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国营 解放后,北安省人民政府一度在绥化县设立“龙南贸易分局”(今东门外木材加工厂院内),
主要经营食盐、粮米、豆油等商品。1947年 5月,分局迁到现百货一商店院内,成立了“龙南
商场”(今中心街)。1948年末,“龙南贸易分局”交给地方,改称绥化县贸易公司,将“龙南
商场”改为贸易公司第一百货商店。同时又相继成立了百货二、三商店和1个土产收购部,1个
燃料部。1949年初,又成立了百货四商店和四方台镇商店,并下设绥化、四方台、张维屯 3个
粮栈。
本县国营商业,它不仅担负着商品货源的组织、调拨工作,还担负着批发及有关的零售业
务。
1950年,取消了绥化县贸易公司,成立了工商科。下设百货、土产、粮食、煤建 4个公司。
1950年国营商业共有干部、职工863人,到1982年末达到6,712人,比1950年增长 7倍。机构由
1950年的4个专业公司发展到9个专业公司,1982年商品销售额为104,354,000元,实现利润1,403,000
元,上缴利润941,000元。
1950年到1952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工商业进行两次调整、开展“三反”、“五反”运
动,又调整了税收,逐步控制了粮食、棉布、食油、盐等主要物资,使物价稳定,市场日趋繁
荣。
国营商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比较表 单位:千元
1953年至1957年,是国家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在企业管理上,经过清仓查库,开
展增产节约竞赛后,加强了财产管理、商品验收、保管、出库等制度。批发业务确定了“先农
村、后城市”的商品分配原则。零售工作实行了“连带上班轮休制”和“卡片售货法”。特别
是在财务制度上,普遍推行了企业经济核算制。
1957年,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 1年。绥化县国营商业各项计划都提前超额完成。
商品零售总额达36,844,000元,比1956年提高0.1%。12行车当年销售312台,比1956年增加1.53
倍。年销售表 1,189块,比1956年增加2.54倍。由于对私营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
形成,百货、食品、医药、煤建、木材、专卖、蔬菜、纺织 8个专业公司的行政机构都改成了
批发站,直属商业科领导。开放了自由市场,做出了除一、二类物资外,三类物资允许在市场
上进行贸易的规定,从而补充了国家市场的不足。
在销售上,1953年上半年到1954年上半年,由于商品积压。本县国营商业部门根据上级
“为实现全年销售计划 43%商品赛销”的要求,开展了赊销活动,简称“四三”赊销。品种有
呢子、皮鞋、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等高档商品。赊销总额为二十余万元。
1958年,本县商业部门全面超额完成了购、销、利、费、劳 5项指标。当年采购农副产品
总值为112,177,200元,比1957年增加2倍,超过了省委对平原地区每人增加收入40元的要求。
初期,本县商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为中心的竞
赛运动。商业工作的规章制度由原来的148项减少到63项.会计报表由原来的80种减少到10种,
会计科目由原来的291个减少到52个,统计商品品种由原来的693个减少到98个,业务环节由原
来的48道减少到20道,凭证由原来的48种减少到17种,帐簿由34种减少到14种。在经营管理上
采取了会计管样品、记帐员下库、商品由进到销一杆子到底的办法,废除验收五联单,两套商
品帐改为一套数量帐,商品由进到销只需 2至3天。行政人员80%参加业务活动。这些改革措施
还未见成效的时候,本县商业在“共产风”、“浮夸风”、“大购大销”和“大破大立”、
“一大二公”等极左措施的影响下,开始了“关、停、并、转”。撤销了网点,合并了合作商
店、合作小组,使市场一度陷于萧条,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商业的发展。
国营商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比较表 单位:千元
