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供电 供水

第二节 供电 供水



  

  一、供 电

  本县从民国九年(1920年)开始用电,当时为火力发电,仅供政府机关及大商号用。伪满康
德五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松绥送电工程竣工运行,本县境內用电改由绥化变电所供电。
伪满康德七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冬,绥化城内居民照明普遍改用电灯。此后,变电所不
断扩建,新的输电线路陆续架设,本县的供电能力逐步提高。

  境内有66千伏输电线路4条,220千伏输电线路1条和8个变(供)电局(所、站)。

  康永线路 架设于1969年,由康金井变电所到永安变电所,线路总长41公里,架空地线采
用GJ—25平方毫米导线,线路采用悬形绝缘子,导线为LGJ—50平方毫米,电柱(水泥质)263基,
其中21米加强杆230基。该线路子1970年7月31日开始运行,设计电压66千伏,现用电压66千伏。

  绥双线路 架设于1970年,由绥化 2次变电所到双河变电所。线路总长35公里,架空地线
采用GJ—25平方毫米导线,线路采用悬式绝缘子,导线为 LGJ—50平方毫米,跨呼兰河段采用
LGJ—70平方毫米导线,电柱(水泥质) 219基,其中21米加强杆21基、A型杆36基、18米直接杆
162基,36米高铁塔两座,南北跨越呼兰河。1972年8月30日投入运行。设计电压66千伏,现用
电压66千伏。

  红光线路 架设于1976年,1977年 7月20日投入运行。该线路起点由绥庆线200#杆,终点
到红光变电所,线路总长1公里,架空地线采用GJ—25平方毫米导线,导线为LGJ—50平方毫米,
电柱(水泥质)8基,其中A型杆2基,18米直线杆6基。设计电压66千伏,现用电压66千伏。

  双团线路 架设于1980年,1981年 5月16日投入运行。该线路山双河变电所至张维变电所
止,线路总长24公里,导线为LGJ—50平方毫米,采用陶瓷横旦,较悬式绝缘子降价35%。设计
电压66千伏,现用电压66千伏。

  康绥220千伏输电线 该线路1976年 3月开始架设,1978年2月开始运行。该线路由康金井
至末端为220KV变电所(位置在绥化县东富公社腰房身大队二队)。线路总长64公里。

   配 电 线 路 表


  注:农东线原在绥化二次变供电,后改为一次供电。

  绥化供电局 该局的前身是伪满康德五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建立的绥化供电所,现
位于绥化镇东门外路北,负责绥化、庆安、绥棱、海伦、兰西、木兰、望奎、巴彦等 8个县和
通林贮木场、庆安钢铁厂的供电管理工作,对绥化县农村和巴彦、木兰、望奎、庆安、绥棱、
兰西、海伦等县的用电实行趸售营业管理。

  该局营业管理的线路有6条,即康巴线,线路总长46公里,采用LGJ—50导线;康望线,线
路总长78公里,采用LGJ—50导线,康兴线,线路总长37公里,采用LGJ—50导线;绥双线、线
路总长35公里,采用LGJ—50导线,松绥线,线路总长114公里,采用TJ—35导线,绥庆厂接线,
线路总长49公里,采用LGJ—50导线。

  绥化变电所 位于绥化镇东南隅,主要对绥化镇供电。该所于伪满康德五年建成投入运行,
当时投产容量为1,500千伏安,电压60千伏/3.3千伏。1954年该所扩建60千伏/3.3千伏、4,000
千伏安变压器1台,使该所主变压器容量达到5,500千伏安。次年投入运行。1964年该所扩建60
千伏/6.6千伏、7,5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同时将绥化镇内配电线路电压从3.3千伏升到6.6千
伏。次年,7,500千伏安变压器投入运行。1966年,该所再次扩建,设计扩建60千伏/ 6.6千伏、
10,000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同时改造绥化变电所主控制室。1970年3月,10,000千伏安主变压
器投入运行。到1976年,该所主变压器容量已达到17,500千伏。这时,绥化镇用电平均负荷已
经达到8,000千瓦,高峰负荷时达到15,OOO—18,000千瓦,原松绥线导线经济输送容量只有4,000
千伏安,因为这条线路负荷大,这时绥化变电所60千伏侧电压最低时到过45千伏。同年该所再
次扩建,设计扩建60千伏/6.6千伏、10,000千伏安变压器 1台,1977年竣工,1978年2月2日,
绥化变电所10,000千伏安变压器投入运行,到1979年,绥化变电所主变压器容量达到20,000千
伏安。

  双河电业管理站 位于双河公社双河大队,占地11,000平方米。1965年11月,由绥化县电
业局设计施工,1972年8月30日经哈尔滨电业局验收后投入运行。该站有4条配电线路,即双南
线,供双河公社的杨树大队、义和大队和五营公社的互助大队、东围大队、金伏大队及双河砖
厂、五营砖厂用电。双北线,供双河公社的向阳大队、双北大队和兴和公社、民吉公社、四方
台公社、张维公社、三井公社、联合公社、新生公社用电。1981年 5月16日,四方台公社、民
吉公社、张维公社、三井公社、联合公社、新生公社划归张维管理站供电。1981年10月,双北
线路重新改造、新供电范围有双河公社的向阳大队、双北大队、西北大队、斗胜大队、五营公
社的齐心大队和成山大队及兴和公社。五营公社的61个生产队和五营公社、三河公社的社办工
厂与双东线,供企业单位及三河公社的87个生产队用电。双西线,专供秦家公社用电。

