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曲艺
第二节 曲艺
一、民间艺术团
1954年,绥化县文教科把个体的二人转艺人组织起来,采取合作入股的办法,组建绥化县
民间艺术团,主要演员有吕洪章、张海山、苗彩霞、金宝珠、人缺德(艺名)、小魔障(艺名)等。
演员表演开始用彩扇、彩帕作道具。演出剧目渐趋健康,剧团经常下乡巡回演出。次年,县政
府对民间艺术团进行了登记整顿。1956年,开始排演现代剧目。次年,实行公演前内部审查,
大部传统剧目被列为禁演剧目。1960年,曾试搞带有绥化地方特色的“绥林戏”,未果。次年,
挖掘整理上演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1962年,上演现代剧目的比例为 60%。1964年,县文教局
规定,民间艺术团必须全部生产现代剧目,排演现代剧目的比例为80%以上。1970年4月,民间
艺术团解散。嗣后,在群众文艺汇演中偶有二人转的演出。1979年,重新组建民间艺术团,仍
属大集体。1980年,全年排演了三十余出古装拉场戏。1982年末,民间艺术团有演职人员32名。
隶属县文化科。
二、书曲队
1959年,民间艺术团下设书曲队,有书曲演员十余名。至1961年,绥化城内有茶社 4处。
1964年10月,传统段子禁演,全部上演现代书曲目。次年,绥化地区文化局将海伦、绥棱、望
奎、庆安四县的书曲演员调入绥化民间艺术团书曲队。至此,队内共有演员16名。城内有茶社
2处。 1966年,书曲队停止演出,1970年正式解散。此后,在文艺汇演时原书曲艺人偶尔表演
一段革命故事。1979年春,重建书曲队,仍属民间艺术团领导,先是在县文化馆二楼小剧场演
出,同年9月移至新建茶社处。仅半年时间,演出417场,观众达九万余人次。书曲队主要演员
有杨青枫,他的主要书目为《水浒后传》;张振佐,他的主要书目为《东汉》;张湘江,他的
主要书目为《九义十八侠》。
三、皮影队
1951年,城内成立和平影社,位于南三道街,当时有10人。1954年,归县民间艺术团领导,
改称民间艺术团皮影队。1959年 1月至1O月、1961年1月至1964年3月,曾先后两次划归绥化镇
领导。1962年参加了全省皮影戏汇演,演出《杨家将》,荣获一等奖。在绥化演出,颇受欢迎,
1965年,禁演传统剧目,皮影戏艺术表演条件形式受限制,不适上演现代剧目,皮影队于当年
2月解散。 1979年,原皮影队部分艺人曾搭班,在县文化馆小剧场对外演出半年。较著名的皮
影艺人:李长兴、刘家声、汪中州、赵雅琴、关学增等,还有拉弦的张振荣、伦洪儒等。
李长兴,民国三年(1914年)生,原籍望奎莲花镇。一生酷爱皮影艺术,从艺几十年。他品
德、艺德高尚,有较深的皮影艺术造诣,主要唱老声。他眼快,看影卷不打奔儿。嗓音宏亮,
韵味纯正,有自己的独到功夫。
刘家声,伪满康德三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生,原籍望奎县莲花镇。自幼爱好皮影艺
术,经常随其父刘万年演出。1952年,刘家声弃学从艺,拜河北省驰名的“飞线大王”王敬轩
为师,学习拿上线。刘家声技艺高超,手快,眼快,操纵表演细腻,惟妙惟肖。1959年,绥化
皮影队参加黑龙江省皮影戏汇演,获一等奖,刘家声拿上线居全省之首,获“妙手刘家声”之
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