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储藏 运输

第三节 储藏 运输



  

  民国二年(1913年),本地官绅开始创设“社仓”(今第三中学处),其目的是为有土地者灾
荒年用。从民国五年(1916年)八月到民国七年(1918年)四月绥化县城和外镇、村 (永安镇、双
河镇、兴农镇西口子、三井子)共建仓房43间、土圆仓14个,仓容量为9,840石,实存谷数1,041
石。

  伪满大同二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社仓”为“义仓”。

  解放后,县政府将城乡所有的“义仓”和部分粮食收归国有。1946年 9月,本县只有绥化、
张维、四方台 3个粮栈,担负着全县的粮食收购、储存、调运任务。1953年,在粮食保管上开
展了“四无”(无虫、无毒、无鼠雀、无事故)活动,采取了“品种分开、新陈分开、干湿分开、
好坏分开、有无虫分开”的保粮五分开的办法,严格执行检查制度,即:保管日检查、小组三
日查、每周三级汇查。1955年,绥化粮库开始有运输机 3台,每小时可输送粮食50吨。1960年,
全县粮食接收入库,已经实现各种连动线25条。特别是绥化粮库在装卸、搬运、清杂、烘干、
晾晒、入库、捣仓 7个作业环节上实现了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976
年,在粮食检温方面已使用热敏电阻检温。1977年,绥化粮食库已由过去用人肩扛发展到使用
滑流化装车的先进方法,50吨车皮1小时即可完成。1981年,绥化粮库新建了1座三热一冷的大
型烘干塔,1昼夜可烘干粮食300吨,比1957年建立的 1座烘干塔,月烘干量40吨的烘干量提高
7.5倍。1982年,全县已有仓库面积77,441平方米,仓容量23,256万斤。土圆仓341个、容量为
20,250万斤,商品经营量达 173,695万斤。全县场地总面积为1,412,460 平方米,其中水泥晒
台面积 304,335平方米。1978年成立了粮食汽车队,有汽车21台,其中带挂车16台,担负着全
县粮食的运输任务。各粮库都实现了粮食入仓、出仓、装卸、运输机械化。粮食检质应用物理
检验分析等级的先进科学方法。用电子秤检斤计量。

  多年来,本县在粮油调运工作中,始终坚持“统一调拨、好粮外调、合理运输”,“先中
央、后地方、先军需、后民用,先重点、后一般,先种子、后商品粮”的原则,开展合理运输,
降低商品流通费用等业务工作。

  本县于1946年秋,在东门外(木材加工厂院内)成立了绥化粮谷转运栈,开始采购粮食,执
行计划调运。从1946年到1948年,每年采购商品粮 1亿斤左右,除留地方销售外,调运量不大。
到1949年粮食经营量达128,316万斤,调入24,969万斤,调出35,060万斤,其中出口9,105万斤。
从1949年到1982年的34年间,本县调出粮食总量为1,629,270万斤,其中出口213,078万斤,调
入1,116,058万斤。

   粮食储藏调运比较表 单位: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