  双河站配电线路总长255公里,低压线路总长 130公里,接户线总长273公里,配电变压器
273台、12,353千伏安。

  永安电业管理站 位于永安公社永安大队二小队南侧。1969年开始设计施工,1970年7月4
日经哈尔滨电业局验收后投入运行。该站有 4条配电线路,即长发线,供西长发公社的兰河、
东北一、东北二、和平、龙山、太平、双发、正黄一、正黄二、双河一、新跃进、保安、三河
卜、东达胡、西达胡、河顺、长胜等大队用电。农场线,供 83851部队农场、永安公社的企事
业单位及永安大队用电。太胜线,供太平川公社的团结、白玉、平安胜利、西太平、北星、新
春、东兴、解放、三排等大队和胜利公社的胜利一、胜利二、胜利三、胜利四、新兴、四合、
旭升、联合、富强等大队用电。永连线,供永安公社的复兴、永兴、正黄三、正黄四、正黄五、
镶黄三、镶黄五等大队及连岗公社的绥新、向荣、河东、高兴、连岗、东明、永久、永合等大
队用电。

  永安站配电线路总长383公里,低压线路总长 240公里,接户线总长391公里,配电变压器
338台、15,185千伏安。

  红光电业管理站 位于利民公社红光大队(东津火车站北),占地13,000平方米。1976年设
计施工,1977年7月26日经哈尔滨市电业局验收投入运行。该站有4条配电线路,即利民线,供
利民公社的利民、红光、利东、利兴、利胜、利发、利新、前程等大队用电。津河线,供津河
公社的成功、靠河、新利、津北、松树、果园、民胜、津河,津铁等大队用电。东津线,供东
津公社的先进、福兰、三胜、津东、爱国等大队和东津粮库等单位用电。隆太线,供隆太公社
的津南、透井、隆太、好乐等大队和津河水库、津河工厂及天合大队二小队用电。

  红光配电线路总长 152公里,低压线路总长70公里,接户线总长174公里,配电变压器165
台、8,180千伏安。

  城郊电业管理站 有两条配电线路,即新农线,供新华公社、宝山公社和北林公社部分大
队与太平川公社的团结、二排等两个大队及绥胜公社三排大队的 3个小队用电。农东线,供兴
福公社和东富公社的5个大队,北林公社的 3个大队与津河公社的1个大队及土产公司集中站、
木材公司、肉食加工厂、战备砖厂、油库、复烤厂等单位用电。

  该站配电线路总长119公里,低压线路154公里,接户线总长158公里,配电变压器285台、
13,023千伏安。

  张维电业管理站 1981年 5月16日投入运行。有了条配电线路,即四方台线、联合线、三
井线、新生线、民吉线、粮库线,供电范围包括四方台公社、民吉公社、张维公社、三井公社、
联合公社、新生公社和张维粮库。

  张维站配电线路总长243公里,低压线路总长139公里,接户线总长 467公里,配电变压器
192台、10,038千伏安。
历年供电一览表 单位:万度



  二、供 水

  设 备 1958年以前,全城内仅有手摇机井 4眼,其余皆为土井。1958年,城内始建第一
眼电机井。1963年,从南大街至二饭店安装了第一条供水线,沿途设置供水点。同年,在地区
行署家属住宅区安装了自来水设备。1965年,扩建了500米自来水管道,增设3处供水点。1972
年,县城内开始发展自来水龙头到户,1975年进入普及阶段,放水点逐渐减少。同期,农村手
压机井逐渐增加。1979年,供水点增加到63个,自来水龙头到户 6,223户,上水道主干线总长
达2,300米。1980年,城内供水点为56个,自来水龙头到户8,303户,上水道主干线总长达15,000
米。

  1980年后,兴福、宝山、利民、四方台等地先后自筹资金建起了自来水塔,部分农民吃上
了自来水。

  1982年,县城內有县属电机井4眼,水塔1座,给水线总长15,435米,管网基水建全,环、
支结合,共有303个企、事业单位和五千四百多户居民水龙头到户,供水普及率为80%。另外,
尚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建有电机井和水塔供本单位及家属住宅区用水。农村除有部分电机井和
水塔及手压井外,仍有部分土井。

  一号井:位于县自来水公司院内,井深70米,扬程91米。1975年冬由望奎水利打井队施工,
1976年供水。

  二号井:位于地区俱乐部院外,井深70米,扬程72米,每小时出水量 120吨。1970年由哈
尔滨水文打井队施工,1972年供水。

  三号井:位于南大街路东,井深72米,扬程60米,每小时出水量35吨。1957年由县综合铁
工厂施工,1958年供水。

  四号井:位于第九旅社路西,井深69米,扬程75米,每小时出水量为 120吨,1977年由望
奎打井队施工,次年供水。

  水塔:位于县一曼小学院内,水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33米,底面直径 6米,贮水量
200吨。该塔于1965年建成,由黑龙江省建筑一公司施工。

  管 理 清朝末期到伪满前,城内商号、饭店等较大的买卖家都自己建有土井,并没专人
打水放入大水槽中备用,附近住户也从水槽中挑水,还有职业供水的。农村大地主在自己家院
内或所属土地上打井,供佃户等人使用,吃水不花钱,自打自用,井坏了大家修理。

  伪满时期,城内的土井全归富户所有,并盖上井房子出租,租井人自购一些设备,给用水
户送水,每挑水给“国币”5分。

  解放后,城内供水点增加,部分居民可到供水点挑水,多数仍然靠畜力水车和人工肩挑送
水。建国初期,土井收归国家所有。

  1955年,在“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县政府成立了工作队,把原来分散经营的32眼土井与4眼手摇机
井合营。次年3月1日成立了县清水站,1958年,随着电机井的出现,人挑、马拉的供水方式逐
渐减少。1972年,全县结束了人工供水。到1982年,自来水公司的4眼电机井和1座水塔的日供
水能力达7,000吨,供水方法采用集中和引水进户两种,现有水点61个,引水进户率达40%,年
供水量达11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