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本
县商业也调整了流通渠道,开放了农村贸易,对保障人民生活所必需的18类商品实行了凭票供
应,缓和了市场的供求矛盾。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的总方针。本县商业部门具体制定了1963年改善经营管理规划,开展了以经营管理
为中心的竞赛活动。
1963年上半年,根据中央、省、地“降低费用、扭转亏损,增加盈利”的有关指示,在县
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面深入地开展了以改善经营管理为中心的反损失浪费运动。参加运动
的职工1,151人,占职工总数的85.3%,共揭发出损失浪费问题3,867条,金额达2,632,640元。
7月下旬又开展了“清查、整改”动动,截止 8月底,共查出大小问题445个、损失金额18,791
元。
1964年自由市场开放以后,显得十分活跃。但是,不久便开始了面上“四清”运动,认为
“小自由过杠”,号召“割资本主义尾巴”。1966年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本县商业部门也
进驻了“四清”工作队,企业经营管理受到了阻碍。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0年间,本县商业工作受到冲击,群众购买力降低,社
会集团购买力上升。凡是印有山水、树木、花草等图案,凡是写有花、香、甜、美、喜、福等
字样的商品均被指定为“封资修商品”不准出售。由于批判“条条专政”,“利润挂帅”、
“物质刺激”,不适当地合并精简网点,干部职工下放,服务质量不断下降,造成很多单位亏
损,商品供应紧张、市场混乱。
1975年通过整顿,店容店貌大有改进。经营品种也确所增加,如过去市场上较为短缺的白
糖、白酒、灯泡、苏达粉等商品也基本上满足了供应。但是,到了1975年的下半年,在“整顿
就是复辟”的口号下,商业工作又出现了逆转。
1976年,商业部门通过企业整顿,改变了经营方式。批发部门开办了代开票、代交款、代
打包装、代保管、代发运的“五代”业务。特别是对农村采取了流动批发、缺货登记、送货上
门、带样品下乡、流动售货等形式,扩大了经销范围,提高了经济效益。1976年采购了价值9,014,000
元的农副产品,比上年增长51.7%。销售额为57,722,000元,比上年增长50%。亏损单位由15个
减少到4个。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完成
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任务。商业部门认真执行了“关于在商业系统试行利
润留成办法的通知”,出现了扩大推销、降低费用、增加积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新局面。
1980年,商业部门开始实行了扩大企业主权以及定岗定编试点工作,提高了服务质量,改
变了售货方式。全年出动摊床和流动货车15处,并举办了两个多月的周末夜市,卖款额达二万
三千七百多元。全年商品销售9,699万元,比计划提高1.88%。比上年增长O.43%,实现利润2,744,000
元,完成计划的98%,比上年增长65.8%。
1981年,根据“经济进一步调整”的方针,商业部门在二、三级站进货同时,并直接从工
厂、省外组织部分货源。经营品种由上半年的9,000种增加到9,500种。过去市场上比较紧缺的
挂钟、涤纶哔叽、牛皮鞋等商品也大量上市。饮食业的火锅、烧麦、元笼包子、寿桃、套月等
一些传统佳食品也逐渐出现。年终商品销售102,618,000元,比计划增长2.8%,实现利润2,609,000
元,比计划提高8.7%;费用率为9.18%,比上年下降0.33%。
1982年,商品销售额为104,354,000元,比计划下降 2.48%,实现利润1,403,000元,比计
划提高0.21%,费用率为7.12%,比上年增加0.74%。
一、食品公司
位于东南二道街路南。1947年开始组建,当时称土产部。1950年改土产公司,下辖四方台、
秦家、张维屯 3个土产部。1955年正式成立食品公司。三十多年来,机构屡经变更,隶属关系
变化较大,到1982年末职工由1950年20人发展到527人,机构由 3个小土产部发展到1个批发站、
1个国营肉食商店、1个肉食加工厂、1 个汽车队以及东兴畜牧场和分布在全县25个公社的生猪
收购站,及绥化镇收购站。核算点由原来的 3个发展到29个。公司设业务、财务、生产、兽医
