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业务
第三节 业务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境内各镇尚无取送邮件的机关,所有寄往各地的包裹、信件要
经过绥化代办支局贴邮票,派信差送至呼兰代办支局。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绥化报房开
办了北至海伦、南至呼兰以及各省的电报业务。当时有报务生 1人、领班1人,厨、信差各1人。
初办时,年收报费英洋四千元左右。
清宣统三年(1911年),绥化邮政分局逐渐在各镇设立支局,划分路线,增加信差,可以办
理平常与快信两种业务。
民国元年(1912年),绥化邮政二等分局主要业务是每日派信差分南(呼兰)、北(拜泉)两条
路线进行投递。民国二年(1913年)又增加了银元汇兑业务,可以办理本国已设邮政分局地区的
汇兑。
伪满大同二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绥化邮政二等分局,有人员 3名。伪满康德三年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增至6人,有局长、邮佐各1名,邮差3人,旱差1人,主要办理平信、
挂号业务。伪满康德四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绥化县邮政局编制为 9人,增办小包裹、储
蓄、汇兑业务。伪满康德七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开办保险业务,编制21人。当时邮件
由滨北线火车转来,绥化负责转运庆城(今庆安县)、铁力、望奎各县。
1945年解放后,县政府接管了邮政、电信各局,不久恢复了通信业务。原四乡电话局改为
县内电话局,当时主要是为县政府、解放军及苏联红军开办业务,实装用户 120户,人员有线
务2人,话务5人,1946年10月,绥化邮电局的邮政业务仅办平信、挂号。全局36人,市话用户
增加到300户。1948年2月,接办了报纸发行业务,当时仅有《东北日报》、《黑龙江日报》。
4月1日开办了小包裹和保价邮运业务,8月与关内解放区通邮,9月与苏联通邮。1949年3月1日,
绥化邮电局开办汇兑业务,11月开办军邮业务,并增办了国际电报业务,通达社会主义国家。
1950年绥化邮电局开办了快递邮件、代销书刊业务。1952年,新开永安邮务所。是年全局业务
收入187,951元,支出总计72,000元,收支差额115,851元。1957年,绥化邮电局开办了电话会
议业务。年末业务收入达 234,910元,支出119,141元,收支差额115,769元。1958年,开办了
电汇业务,业务收入达284,990元,比1957年增长20%。1960年,由于关内自流人口涌入,邮电
业务量、业务收入都有较大增长,收入达407,638元,比上年增长9.8%,收支差额达253,216元,
比上年增长 73%。1961年,开始了国民经济调整,邮电业务量也相应降低,局所减少到14个,
到1962年降低到最低点,1963年起又稳步上升,1965年又有好转。1979年,业务收入超额9.18%
完成计划,收支差额达509,437元,超过计划的24.8%。
1980年,通讯质量不断提高,原始登记统计逐步健全。部考核的18项指标,完成17项,业
务收入超额2.59%完成计划,上缴差额超额0.38%,全员劳动生产率创最好水平。
1982年末,业务收入达1,860,770元,支出1,068,446元。收支差额792,32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