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族
第二章 民族
据1982年7月1日0时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绥化境内共有12个民族(汉族、满族、朝鲜族、
回族、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苗族、壮族、彝族、上家族、鄂温克族和赫哲族),716.045
口人。其中,汉族为682,649口人,其他12个少数民族为33,396口人。
汉 族 绥化县境内的汉族人数占绝大多数,是清朝时乾、嘉年间由河北、山东、山西和
河南诸省“闯关东”移来的流民。清光绪四年(1878年),清政府解除汉族妇女移居关外之禁后,
汉民家属纷纷来此地定居。还有一些流民开始留在奉天(沈阳)、吉林一带,后移居此地。随着
土地的开发,工商贸易渐繁,经商和投亲友来此定居者逐年增加,1982年,汉族人口占全县人
口的95.34%,遍布全县各地。
满 族 清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实行“京旗屯垦”(“京旗”即满族),在十间房
(今永安)40里周围,划分 4大营屯,以正黄、正红、正白和镶黄为名,贯于旗首。每营屯由头
屯至 5屯,共计20个屯。这些屯的满族居民大部分由金洲、海城和辽阳迁入此地,1931年以前,
其他民族不准到营屯内居住。满族是绥化县除汉族而外人口最多的 1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永安、
西长发、绥胜公社和绥化镇。现有24,840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47%。
朝鲜族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始有朝鲜族来绥化定居、主要从事水稻栽培。伪满洲国大同
元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日本侵略者从南朝鲜庆尚北道组织了开拓团,还将哈尔滨朝鲜
民会收容所和满洲里、牡丹江等地的朝鲜族移来绥化,共一千二百多人,加上原在绥化居住的
朝鲜人总计约有五千人左右,由日伪“东亚劝业公司”统一安排到绥化县双河镇附近的诺敏河
畔耕种水田。当时为朝鲜国籍,解放后入中国国籍。现在主要聚居在兴和公社、太平川公社的
北星大队、四方台公社的朝阳人队和利民公社的立新大队及绥化镇。现有 6,496口人,占全县
总人口的0.9%。
回 族 最早进入黑龙江地区的回民是从事皮货、珠宝、饮食及贩卖牲畜等经商者来此定
居,绥化回民多数聚居城内西南隅,少数居于四方台.连岗、新华和兴福等公社。现有1,371口
人,占全县总人口的O.19%。
蒙古族 现有545口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8%。
锡伯族现有51口人;达斡尔族现有36口人;苗族现有28口人;壮族现有11口人;彝族现有
8口人,土家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各1O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有7人。