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构

第二章 医疗

第一节 机构


  
  

  民国时期,绥化城內有博爱医院,位于南四道街路东(医生为朝鲜人,后由中国人接办);
世光产科医院(靳世光是当时著名产科大夫),设在十字街北路西一侧,敬斋医院,在十字街北
路东(大夫姓杨),基督教医院在东北三道街。此外还有牙科诊所十余处。

  伪满时期,增建了县立医院、铁路医院、李大夫医院(在西大街路北)。农村有医疗所 6处,
设备简陋。

  解放后,特别是建国后,陆续扩建和修建一批医疗设施完备的县级医院和系统医院及卫生
所。至1982年末,全县共有医疗机构79处,其中城内22处,农村57处,总建筑面积达一万余平
方米。有医护人员2,127人,病床1,452张。

  一、绥化县人民医院

  伪满康德六年(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县公署在西二道街路北设县立医院,有房舍 6间。
同年秋,迁至北二道街路北(现人民医院处),设有内科、外科、产科、牙科、X 线科、物疗科、
传染病房。全院有人员25名,其中有院长1名(日本人)、医长1名(日本人)、医士 3名,药士、
技士各1名,见习护士3名,医疗器械有X光机、太阳灯、显微镜等。有病床15张,建筑面积2,200
平方米。

  1945年10月,绥化县政府接收了县立医院,改为绥化县医院。当时有人员3名,设有8个诊
疗科室,有病床40张。除医疗外,还承担防疫,法医等项工作。

  1946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接管了医院,改为黑龙江省一旅军医院,人员增至10O名,
病床增至100张。同年12月,又改东北军区后方第六医院,人员增至180名。因该院不对外,县
政府同年另在南大街路东原为伪警察署处(现电影公司处)成立县医院。有人员15名,病床20张。
1948年2月,迁到西大街路北,改为军民医务所,人员25名,其中有医生7名,护士 7名,其他
人员11名,有病床30张。1949年10月,东北军区后方第六医院外迁,军民医院迁回原县医院旧
址,改为县卫生院,人员35名,其中有医务技术人员26名,其他人员9名,病床增至50张。1952
年,县卫生院扩大,人员增至96名,病床增至90张,设有10个诊疗科室。1958年,县中医院并
入,改称县人民医院,人员增至 128名,其中有高级医务人员41名,中级医务人员55名,初级
医务人员16名,其他人员15名,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五官科、皮肤科、针灸
科等20个诊疗科室。主要医疗器械有心电图机、X 光机、麻醉机、万能手术床、五官科和牙科
诊疗器械、显微镜、分析天平、电冰箱等。

  至1982年,全院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共有人员 437人,其中中医师13名,西医师90名,
护师23名,中药师4名,西药师6名,检验师5名,技师6名,中医 6名,西医17名,护士85名,
中药剂士5名,两药剂士14名,检验士6名,技士10名,其他人员147名。有病床400张。全院分
为院部、门诊、病区三部分,门诊设有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儿科、中医科、骨科、传
染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放射线科、检验科、药械科、物理诊断科、预防保健科、手
术室、病理室、新针室、综合急诊室、观察室、手术室、计划生育指导室、雾化吸收室、膀胱
镜检查室等33个医疗科室。主要医疗设备器械有:X光机7台、乳腺摄影机1台、电冰箱4台、显
微镜1台、581型光色计2台、721分光光度计1台、血球计数仪 1台、电泳仪1台、36孔高速自动
控制离心机1台、超声诊断机1台、超短波治疗机1台、红外线及共鸣火花机 1台、麻醉机2台、
心动能检查仪1台,角膜裂隙灯1台、激光眼科治疗机 1台、脑电机1台、脑血流图仪1台、心脏
示波器监护仪2台、自动呼吸机3台、心脏除颤起波器1台、电动洗胃机1台、各种手术器械和制
剂室全套设备。

  1982年,全年门诊量为166,191人次,急诊科抢救危重病人1,039人。

  二、绥化县中医院

  1952年秋,城内部分私营的中医、中药人员组织起一处城区卫生所、三处联合诊所。城区
卫生所在西大街路北原同庆森药店处,有中医 5名,护士、调剂各2名,其他5名。联合一诊所
在南大街路东,有中医6名,护士1名,药剂2名,其他3名。联合二诊所在中心街东北角,有中
医6名,药剂2名,其他2名。联合三诊所在东大街路南,有中医4名,药剂2名,护士1名,其他
1名。1954年1月,三个联合诊所合并为中医联合诊所,原所改为三个门诊部,共有中医25名,
护士3名,药剂6名,其他 6名。同年,城区卫生所扩大,改为绥化镇卫生所,有中医16名,西
医1名,护士5名,药剂7名,其他11名。

  1956年 8月,绥化镇卫生所与中医联合诊所合并为县中医院,院部设在现妇幼保健院处,
门诊部设在中心街路东,有中医40名,护士9名,中药士 9名,调剂3名,其他24名。设有内科、
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等诊疗科室。1958年秋,与县卫生院合并,称县人民医院。