卫生、人保、秘书等 6个职能股。全公司现有企业面积3,500平方米,其中生产面积988平方米,
营业长度为32米。经营品种主要分为猪、蛋、禽 3大类。供应范围是根据上级指标按比例分为
市场供应和对外销售。
国 营
商业企业经营情况
续表
食品公司经营情况比较表 金额:千元
二、百货公司
位于北二道街路南。1950年开始组建,当时百货公司下属只有1个批发商店和4个零售商店。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到1982年末,百货公司已拥有7店1厂,即6个百货商店和1个针织品商店、
被服厂。职工由1950年的297人发展到1,005人。核算点由原来的1个发展到9个。公司没业务、
财务、统计、集体企业、人保、秘书、教育 7个职能股。公司现有企业面积27,650平方米,其
中生产面积24,210平方米,营业长度 922米。经营品种主要分为针织、纺织、服装、鞋帽、文
化用品、大杂品、小百货、五金交电8大类.划细为四千五百余种。供应范围主要是担负全县26
个公社以及望奎县卫星公社、庆安县的一些临近供销社的百货日用品供应,并负责部分服装加
工工作。
百货公司经营情况比较表 金额:千元
三、五金公司
位于北二道街路南。1950年开始组建,前身称中国工业器材公司绥化县中心公司。后改称
绥化县工业器材门市部。三十多年来,五金商业几经变化,不断发展壮大,职工由初期的十几
人发展到1982年的165人。机构由1个经营工业器材的小门市部发展到1982年的1个批发站,2个
国营五金商店。核算点由原来的1个发展到 3个。公司设业务、财务、人秘3个职能股。公司现
有企业面积2,294平方米,营业长度1,150米。经营品种主要分为五金、交电、化工 3大类,划
细为四千五百余种。供应范围主要是自营南店、兼营商店、农村27个供销社、望奎县卫星供销
社及本县企事业单位。
五金公司经营情况比较表 金额:千元
四、药材公司
位于北二道街路南。1950年组建,当时称绥化县医药总社,下设中、西医药两个批发部。
32年来,机构设置先后经过15次变更,到1982年末,职工由原来的十几人已发展到 185人。机
构由原来的1个公私合营企业发展到1个批发站、2个国营药店,3个农村四级批零网点 (双河、
四方台、张维屯)。核算点由最初的1个发展到3个。公司设业务、财会、人保、秘书4个职能股。
全公司现有面积8,147平方米,其中生产面积6,152平方米,营业长度92米。企业经营品种由原
来中药材的440种增加到630种,中成药由原来的104种增加到510种。
药材公司经营情况比较表 金额:千元
五、医药公司
位于正大街路南。1952年组建,当时称绥化县药房。1958年与百货公司合并,是百货公司
的1个医药批发部。1962年从百货公司划出,成立医药公司。1968年8月与县药材公司合并。1979
年与药材公司分开,单独成立了医药公司。
公司设业务、财会、人保3个职能股,下辖1个国营零售药店和 1个批发部。现有职工干部
190人,企业面积2,087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770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19万元。
主要业务是经营西药、玻璃仪器、医疗器械、化学试剂及麻醉药物的批发及供应工作。供
应范围分为农村各公社卫生院和城镇所有的医疗单位。
1978年中西两药合一时,销售总额为6,377,000元,其中医药公司占350万元。1979年两药
分开后,到1982年医药公司销售总额已达4,184,000元,比1979年增长10.7%。
六、烟酒公司
位于正大街路南。1953年开始组建,前身是绥化县专卖局的一个行政管理单位。干部职工
由初期的27人发展到1982年末的1,181人。机构由 1个经营烟酒批发的小门市部发展到1个批发
站、6个国营副食品零售商店和建华商店,另有2个工厂,即糕点厂、食品厂。核算点由原來的
1个发展到 9个。公司设业务、财务、集体企业、人事、保卫、秘书、教育7个职能股。全公司
现有企业面积9,700平方米,其中生产面积2,240平方米,营业长度 300米。经营品种由原来的
29个增加到二千五百多个。供应范围分社会集团供应和市场供应。
烟酒公司经营情况比较表 金额:千元
七、饮食服务公司
位于正大街路南。1956年 2月组建,当时称黑龙江省绥化县福利公司。25年来机构屡经变
更,到1982年末,饮食服务业的干部职工由原来的422人发展到1,890人。核算点由原来的 8个
增加到10个。网点由原来的 8个增加到37个。公司设饮食、服务、财会、人事、秘书、保卫、
