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防洪

第四章 水利

第一节 防洪


  
  

  1945年解放后,绥化县委和县政府多次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勘测设计了全县水利工程,发动
本县农村群众兴修水利,到1982年累计投工232万个,完成国家投资1,065,000元,共筑起防洪
大堤26,364公里、建筑物37座。呼兰河、诺敏河堤防工程设计防洪能力均为20年一遇的标准,
保护耕地382,000亩、草原十五万八千六百多亩,保护村屯136个、77,400口人。

  一、呼兰河堤防

  呼兰河堤防全长137.69公里。1952年至1953年。建成右岸由田家窑到大岗子48.7公里的一
段,1961年至1966年,建成左岸从绥化庆安界至滨北铁路40.8公里一段,1973年至1975年,建
成从滨北铁路至田家窑水闸14公里的一段,1976年对建成的防洪堤进行加高培厚,达到堤顶宽
2.5—4米,余高1.5米,坡比1:2—1:2.5。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保护了呼兰河沿岸106个村
屯、68,800口人、294,000亩耕地和112,400亩草原。

  二、诺敏河堤防

  诺敏河堤防1960年前为群众自发筑的小民堤,当年被一次大水全部冲毁。1961年,省、县
水利部门重新设计,至1965年完成了左右岸70.63公里的防洪堤(左岸由三河刘宽屯到秦家的所
家屯51.63公里,右岸由民吉兴旺至四方台欢喜岭19公里),堤顶宽2米,坡比1:2.5,余高0.8
米。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保护三十多个村屯、8,600口人和91,600 亩耕地,以及46,200亩草
原。

  三、克音河堤防

  克音河堤防1963年至1965年由县水利科勘测设计,组织三井、张维、四方台等地群众修建。
从三井公社后五大队田猪毛屯到四方台公社欢喜岭大队,全长22.5公里,堤顶宽 1米,坡比为
1:1.5,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保护村屯11个和耕地25,500亩。

  四、墨尔根河堤防

  墨尔根河是绥化、庆安两县界河。1965年至1967年由县水利科勘测设计,组织三河公社沿
河一带群众修建,从张宝见屯到刘家崴子屯长达9.9公里,堤坝规模和克音河相同.保护耕地4,000
亩和4个村屯。

  五、泥河堤防

  泥河是绥化、巴彦、呼兰三县界河。1971年至1972年由永安、津河两个水利站勘测设计,
分隆太、兴福、宝山 3段,由受益社队出工修建,全长13.7公里,规模小于墨尔根河河堤。保
护农田5,200亩。

  六、漳河堤防

  津河堤防是建国初期群众自发修筑的小民堤。1958年此河中游建水库后,下游免受水害。
但水库溢洪时,仍威胁下游耕地与居民的安全。于1959年7月,组织当地群众对两岸9公里长的
堤防进行了补修与加固,保护村屯3个和耕地9,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