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园林绿化
第六节 园林绿化
一、绿 化
1950年,城区开始植树造林,绿化环境。至1958年,先后营造了城市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
及“三八林”(妇女栽的)与少年林,还建了 3处果园,城区内植树850,576株,占地114垧,主
要树种有榆、杨、唐槭等,庭院还栽有花树10,588株,共植果树 5,279株。此后,绿化工作不
断加强。1981年,中心街服务楼广场人行路处,没专职护林员。
到1982年,全县有护路林、社级公路和乡村公路林占地 2,559延长公里,排灌渠道绿化达
725延长公里,738个自然屯绿树成荫,绿化率达 80%。农防林带总长达四百八十多公里,构成
网格 4,526个。全县初步形成了田、路、林、水相连,网、带、片相结合的森林防护体系,森
林覆盖率为10.5%,城区内街路林总计有树9,342株,重点庭院绿化单位有县政府大院、军分区、
县医院、电机厂、日杂废旧公司、第二中学、尚志小学,还有地委大院、行署大院、“八一”
厂等单位,城内单位共有树67,540株。
二、绿化典型
三井公社 位于县城北部,地势东岗西洼,为半丘陵地区,水蚀和风蚀害较为严重。自1976
年开始造林,到1982年共营造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14,500亩,林带98条,构成网格 198个,
覆盖率达 14%,全公社农田全部得到保护。此外,全公社21个自然屯,全部实现了绿化,村屯
的林木覆盖率达15.8%。杜绝因风水蚀毁种的现象。1979年荣获国务院的奖励。
双河公社 位于县城东北部,地处诺敏河和呼兰河之间,除全公社10个大队的村屯实现绿
化外,自1976年开始大搞育苗造林。
在两河间空地建立了用材林和薪炭林基地,其中营造落叶松13,000亩,每个平均半亩。预
计到本世纪末成材,总价值可达2,600万元,人均收入可达1,000元。
西北、斗胜两个大队,在两河间的河套空地所造的蒋叶松林,部分已经成材,活立木蓄积
价值均达百万元,号称“林业百万富翁”,被省、地评为“植树造林先进单位”,获得了上级
奖励。
到1982年共营造林木占地43,615亩,覆盖率达28%,是全县覆盖率最高的公社。
三、公 园
民国五年(1916年),在绥化城区西南郊建立绥化公园。初建时,园内有两间草舍为接待室,
还建有花洞数间,洞内花架上下十余层,上面排放花盆。由花洞底拾级而上,走数步有1个3间
大厅,建筑颇秀丽,中间摆有茶桌、茶具。厅外花畦、花径。南行十余丈,有两座东西相对六
角绿色凉亭,各有1丈5尺高左右。公园内还有两个鱼池、两个秋千架。东侧有1土山,高约2、
3丈,依山北行数十步有一座用石头叠成的假山,半山中有精致木雕的塔、庙寺和碑。
园内动物,有鹿、雁、鸭等,还设有一百余平方米的花窖,有各种花卉42种,1,683 盆。
还有苹果、葡萄、李子、杏等果树及柳、杨、香椿、臭椿、山松、梧桐等树。
伪满大同元年至伪满康德年间(1932年至1937年),公园由当时伪满的农林试验场兼管。有
1名管理员负责园内建设和管理,还有1名雇员负责园内花卉、树木栽培、动物饲养及管理,另
有两名工人负责园内其他杂务。1945年“九三”前有工人11名。
1950年至1960年间,园内动物有二十多种,如猴、熊、狼、鸳鸯、狐狸等。花卉二、三百
种。有牡丹、君子兰、白兰、木菊、大叶春、铁树等。园内还设有儿童游戏场。
1961至1966年间,增添了骆驼、鸳鸯、火鸡、荷兰猪、白老鼠等,共有动物三十余种,园
内还设置了围树座椅,修缮了原有凉亭,曾在节假日举办过游园晚会。
1967至1970年,处于“文化大革命”初期,所有花卉廉价卖光,花窖一空,只剩下 1只猴、
1只鹿、1只熊和1头骆驼。树木电损失很多。凉亭、土山等一些游戏设施全部损坏。
1981年,由县财政投资和公园自筹一部分资金,新建了公园大门,靠北门两侧又安装了铁
栅栏。园内新建了花窖(占地面积 240平方米),养植了月季、白兰、木菊等一百五十多种花,
1,200盆。年均收入一千元左右。
到1982年,公园共有职工24名。公园有树5,227株,其中松树1,888株,老树(榆树、柳树)
2,660株,3年生以上的杨、柳有679株。
另外城区内有车站前、圈树两处广场,中心街有游园1处,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