教育等 7个职能股。公司下辖20个国营饮食业,即龙江饭店、龙江包子部、服务楼饭店、奋斗
饭店、奋斗小食部、曙光饭店中餐部、曙光包子部、正阳春饭店、江泉中餐部、江泉油炸部、
江泉饺子部、会宾楼饭店、南江春中餐部、南江春锅烙部、站前饭店、松北饭店中餐部、松北
饺子部、鸿宾饭店中餐部、鸿宾饭店包子部、鸿宾饭店饺子部共有 251个桌头,日平均可接待
顾客 2,088人。13个国营服务业。服务楼旅社、国营一、二、四、六、七、八、九旅社、站前
旅社、大车店,有床位1,848张,容纳大车970台。照像业有北影照像馆、东风照像馆共有座机
8台,小型照像机 2架。国营浴池有床位120张。理发业有烫发椅子94只。在饮食服务行业中,
较著名的厨师有孙焕武等人。
孙焕武,绥化县人,黑龙江省著名汤席厨师,人送绰号“孙大马勺”。1955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省级劳动模范。
他14岁学烹调,从艺几十年,他做的汤菜品种繁多,汤名典雅。如:龙虾过江、白水浴风、
翡翠玉园、金珠银爪、葵花雾雨,绣球映月、河鲫戏水和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等等。孙师
傅先后在黑龙江省国际旅行社、省花园村招待所、绥化县招待所、绥化地区宾馆等单位任掌厨
师傅,曾两次招待过周恩来总理,还招待过朱德、叶剑英、贺龙、邓小平、达赖和班禅等中央
首长、知名人士,及印度、印尼、苏联、柬埔寨国家元首等24个国家的来宾。
1980年底退休后,绥化很多饭店慕名聘请孙焕武去,他声明:死鸡、烂肉等低价劣质原料
坚决不做,要对得起慕名来就餐的客人。
孙师傅正式授徒10名。他授徒注重品德教育,教育徒弟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艺,但不要
迷信师傅,要取他家之长,勇于攀高峰,要注重艺德,守本分,不能沾尖取巧。看到徒弟干活
时吸烟,他当着徒弟的面将自己的香烟用刀砍碎,从此再不吸烟了。
现在,孙焕武准备从几十年精心烹调过的汤菜中选出二百三十余种,编一本《百汤谱》。
服务业经营情况比较表 金额:千元
八、蔬菜公司
位于二道街路南。1957年开始组建,当时称绥化县食杂站蔬菜组。1962年成立县蔬菜公司,
内设业务、财务、人秘3个股和1个批发部。1968年增设人保股和秘书股。1971年由于业务量扩
大,将蔬菜批发部改为蔬菜批发站。1973年增设生产股。1978年蔬菜公司由开始组建时的18名
职工发展到611人。机构由原来的1个蔬菜组发展到 1个批发站,9个国营零售商店,1个酱菜厂
和1个能窖贮50万斤蔬菜的大型菜库。核算点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12个。全公司现有企业面积17,150
平方米,其中生产面积11,695平方米,营业长度 5,455米。具体业务和经营范围主要是扶助郊
区社队落实种植计划,抓好市场供应。
饮食业经营情况比较表 金额:千元
1964年,城镇人口为11万,年人均食菜量 500斤。1974年蔬菜实行“三计划”,即计划种
植、计划上市、计划价格。全镇人口达14万,年人均食菜量 634斤。1979年,城镇人口达15万
人,年人均食菜量580斤。
1979年末,经上级决定,蔬菜开始产销见面。蔬菜产销自主权由郊区社队自己掌握。1980
年初,经上级批准成立蔬菜办公室,抓蔬菜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为了满足本县春冬蔬菜
供应,蔬菜公司每年从外地购进一部分蔬菜和干鲜海菜及调味品。另外,还经营豆制品的生产
和供应工作。蔬菜公司由于不经营地产菜、业务活动量减少,经县委批准,于1980年年初成立
信托贸易公司,其业务主要经营统购、派购任务以外的一、二类物资及其它产品。
石油公司经营情况比较表 金额:千元
九、石油公司
位于汽车加油站西侧。1970年 9月从煤建公司油库划分出来的独立核算单位。1982年石油
公司设业务、财务、人保、节约等 4个职能股,下辖绥化油库、秦家油库、石油商店、第一加
油站和第二加油站,有 4个核算点。全公司有干部职工209人,有企业面积127,915平方米,营
业而积为48,480平方米。石油公司经营石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润滑纸等二十余种。供应
范围分为工业、农业、交通和市场用油。
表二 城乡集市贸易情况 单位:处、人次、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