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除涝
第二节 除涝
全县共有低洼易涝耕地989,700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83%。分布在县城西部的平洼地区、
中部的河夹芯子地区和东部的岗下洼地一带,过去粮食亩产一直徘徊在百斤左右。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对绥西的永安,绥东的津河、双河,绥北的四方台 4个涝区,分别采取了“防”
(防止内水顶托)、“排”(排除积水)、“分”(分散水势)、“截”(截拦坡洪)、“蓄” (建库
蓄水)等有效措施,进行了综合治理,到1982年,群众投工4,089,700个,完成国家投资1,095,000
元。挖排干、支渠102,251公里,配桥、涵、闸等构造物 452座。除涝面积798,400亩,占易涝
面积的80%。其中,3至5年一遇标准的362,100亩,5年一遇以上的436,300亩。
一、永安涝区
永安涝区位于绥西呼兰河右岸一带,包括北林、新华、太平川、连岗、永安、红旗、宝山、
绥胜、西长发等9个公社和县农场、永安农场,易涝面积为365,500亩。1964年由省水利局设计
院和地、县水利局勘测设计队设计,7 月从全县抽调45,000名民工,开始修建排水干、支渠,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工。1982年完成主干工程29条、支渠34条,总长达350.47公里,
土方3,830,400立方米,构造物152座,其中桥112座、涵洞38座、闸 1座。总投工1,931,700个,
投资1,216,000元。除涝面积达316,700亩,占该区易涝面积的86.37%。
二、双河涝区
双河涝区位于绥东呼兰河、诺敏河夹芯子一带,包括五营、双河、兴和、秦家、三河等 5
个公社,易涝面积为 345,700亩。1961年由省水利厅设计院和地、县水利局勘测设计队规划,
组织当地群众大搞以排水干、支线和截流为主的除涝工程。1982年共完成主干工程29条,支渠
194条,总长达309.24公里,总土方量3,107,800立方米,构造物 197座,其中桥99座、涵洞53
座、闸门 1座、其它44座。总用工1,082,300个,总投资1,469,800 元。除涝面积达325,700亩,
占该区易涝面积的94.2%。
三、津河涝区
津河涝区位于县城东部呼兰河左岸,包括兴福、东富、津河,利民、隆太等 5个公社,易
涝面积 178,700亩。1964年至1982年采取“排”,“防”,“蓄”等措施进行治理,建成中、
小型水库3座,修成小型截流沟和排水文采37条,完成土方1,872,400立方米,
构造物45座,其中桥17座、涵洞22座、闸5座、其它 1座。总投工691,700个,总投资46万
元,除涝面积72,500亩,占该区易涝面积的40.5%。
四、四方台涝区
四方台涝区位于克音河左岸和诺敏河右岸一带,包括四方台、张维、三井、民吉等 4个公
社,易涝面积为99,800亩。1950年以疏通洪沟、扩大断面为主,筑回水堤解决上泄下涝问题,
1963年对该区勘测设计,以“排”、“蓄”为主,当年秋季施工,至1982年共完成主干工程17
条、排水支渠23条,总长达176公里,完成土方2,398,600立方米,构造物57座,其中桥25座、
涵洞24座、闸 4座。用工984,000个,总投资456,000元,除涝面积63,500亩,占该区易涝面积
的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