玉46”,诺敏河北地块可搭配
“黑玉29”、“15×铁13”。

  大豆,以“东农4”、“黑农10”为主,水肥条件好的町搭配“绥农3号”。

  高梁,以“30×7,384”为主,呼兰河南地块可搭配“同杂2号”,呼兰河北地块可搭配
“82×770”。

  谷子,以“绥谷1号”、“龙谷22号”为主,早熟的搭配“龙谷8号”。

  水稻,以“合江18号”、“14号”为主。

  1981年国务院“97号”文件下达后,开始大办种子“四化一供”。全县对原有品种进行了
整理,开始县、社联营,由县种子公司、种子中心站、公社种子站三级繁育,三级经营,三级
贮备,统一供种解决了以前品种繁杂,增产不明显的问题。

  根据省划积温带区的标准,本县属于第二、第三两个积温带地区。第二积温带地区有:北
林、宝山、绥胜、西长发、永安、红旗、连岗、新华、太平川、兴福、东富、津河、隆太、东
津、利民等15个公社;第三积温带地区有:双河、秦家、五营、三河、兴和、四方台、民吉、
张维、三井、新生、联合等10个公社。根据本县两个积温带地区的特点,推广了18个早熟、高
产、抗病的优良品种。

  谷子:“绥农1号”生育期110天至115天,亩产可达300—400斤。

  高梁:“同杂2号”生育期一百二十天左右,亩产可达600—700斤,高产可达千斤左右。

  大豆:“黑农10号”生育期120天至125天,亩产可达三百斤左右。

  “黑农4号”生育期一百一十五天左右,亩产可达300斤,高产可达500斤。

  “东农4号”生育期115天至120天,亩产可达300斤。

  水稻:“普选10号”生育期110天,亩产可达500—600斤。

  玉米:“龙召1号”生育期110天至115天,亩产600—700斤。

  “合玉儿号”生育期一百一十天左右,亩产可达700—800斤。

  “龙单1号”生育期105天至110天,亩产可达500—600斤。

  “绥玉2号”生育期一百一十七天左右,亩产可达700—800斤。

  “克丰2号”生育期93天至96天,亩产可达400斤。

  “克丰3号”亩产可达300—400斤。比“克丰2号”增产12.4%到14.8%。

  “克丰6号”生育期90至95天,亩产可达四百斤左右。

  “克丰7号”生育期90至95天,亩产可达300斤。

  糜子:“龙64—5004”属本县糜子当家品种,早熟、高产、抗病、质佳,适于全县大面积
种植,亩产可达400—500斤。

  白菜:“矬莱4号”生育期79—75天,亩产可达一万斤以上。

  “兴城核桃纹”亩保2,000—2,300株,单株重6—8斤,亩产可达12,O00—15,000斤。

萝卜:“翘头青”属本县当家品种,生育期85—90天,亩保苗3,100至3,700株,单株重 3
—7斤,亩产可达6,000—7,000斤。

  二、种子管理

  1958年建县种子站,设种子库,开始对各种作物良种预约繁殖和选苗贮备工作。为确保良
种标准,开始搞田间检验纯度,室内检验净度,严格防止了检疫性的病、虫、杂草的蔓延与传
播。1978年大办种子“四化一供”,对种子的加工、精选、晾晒、烘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种
子检验、检温、气流烘干报警,全部使用电子仪器操作,保证了种子的质量与数量。本年入库
90万斤良种,次年春天按时供种,全县一次播种保全苗。从此,结束了本县玉米、水稻种子大
运大调的历史。1979年中央农业部确定我县为全国第三批种子“四化一供”试点县,并拨款60
万元。县、社联营建立了8个种子中新站,重心修建了库房和现代化的种子加工厂。1980年8月,
我县出席了中央农业部召开的种子“四化一供”黑龙江现场会,1982年 5月出席了全国“五无”
(无雀鼠、无虫蛀、无霉变、无混杂、无事故)良种仓库经验交流会。

  三、种子基地

  本县共有3个国营良种场,几年来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良品种。

  第一良种场 位于四方台公社境内,建于1948年 2月,1972年改为绥化县第一良种场。该
场现有耕地2,175亩。干部 8人,农工99人。有车4台,马牛30匹(头),房屋265间。马拉农具2
套、拖拉机7台。自1967年开始区试品种有:小麦10个、玉米 6个、高粱4个、谷子5个、糜子4
个、大豆10个、绿豆3个、小豆2个、云豆 4个。异地鉴定品种十余个。推广品种有:小麦“克
丰1号”、“克丰2号”、“克旱6号”、“克旱 7号”。先后繁殖与推广早熟品种119个。共上
交良种1,400万斤,上缴利润达30万元。

  第二良种场 位于西长发公社境内,1972年到1981年省、县财政部门先后投资36万元建场。
该场现有耕地2,840亩,房屋2,708间。共有机耕队、农业队、副业队、后勤 4个生产单位,有
职工、干部185人。有康拜因2台、拖拉机 4台、汽车1台、小托车1台。1977年以来该场繁殖小
麦为主,先后种植“克丰1号”、“克丰2号”、“克丰7号”、“克丰8号”,共生产良种二百
四十二万余斤。

  第三良种场 位于西长发公社境内,建于1975年7月,1981年改为县第三良种场。

  该场耕地面积2,098亩,有干部 5人、农工230人。有房屋500间,马牛12匹(头),汽车1台、
拖拉机2台。自1975年开始区试水稻、小麦、玉米等良种,共繁育推广良种320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