  1962年5月,从县人民医院中分出,改为中医诊所,有中医15名,护士 6名,药剂9名,其
他 5名。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诊疗科室。1970年秋,改为县中医院,由中心街路东
迁至东北二道街路北现址,增设住院处,有病床20张。

  1982年,全院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有中医师26名,西医师5名,护师5名,中药师6名,
西药师2名,技师1名,中医士20名,西医士3名,护士17名,中药剂士 9名,西荮剂士5名,检
验士3名,技士3名,护理员9名。中药剂员8名,西药剂员1名,检验员2名,其他初级技术人员
6名。有病床73张。病房设内科、外科、儿科。 门诊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肛
肠科、针灸科、心电室、X线室、检验等诊疗科室。主要医疗器械有:心电图机2台、超声波诊
断仪1台、X线诊断机2台、麻醉机1台,万能手术床、五官检查器、电冰箱、小型三川冰箱、光
电比色计、分析天平各1台。

  1982年,门诊量133,116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268人。

  三、绥化县精神病院

  1978年,利民公社卫生院设精神病科,同时筹建县精神病防治院。1980年 4月,正式建立
绥化县精神病院,院址设在利民公社。

  1982年,有病床50张,主要医疗器械有电针治疗机、感应电疗机、治疗椅、电休克机、紫
外线灯、担架车等,有医士3人,护士4人,检验员 4人,其他1人。1982年,共收治患者320人,
开放床18,250张,实际床位占用18,800张,床位使用率达102%。患者平均住院天数56天。

  治疗方法:抗精神病药物、电麻仪、电休克、配合中药等疗法。

  四、绥化县结核病院

  1979年,在县人民医院结核防治科的基础上建立县结核防治所,设有综合、卡介苗、防治
等3个组和门诊室,有西医师4名,检验员1名。

  1982年,改为结核病院,地址在秦家公社卫生院。设备有X光机 1台、显微镜1台、病床30
张,有中医师1名,西医师2名,中医士4名,西医士 7名,护士2名,中药剂士2名,其他9名。
同年,门诊治疗患者2,304人次,治疗活动性肺结核145人,其中涂阳病人20人。

  五、绥化县牙病防治所

  1955年 2月,城内九家私营牙社联合在东大街路北、十字街东成立联合牙病防治所,有人
员11名。1959年,改为县人民医院口腔科,仍在原址设牙科门诊部。1963年,从县人民医院分
出,成立县牙病防治所,有17名医护人员,同时派出 3名医生分别去永安、四方台、双河公社
卫生院设牙科诊室。1978年,迁至县中医院二楼,占用面积 500平方米,设有治疗、镶复、技
工等科室。

  1982年,全所有西医师1名,护师1名,技师4名,技士5名,其他人员17名。主要医疗设备
有:综合治疗台3台,升降椅11张,牙钻车13台,熔接器 1台,泡光机2台。日门诊量50人,年
工作量20,670人。

  六、绥化县妇幼保健院

  1951年春,城内3家私营产院改组为 4个私营妇幼保健站,每站有助产人员2名。1954年夏,
4站合并,改称绥化县妇幼保健站,属绥化镇卫生所领导。 全站有助产人员12名,负责镇内接
产,代培接生员,宣传新法接生知识等工作。1960年 4月,改为妇幼保健院,划归县卫生科领
导。1964年,增设手术室、化验室、分娩室。有病床20张,人员25名,开展了计划生育手术及
技术指导工作。1974年,增设农村妇幼保健组,人员增至38名,病床增至30张。

  1982年末,全院有西医师11名,护师1名,西药师3名,西医士 6名,护士7名,助产士3名,
中西药士3名,检验士2名,检验员1名,其他初级卫技人员3名,其他人员18名。有病床45张。
全院设有妇幼保健科、妇科、产科、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科、儿童保健科、婚姻保健科等。住院
部有病床43张,设手术室、X 光室、化验室、心电超声室、分娩室、婴儿室和药局。主要医疗
器械设备有手术床、婴儿保温箱、超声诊断仪、心电机、低温冰箱、X 光机。全院有建筑面积
1,637平方米。

  七、绥化县卫生防疫站

  1953年,经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批准,驻在绥化县的省防疫机动大队七分队改为绥化县卫
生防疫站。地址在东门外二门马路现址,站内设卫生、检验、防疫3股和 1个办公室,有医士3
名、检验士1名、检验员1名、防疫员7名。设备有显微镜、电冰箱等。站内房屋面积512平方米。

  1958年,县卫生防疫站精简,只剩9人,其中有医士、检验员、防疫员各2名。1960年春,
并入县人民医院。1962年春,又从县人民医院分出,人员设备迁回原址。1966年,再次并入县
人民医院。人员设备仍在原址。1969年,恢复编制。有高级医技人员 4名,中级医技人员12名,
初级医技人员 9名,设有防疫科、公卫科、劳卫科、检验科、地病科、资料室等。1981年,增
设流行病科、疾病监测科、食品监测科。

  至1982年末,站内有西医师8名、检验师2名、西医士17名、检验士2名、检验员1名、其他
初级卫技人员6名,其他人员8名。全站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