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疫病防治
第二节 疫病防治
一、流行性传染病
1950年发生马鼻疽。
1951年发生鸡疽。
1957年发生猪瘟。
1960年发生牲畜炭疽。
1963年发生鸡瘟。
1963年春季,三河公社民喜大队第二生产队,发生马传染性贫血病,流行全县。
1963年冬季,全县流行牛、羊口蹄疫,生病率占90%以上,死亡率占4.3%,持续两个月。
1974年5月,全县发生马流感,发病率占90%以上,死亡率占5%,持续半年。
1976年发生羊、猪水泡病。
1978年,全县发生猪口蹄疫,持续3个月。
1980年,发生仔猪副伤寒病。
1981年11月,全县流行羊痘,发病率占80%以上,死亡率占10%,持续两个月。全县各地畜
禽传染病均有零散发生。
二、防 疫
本县1950年开始搞猪瘟防疫,1951年搞炭疽防疫,1952年搞鸡瘟防疫,1955年搞猪丹毒和
肺疫防疫。1956年设家畜防疫队,编制14人。1960年搞家禽霍乱防疫。1965年改家畜防疫队为
站,编制14人。1974年搞仔猪副伤寒和口蹄疫防疫。1980年将家畜防疫站改为兽医卫生防疫站,
编制9人。1981年搞狂犬病防疫。1982年成为“四无”县(无猪瘟、无猪丹毒、无猪肺疫、无鸡
瘟),受到省、地表彰与奖励。
三、检疫治疗
按照国家颁布的家畜检疫技术和操作规稈,1948年开始对大牲畜的鼻疽、疥癣、口蹄疫进
行检疫,1955年消灭炭疽病。1958年对羊痘进行检疫、1963年对马传贫进行检疫、1980年对牛
结核进行检疫,每年检疫1—2次,治疗各种病畜达20,000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