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桥梁
第四节 桥梁
清朝时期有3座桥梁。
太平挢 因桥在周凤炉屯附近,故名为周凤炉桥。此桥位于城东南35华里箭杆店和周凤炉
屯之间的泥河之上。此桥为木制结构,长5丈、宽1.2丈。该桥约建于明末。清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绥化公益会集资重修,民国六年(1917年)七月,附近地主豪绅又组织人力重修,并更
名“太平桥。”
吴老八桥 是由绥化县通往巴彦县大道横过泥河的桥梁,位于县城东南25华里处的双龙泉、
于坦店和巴彦县太平山屯之间泥河上的木桥,长5丈、宽1.2丈。此桥是商民吴老八子清朝同治
五年(1866年)修建,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当地富户马水泉重修。
姜兴桥 是由北团林子通往呼兰大道横跨泥河的桥梁。此桥是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绥
化公益会,组织工商业者和当地富户捐资而修建。因桥左侧有一住户叫姜兴,故此桥定名为姜
兴桥。此桥架于绥化西南20华里宝山、姜家围子通往巴彦县境内聚宝山屯的泥河上,是一座11
孔木制结沟桥梁,桥长500丈、宽2.2丈,由于泥河地势低洼,主河流极为弯曲窄浅,夏涝秋涨,
漫流2至5公里,两岸淤泥沼泽约有六、七里宽,车马行人极为困难,河水干涸时似小沟,不能
行舟摆渡。民国四年(1915年)县知事常荫庭与巴彦、呼兰两县商会筹资修建,并于桥两端筑基
衔接。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县境内干线公路、地方道路和 6条大小河流的实际情况,除对
以上3座桥梁维修外,从1965年到1969年的5年间,多次筹集资金,组织动员群众修筑大小桥梁
84座,共为1,225.9延长米,其中大型桥1座,157延氏米小型桥1座,93延长米钢筋水泥梁式桥
61座,927延长米双曲拱桥3座,151延氏米。砖石拱桥3座,31延长米。半永久性梁式筒支木桥
23座,298.9延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