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震测报
第二节 地震测报
绥化县地震办公室成立于1975年 3月12日,行政上归县人民政府领导,业务上归属上级业
务主管部门。1978年6月8日,根据中共绥化地委办公室14号文件精神,绥化地震办公主归绥化
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代管。该办现有人员4名。
绥化县地处多震区,解放前曾发生过 3次较大的地震。1973年以来,地震时有发生,按照
省的部署在绥化二中设立了群众业余测报点。1975年,根据省群测群防工作会议的要求,狠抓
了群众业余测报点的组建工作,到1976年群众业余测报点发展到51个,宏观哨 237个。1977年,
对全县的测报点进行了整顿,按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保留了绥化一中、绥化二中,太
平川中学、双河中学、东津粮库、四方台邮电支局等6个群众测报点。
全县测报点用于地震观测的仪器设备共有 6种74台(组)。其中四方土地电24组,八方土地
电1组,垂直地电2组,同性极规格地电24组,地电源1组,75—1地应力7台,陶磁偏角磁变仪2
台,95型半导体点温计8台,FD—105K水稻仪2台,DOS—11型水电导仪1台,地声1台。
自1975年以来,绥化县各测报点成功地预报了1976年在本地发生的一组有感地震和1981年
发生的无感地震,并成功地研制了土地电自动记录仪,该项成果被国家地震局收入《群测群防
地震仪器》一书中。1977年,绥化二中测报点出席了全国地震战线学大庆会议,受到了表彰和
奖励。
本县历次地震情况:伪满康德八年(民国三十年,1941年)五月五日23时18分27秒发生六级
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46°7′,东经127.1°,即现兴福公社大新城、小新城和庄家沟一带,
震源深度17公里。震前动物反应异常,井水上升,并时有小震,同时也出现地声、地光,震时
地有裂缝,泥沙和地下水喷出,地表有隆起也有下降,极震区烈度达8度强。
伪满康德九年九月二日2时59分34秒,发生六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47°,东经127°,
即现四方台公社与张维公社之间。
1973年4月27日10时43分26秒,发生三点七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46.6°,东经127°,
即现在的太平川公社,震源深度66公里,有感范围长85公里、宽27公里,极震区烈度达 5度弱。
1976年10月20日1时 3分31秒,发生二点二级地震,震中为北纬46.6°,东经127°,即东
富公社境内,震源深度1O公里,震前微观、宏观均有异常反映,有感范围约1,000平方公里。
1976年10月25日 3时9分16秒,发生三点八级地霞,震中为北纬46.6°,东经127.2°,即
绥化南巴彦县刘家屯,震源深度为10公里,震前微观、宏观均有明显反映,震感范围达 9,000
平方公里。
1976年10月28日20时1分,发生零点五级地震,震中为北纬46.6°,东经127.2°,即绥化
南巴彦县的刘家屯,震源深度10公里。
1979年4月23日23时53分50秒,发生二点五级地震,震中在北纬46.4°,东经127.5°,即
现在的兴福公社,震前宏观有异常反映,微观反映不大,有感范围仅现于兴福公社境内。
1981年8月31日6时21分39秒,发生二点四级地震,震中在西长发公社,震前微观异常反映
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