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活动

第二节 活动


 
  

  一、文学创作

  绥化解放初,县职工剧团为配合土改建政和解放战争,曾编写了一些宣传演唱材料。建国
后,群众性的业余文艺创作逐渐活跃,业余作者的范围由专业文艺团体、文化教育机关扩大至
工厂企业和农村。

  1956年,全县成立业余文艺创作小组五十余个,有业余作者一百五十余人。

  1958年至1959年,全县文艺创作活动主要形式是诗歌,如诗传单,墙头诗,出现“人的胆
子大如山,粮垛高得顶破天”之类的浮夸语言。

  1961年至1965年,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活动逐渐变得扎实,《绥化报》文艺副刊《红花》发
表一些质量较高的文艺作品,培养了一批业余作者。1961年春,黑龙江省文联专业作家、著名
诗人王书怀来绥化体验生活,曾担任过中共绥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宝山公社党委副书记。他
在绥化的十余年,共创作出版《宝山谣》、《花朵集》、《火热的乡村》、《张勇之歌》、
《青纱集》(选集)等诗集,推动了绥化文艺创作。

  1970年,由王明时、黎成修等 6人组成的创作组,编写十余万字的《高凤志》故事一书,
发行全国。

  1979年,《绥化文艺》创刊号发表业余作者创作的小说7篇、戏剧2篇、曲艺 8篇,散文、
小品文8篇、诗歌88首、歌曲3首。

  1980年至1982年,全县有业余作者四十余人在省、市、地级刊物(出版社、广播电台)发表
作品百余篇,其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 2篇,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播
出歌曲一首。(《时光啊,时光》,崔恩友作词,张希文、钟林学曲)。

  二、文艺汇演

  建国后,每年举办全县文艺汇演1—2次,均由县文化科、文化馆主办。农村各公社、大队,
城内各系统、单位、学校也经常举办小型文艺汇演。“文化大革命”中,群众文艺汇演活动被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代替。1976年后,这一活动得以全面恢复,全县每年举办 2次文艺汇演。
仍由县文化科、文化馆主办。

  全县几个年份文艺汇演情况

  年 份 文艺汇演情况

  1955年 举办全县大型文艺汇演 1次。其中永安代表队演出的二人转《打碗劝婆婆》被选
参加黑龙江省农民汇演,并获得一等奖。

在省级出版社出版的作品统计表



   绥化县近几年业余作者作品获奖情况



  1956年 举办全垦文艺汇演 2次,其中表演唱《小看戏》、《探郎》;二人转《谭香哭瓜》、
《双喜临门》、大鼓《华容道》被选参加黑龙江省文艺汇演,并分别获得优秀节目奖。

  1957年 举办一次全县民族民间音乐汇演。

  1959年 文化馆组织创作的话剧《大跃进声中》分别参加了县、专区和全省的文艺汇演。
1975年 举办全县文艺汇演1次,城镇职工文艺汇演2次,小学文艺汇演1次。

  1977年 举办县文艺汇演1次,农村有22个公社代表队,城镇有11个代表队参加。演出281
个节目,其中二百二十多个节目是编创的。还举办全县地方戏汇演1次。

  1981年1月,举办全县文艺汇演,26个代表队演出97个节目。

  5月,举办社会主义新风尚歌曲演唱会,城内11代表队,演唱歌曲77首。

  6月,举办纪念建党60周年歌曲演唱会,全县有33个单位参加演唱歌曲187首,其中有六十
余首是自创的。同年,参加地区农民调演、少数民族调演,演出节目20个,其中有12个节目获
奖。

  三、大秧歌

  绥化县的大秧歌,最早出现在八十多年前,先是由几家烧锅的“糟腿子”自发地组织起来
的,故有“糟腿子的大秧歌”之说。他们模仿外地的表演形式,春节前后结队上街扭秧歌。主
要伴奏乐器有鼓、锣、钹、唢呐,曲调以“句句双”为主。每队秧歌七八十人、三五十人不等。
表演者皆为男性,其中有一部分人扮成女装,亦称上装,其余为下装。上装、下装相对,边扭
边逗,时而还唱上一段,如《小老妈开嗙》、《锯大缸》等。还有的扮成怪里怪气的泼辣老太
婆,涂上红脸蛋,两耳各挂一只红辣椒,还有的扮成《西游记》中人物或戏剧人物等。每队秧
歌中有一打头人,称拉大衫的,也叫沙公子儿,打扮得格外艳丽,演唱俱佳,指挥全队。嗣后,
逐年又增添了踩高翘、老汉推车、摆旱船、打花棍、耍狮子、耍龙灯等。解放后,秧歌队中增
添了工农兵形象。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秧歌曾一度被取消,后期举办过“革命秧歌”将秧歌舞步花样改
为锄地、扬场、收割、刨镐、拾粪等动作,曲调也加以改换,有的用革命歌曲代替。原有的花
样形式统被取消。1977年,又恢复了原有的秧歌形式。

