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灌溉
第三节 灌溉
自建国以来,已建成兴和、秦家,津河、永安、四方台 5大自流灌区和义和抽水灌区,共
建起27处抽水站、859 眼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为253,500亩,其中水田171,500亩。1982年,
头伏至三伏一个月的时间全县多数社队滴雨没降,全县实灌水田 194,900亩,菜田22,300亩,
旱田47,000亩。夺得了较好的收成。
一、江河引水
兴和灌区 兴和灌区位于诺敏河左岸,开发于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属诺敏河自流灌区,
包括五营、兴和,双河 3个公社,设计灌溉面积为32,000亩。1976年灌区进行了整顿,改建了
总干,扩建了支干,1981年国家投资 433万元,投工40万个,共修成干、支渠55条,完成土方
793,200立方米,构造物188座,其中桥72座,涵洞12座、闸44座、其它60座,灌区工程已配套。
1982年水田面积发展到34,500亩,已超过负荷运行。
四方台灌区 四方台灌区南止诺敏河,东止腰屯,北止四方台南下坡,西止克音河。灌区
呈东西长条状,横跨滨北铁路。灌区开发于伪满康德十年(1943年),该灌区包括四方台、民吉
两个公社,属诺敏河自流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7,000亩,其中水田12,100亩。1957年汉族农民
开始学种水田后,到1982年,全灌区的水田发展到7,500亩。
永安灌区 永安灌区位于绥西呼兰河左岸,建于伪满康德十年(1943年),该灌区包括新华、
太平川、永安、连岗、红旗、西长发等6个公社和永安农场,设计灌溉面积为262,400亩,其中
水田47,100亩。1958年县水利部门重新勘测划规,国家投资 494万元,县政府组织万人进行改
线,采取加高渠首,减缓比降的办法,开挖了从田家窑经永安、红旗、西长发公社进入泥河长
达52.1公里的红旗干渠,完成土方2,211,600立方米,把原干渠水位提高1.5米。在整个渠系上
共建起永久性构造物95座,其中大渡槽1座、桥56座、涵洞18座、水闸18座,控制灌溉面积262,400
亩。
津河灌区 津河灌区位于绥东呼兰河左岸,属呼兰河白流灌区,包括东富、兴福、津河、
利民等 4个公社,灌溉面积83,000亩,其中水田23,000亩。该灌区工程1955年由省水利厅勘测
设计,当年全县出工 8,000人,至1957年完成由庆安龙船到东富公社先锋大队,长达45.7公里
的一条引水干渠、18条支渠,总土方量达 1,757,300立方米,建成拦河坝一座,中、小型构造
物85座,其中桥32座、涵洞28座、水闸21座、其它4座。1958 年灌溉面积发展到44,600亩。1982
年国家投资340万元、投工664,000个,对灌区内工程进行重建与改建,全部改为永久性工程。
幸福灌区 幸福灌区位于兴和、双河公社以西的呼兰河、诺敏河之间,包括秦家、双河两
个公社的两个大队和兴和公社的一个小队,属呼兰河自流灌区,控制灌溉面积69,000亩,其中
水田40,000亩。1957年至1958年完成从双河公社西南大队到秦家公社贺民大队,长达八点六公
里的一条引水干渠,在干渠上建成幸福水库一座,完成13条支渠和临时性构造物36座。1976年
至1981年水田面积发展到36,000亩。1982年国家共投资338万元,投工411,000个,实现了干、
支渠全部配套,总长达75.24公里,完成土方量达961,400立方米,建永久性构造物87座,其中
桥15座,涵洞9座、水闸23座、其它10座。
义和抽水灌区 义和抽水灌区位于呼兰河右岸,1979年县水利科勘测设计施工,国家投资
98万元,当年受益。建成4条干渠,6条支渠,总长达22.22公里,完成土方量104,700立方米,
修建涵洞30座。设计灌溉面积2亩。
该灌区有4个抽水站:
义和抽水站:位于双河公社义和大队呼兰河边。
杨树抽水站:位于双河公社杨树大队幸福水库岸边。
幸福抽水站:位于双河公社幸福大队水库岸边。
互相抽水站:位于五营公社互相大队呼兰河岸上。
以上4个抽水站,1979年至1981年平均每年灌溉水口田一万五千亩以上。
其它小型灌区(张维,泰安、宝山) 3处、均因上游拦水、下游渴水,设计技术不佳等原因
未能发挥作用,有的工程已逐年毁坏。
二、小型抽水站和补水点
全县共建小型抽水站27处,其中大田灌溉24处、菜田灌溉 3处。大田灌溉抽水站多数建于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重建轻管,多数已毁坏,也有的因能源不足而废掉。菜田灌溉抽水站
有专人管用,每年灌溉菜田达5,000至6,000亩,1981年至1982年连续两年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
由于及时得到灌水,蔬菜仍荻得丰收。
近几年来,全县一些水田社队,在水利部门帮助下,先后在双河公社向阳大队、西南人队、
秦家公社西口子大队,兴和公社新兴、勤劳大队,四方台公社朝阳大队,民吉公社腰屯大队,
新华公社红星大队、新安大队、建立了水田补水点。1981年至1982年,每年灌溉水田达七千二
百亩以上。
三、电机井
本县地下水利资源较丰富,以绥化镇为中心,从利民到红旗公社红三大队,长约四十公里
的一条含水体,含水层最厚可达三十米左右。以双河、五营两公社为中心一条含水体,从三河
公社至秦家西口子大队,长约39公里,含水层最厚约十三米。总的地下水可采量约为11,360立
方米/年。
1964年秋季,在城郊公社工农大队南岗搞了电机井试点后,逐渐向宝山、绥胜、新华、东
富、兴福等公社普及。1972年国家为鼓励群众打电机井每打一眼国家补给2,060至2,500元。至
1982年底全县共打电机井859眼,配套673眼。电机井灌溉普遍增产增收,蔬菜增收一倍以上。
四、喷灌试验
本县于1975年开始购进“龙江 101”等喷灌机械,首先在秦家公社进行喷灌试验。1976年
全县购置中、小型喷灌机一百五十多台。西长发、红旗等公社开始喷灌试验。1978年水利科机
械厂试制了大型平移式喷灌机,在城郊公社四平大队进行了试验,由于各种喷灌机械质量差,
操作技术水平低,造成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结果喷灌试验不果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