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方法
第二节 方法
清朝末期,绥化县各小学实行注入式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提倡“书
读千遍、其意自现”。同时,也相应地采取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温故知新等教学方法。
民国时期,提倡读、背,注重讲解,一般按引起动机、决定目的进行教学这三个环节进行
课堂教学。另外,开始注意直观性教学,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直观演示,在有关学科中用
教具教学。
新中国成立后,教学方法发生很大变化。1950年至1956年间,学习苏联教育理论 (即凯洛
夫教育学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巩固性、系统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等五大原则。在课堂教学
中,采取组织教学、学习检查、进行新课、巩固知识、布署作业等五大环节进行教学。1960年,
开始加强基本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落实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工作。在小学加强了
语文和算术的教学;在中学加强了语文、数学、政治、外语(高中还有物理、化学)科的教学,
强调了教学工作中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研究并掌握课堂教学规律,稳踏课前、课堂、课后三
大步骤,狠抓了备课、课堂教学、复习指导、作业批改和成绩考核五个环节,基本上实现了课
前有效学习与认真备课(备书又备人),课堂认真传授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课后有计
划地补课和辅导,批改作业四及时(收、改、发、评)和定期进行成绩考查相结合。1962年至1965
年间,大力推行毛主席的“十大教授法”以及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同期,根据“必须采取新
的教学工具,如唱片、电影、录音带……等新式教具”的指示,开始注重新式教具的制作,开
展电化教学。全县普及了电化广播化(包括农村小学),创制教具38,134件,在公社、学校展览
的基础上,选到县里展出的共计 4,708件,其中电化教具占五分之一,多数都成龙配套,如高
级神经活动电示器、二次函数图象电示板、基本轨迹电示等。初步改变了原有教具、教学设备
的陈旧落后面貌。并综合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创制与革新了成套多用的电动教具,使教师从
手工业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如高级神经电动演示器解决
了过去学生对部分教材接受最感困难的问题,白昼幻灯把装片观察度放大 4,000倍,缩短了二
分之一的教学时间,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思考、记忆和练习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1968年,中小学校多数时间是政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1972年至1976年间,城乡中小学
实行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即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把工人,农民请进课
堂,或作忆苦思甜报告,或讲解他们的实践经验,实际上是改变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法。例
如,县第一中学先后到综合机械厂、电机厂、校办工厂、农村公社以及兽医院等单位进行开门
办学。特别是双河中学,办起了近20垧地的农场,并与生产队挂钩,学校以科研生产活动为主,
并合并语文、政治、史地为政文课,数理化、生物等课肢解成工基、农基课,打乱了教学内容
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中学教学重点放在多做习题、勤复习、勤考试方面,小学教学开
始注重基础教学。1978年,全县各中小学完全恢复了班级授课的教学方法,开始重视课堂教学,
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在全县范围实行快慢班教学。同年,积极展开了电化教
学,成立了县电化教育馆,部分学校设立了电化教室。1979年,开始在教学中加强“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教学,全面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教学方法,并注意调动学生
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同时,大力提倡开展电化教学。到目前为止,
全县 80%的中小学校普及了白昼幻灯,有的学校还增设了电影机、电视机、电唱机、录音机、
闭路电视、照像机、投影器等新式教学用具;中学的理化实验已达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