  四、灯 展

  建国后,每年的元宵节、国庆节分别举办灯会灯展活动。1954年,曾在县政府院内举办灯
花灯会比赛,观赏者达万余人,展出有各种花灯、彩灯,冰灯、走马灯等。“文化大革命”期
间,这一活动停止。

  1977年元宵节,在服务楼门前举办了为期3天的“双庆灯展”(庆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庆祝农业丰收 ),增添了花样繁多的电子灯。1978年元宵节,在县城中心街南北大街举办了
“迎春灯展”,展出各种灯五六十种,花样繁多,制作精美,规模空前。黑龙江电视台曾录像,
播放《小城灯展》。

  五、风 筝

  放风筝活动在民间源远流长,较为普遍。初时风筝用秫杆扎成八角的或圆形的等各种形状,
用彩纸裱糊,俗称“八卦”,后渐改用竹条扎制,花样亦不断增多,并有了用丝绸细布裱糊的,
画上各种图案的风筝。

  1978年后,每年元宵节均在西门外广场举办风筝比赛,最大者有 108节蜈蚣风筝,用拖拉
机牵引放起,在空中首摆尾摇,颇为壮观。1982年,黑龙江省电视台录制播放了风筝比赛盛况。

  六、书法、美术、摄影

  建国后,群众性的美术活动得到发展。1956年,全县举办首次美术展览,展出美术业余作
者作品 230件。1961年,全县成立美术创作小组12个。1966年第四期《黑龙江艺术》开辟绥化
业余作者专栏,刊登美术作品25幅。

  1979年,北林小学学生孔皎石(10岁)的书法作品参加全国青少年儿童书法大字比赛,荣获
一等奖。同年《北林画刊》创刊,发表美术作品45幅,其中国画24幅、水粉画 6幅、宣传画10
幅、剪纸5幅。1980年,绥化县有6幅书法作品参加黑龙江省“书苑新苗”书法作品展览,其中
有两幅作品被日本友人选中购去。王劲松(12岁)与孔皎石受到省长陈雷接见。

  1982年末,绥化县有20名美术业余作者参加地区级美展,展出作品二百余幅;有18人参加
省级美展,展出作品四十余幅,有17名业余作者在省级刊物发表作品25幅。共举办摄影展览12
次,展出作品80幅。

  本县在少年当中,搞书法艺术较有成就的有孔皎石、宋春茂、王劲松等人。孔皎石,北林
小学学生,1970年生,7岁时开始临摹柳公权的《神策军碑》,一练就是4年。1980年 9月,他
的书法选送省8幅展出,其中 3幅被省博物馆收藏。1981年3月,孔皎石书法《业精于勤》参加
中央电视台,《中国少年报》和北京少年宫联办的1981年暑假全国少年儿童大字比赛,被评为
儿童乙组一等奖,获得小红花奖章一枚。

  本县有独特剪纸艺术的有李淑贤和李建华。李淑贤(家庭妇女),住绥化镇,从小喜欢剪纸,
取材于农村常见的动植物,如蝴蝶、蜻蜓、鸡、鸭、猫、狗、马、牛和花卉鸟鱼等等。别人剪
纸先绘图,然后用刀刻,李淑贤不用绘图,不用刻刀,只用一把普通剪子。几十年来,她剪的
作品有千余幅,现存的有几百件。构图新妙,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李建华,现为县继电器厂工人。他上小学时,就经常模仿皮影里的人物造型剪纸。1974年
在甘肃省酒泉地区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展出他 4幅作品,受到表扬和奖励。李建华剪纸也只用一
把剪刀,不打草稿。他的作品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张天原,从1970年开始探索木包雕刻,这是一个新的雕刻艺术品种。十几年来,他雕刻出
《东方飞狮》、《双水牛》、《二龙戏珠》、《上山猛虎》、《狐狸》、《老翁醉酒》、《一
家亲》、《松鼠》等十几件作品,并获得省级奖证。著名雕刻专家铁恩厚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