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旧社会驻军

第三章 驻军

第一节 旧社会驻军


  
  

  一、旗 营

  绥化县自清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有旗营驻防,编制有协领 1人,佐领、防御4人,骑校4
人,领催16人,帖式2人,笔帖2人。兵士200人,编为左右翼,分4处驻防。旗营装备有:兵丁
铁甲40副,棉甲100副。每枝枪有火药6.6斤,炸药1.2两,铝弹632粒,盔甲自备。

  二、练 军 本县从清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有练军,编制有马队100人,委参防校各3
人;步兵100人,正、副扎兰各2人。步兵归巴彦委官总辖,所属部队都归节制管。

  三、镇边军

  本县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有镇边军。镇边军是经依克唐阿将军奏请,为保卫边防所设。
由海防练军归并通省马队6营,步队10营,分前、中、后、左、右5路。镇边军以营为建制单位,
每营设统领1人,步兵500人,马队250人。绥化驻1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白俄入侵东
北,镇边军溃散。

  四、制 军

  本县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把练军改为制军。制军首领多数是八旗人,制军都
是满、汉人。制军初建时有步兵2,000人,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增加马队250名。制军以营
为建制单位,每营5哨,每哨设10棚,每棚设50人。

  五、巡警军

  本县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有巡警军。巡警军分中、左、右三统军。中军 4营,马
队、步兵各2营,左右军各3营,马队为中营,步队为左右营,每营分5哨,共有官兵5,195名。
巡警军分别驻绥化、呼兰两县。

  六、巡防队

  本县巡防队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马队每营3哨,每哨40人,步兵每营5哨,每哨
80人。巡防队设统领、统官,共有官兵850人。巡防队在呼兰、巴彦、绥化驻军各1营。

  七、捕盗营

  本县从清光绪三十二年设捕盗营,编制有哨官1人,什长5人,步兵45人。

  八、客 军

  清光绪三十二年,绥化、海伦一带的老百姓不忍受政治压迫和统治,纷纷起来反抗清朝政
府。程德全将军奏请武威佐将军出兵帮助,派昆源率马步炮队10营,很快到了江省,分别驻在
绥化、呼兰等处。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总督徐世昌派来奉军后路副将吴俊升所属5营。
这两支部队都不是本省所属,各地不给筹饷,撤出江省。

  九、陆军团部

  本县陆军建于民国初年,民国三年七月,龙江第四旅第八团拨驻绥化,建陆军团部,团长
李庆禄。该团编制为3个营,每营 4个连,每营定员,兵为232人,每连实有兵58人,伙夫32人,
共696名。官长有团长1人,中校团副 1人、少校团副1人,团副官1人,连长4人,连副8人,司
务长1人。

  十、陆军旅部

  民国六年(1917年)十月一日,团长李庆禄提升为混成旅旅长,旅部驻绥化城。

  历年驻军防卫区为:望奎、绥棱、青岗、海伦、余庆(今庆安)、铁山包(今铁力)、巴彦、
呼兰等县,还有十间房(今永安)、双河镇、赵胡窝堡、施家窝堡等13处。

  十一、日 军

  伪满大同元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五月二十七日日本侵略军平贺旅团进驻绥化城。独
立守备第三大队一部宪兵分遣队、日本陆军独立守备队和大岛大队第一中队先后驻防绥化。日
本侵略军于伪满康德元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县城北门外,修建机场 1处,有机库16
栋,飞机包(防空藏飞机处)6组,每组3个(呈三角形)。1945 年秋,苏联红军将其炸毁。

  十二、伪满洲国军

  日本侵略军进驻本县后,改编了当地的自卫团,组成了警备队。把收买地主武装的 2,000
人,编成护路军,盘驻绥化城。不久,又有六、七百人的江省军也进驻绥化。由于驻军不断增
多,相互骚乱,本县当局和省方、军方磋商,决定把呼兰驻军李子英部改编,凡属他的原部官
员归回呼兰。在城内驻的,不满与不顺从的部队,自动逃离绥化。这时,江省军也离开了绥化,
又从望奎调混成第二旅、步兵第三团、炮兵第一连、迫击炮连来绥化驻防。此后,滨北行营司
令部并十二旅官兵一部驻防绥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